A-A+

是什么加速了涨价?

2025-02-28 文摘 评论 阅读

  是什么加速了涨价?  

  蔡金安  

  物价,是老百姓平时非常关心的话题,每当看到物价飞涨时,他们的心就揪得紧紧的。这也难怪,百姓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物价的飞涨,自然会增加他们的额外支出,加重了经济负担。近些年来,日用品和农产品等涨价的幅度逐年加大,百姓至今尚未从农产品价格疯涨的风暴中喘过气来,什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这些生动形象的称谓给他们带来的只是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我们有理由追问:如今到底为什么会大幅度涨价?经过分析,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市场经济的弊端,唯利是图的奸商的囤积炒作等等都是,而今天笔者要说的则是:央行巨额超发货币和美国的变相掠夺使我国的涨价加速。  

  

  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学者认为,我国以前长期实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去10年甚至30年实行的是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货币政策。  

  

  我们先来检视一下央行是怎样来超发货币的。  

  前3季度货币超发近43万亿元  

  最近,连一向观点偏右的经济学家谢国忠也不得不承认:“央行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更是同比涨幅高达8%。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笔者理解为:现实中,货币增加的幅度应该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一致,如果过量,就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  

  

  而据某些经济学家称,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尽管如此,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过高的货币供给极易带来通胀。  

  

  通货膨胀与货币超发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而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达42.774万亿元。  

  虚高的GDP下巨额超发的货币带来虚假的“繁荣”  

  我们知道,GDP本来就是一个含金量不高的经济指标,房地产业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而房地产业中又包括土地财政、重复建设等因素,所以,GDP根本无法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虚高成分是必然大大存在的。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大大虚高的经济指标来应对货币发行,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比GDP总量仍高出很多,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二者2000年超发4.6万亿元,2009年超发27.1万亿,到了2010年的前三季度,已超发42.774万亿。  

  

  一边是相对有限的物资,一边是开动印钞机拼命增大货币发行量,用巨大的资金量来购买有限的物资,不出现价格大涨的通货膨胀才怪。  

  

  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些年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不过是用虚高的GDP指标和巨额的货币堆砌起来的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因而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是有严重失误的。国退民进,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量改制为私有企业,国有、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地方官员和原企业管理层侵吞资产的现象普遍。工人大量下岗失业,民不聊生。稀土等贵重资源大量廉价出口,换回大量逐步贬值的“美元”。大量购买面临倒闭的美国两房公司的债券。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百姓的购买力也严重缩水。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的货币超发,其最大的诱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带给中国的通货紧缩之忧。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的“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目标,最终却是以增长27.7%表现出来的,高出10个百分点。  

  

  有学者认为,正是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过去30年(特别是近10年)央行“积极”推动货币超发的情况推向了极致。吴晓灵在解释原因时说:“过去那么多年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存在央行调控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调控技术逐渐成熟的。另一方面,我国的央行操作独立性还有待提高。”但吴晓灵也表示,中国的央行不可能在指定货币政策的时候有独立性。她无法接受目前央行实行的超高的货币供给是“理所应当”、是“合理”的说法。  

  美国的变相掠夺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  

  美国一方面强迫我国对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EⅡ),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  

  

  美国通过逼人民币升值,达到减少我国的出口收入,变相掠夺我国的财产,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价值严重缩水的目的。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并且引发了全球对通胀的担忧,增加了其他国家收支调节的压力、加剧了资产泡沫的出现、增加了全球经济失衡风险的压力。  

  

  在2008-2009年的第一轮量化宽松中,美联储一共收购了1.725万亿美元资产。目前各界预计美联储将在本周三宣布规模至少数千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并且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扩张。QE2意味着美国未来一段时间不会退出经济刺激,而是将继续向全球市场注入流动性。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主任童道驰反复强调,“我们担心的是这些流动性将流向何处。我们有高利率,汇率在上升。所以这可能会导致流动性进入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我担心美国的量化宽松可能会导致美元进一步走弱,带来更多流动性,并再次创造全球泡沫。”  

  

  美国通过变相掠夺别国资产达到损害别国利益养肥自己的目的,其行为十分卑鄙。  

  深深的期盼  

  我国今后要在调整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坚持毛泽东思想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决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搞建设求发展,对内不好大喜功,对外不妥协退让,尽快从巨额超发货币的误区中走出来,从美国的阴险魔爪中摆脱出来,逐步消除通货膨胀对我国带来的威胁,使广大百姓真正享受到低廉平稳的物价所带来的喜悦。  

  

  我们深深期盼着。  

  2010.11.10  

标签:货币   万亿   我国   GDP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