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次贷动摇美元根基 中国战略机遇可能逆转

2025-02-28 文摘 评论 阅读
  

  刘军红:提防战略机遇突然逆转

中国网  时间: 2008-04-08 

  

  
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是有条件的。这里的条件,既包括内在的,也有外部的。同时具备各种有利条件,才算是一国崛起的战略机遇。但战略机遇期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尤其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战略机遇突然发生逆转时,就要看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怎样巧妙而又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怎样通过创新来创造条件。

  

  回顾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不难发现,日本的赶超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内外干扰因素的克服。自1955年日本实现经济蛙跳后,日本面临一系列难题。第一个就是如何成为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国。这对当时的日本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原因是,一方面,在美欧施压下,日本无法回避这个过程;而另一方面,这种过渡一旦走得过急,就有可能使1美元兑360日元的特惠汇率失效,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受到严重打击,日本取得的经济成果也有可能会被人掏空。对此,日本政府费尽心思,反反复复,与美国进行了巧妙的周旋,将这个过程整整拖了15年。这期间,日本政策制定者的苦楚与艰辛难以言表。

  

  更为严重的是,1964年日本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后,由于日本集中发展了重化工业,不仅带来了极度的环境污染,也引起了世界资源紧缺,一度遭到美欧指责。而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经常收支赤字,日本贸易盈余,日本迎来了严峻的日美贸易摩擦,并面临着资源涨价、物价飞涨的新形势。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按平价兑换黄金,战后美国给日本的特惠汇率宣告结束。日本经济无法继续与美国捆绑,在石油危机下,日本“失去了航海图”。当时,有些日本人甚至称“这是美国对日本的第二次打击,无异于日本的第二次战败”。

  

  1993年,美欧又联手谴责“日本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的异类”,要求彻底改革经济体制,走美国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事实上,直到1997年桥本实行六大改革,日美围绕经济发展模式的斗争,始终未曾间断。如果说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一种“生产关系”,那么日美经济体制摩擦,则堪称一种“准意识形态的对立”。这种对立的直接表现,莫过于日美货币的水面下较量。1997年秋,面对东亚金融危机,日本国内金融动荡,日元贬值,美国要求桥本政府负起责任,阻止日元贬值。对此,桥本在纽约发言称“要日元升值,唯有抛售美国国债”,引起纽约市场动荡,美元大幅贬值。之后,桥本失去的是首相职务。在这些较量中,我们看到的是,在发展机遇遭遇逆流时,日本采取了勇于和善于搏斗的一种战略。

  

  诚然,任何国家的崛起,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任何国家崛起的经验教训,也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但在战后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日本如何应对发展机遇的逆转,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

  

  次贷危机动摇美元体制根基

  

  2008-04-05  : 环球论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刘军红
  当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成为困扰布什的大难题。原因是,一向喜欢指导别国处理危机的美国,面对自家的“金融毒瘤”,虽屡施猛药,却总是不见效,以至错过了最佳手术期,导致病灶扩散,演变为殃及世界的“金融瘟疫”。而更让美国头疼的是,次贷危机引起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全球资金无序乱流,美元持续贬值,美元体制的根基不再牢靠。
  实际上,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元就因美国的财贸赤字膨胀,持续贬值,令全球市场不安。只是对于美国来说,财贸赤字引起的美元贬值,不过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家常便饭”,无关痛痒,只需略加调整政策,搞几手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就能保住美元不倒,甚至还会带来一阵子美元强势。
  而眼下的问题是,次贷危机起因于美国的“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暴露的是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被称为“金融资本主义危机”。它所引起的美元贬值,以及美元体制根基的动摇,恐怕就不是简单的政策调节所能缓解的了,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才能解决问题。
  二战后,美国凭借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和黄金垄断地位,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对等关系,构筑了事实上的美元体制。特别是1983年,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为确保石油消费利益,美国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挂牌经营“石油期货交易”。这是世界第一家石油期货交易市场,并规定了美元的单一交易货币地位,确立了美元体制的“石油支柱”。由此,美元犹如世界通用语言,凭借最低的交易成本,在全球畅通无阻。多数国家的货币也不得不以美元为媒介,与其它货币建立联系。美元堪称“超越美国”的货币;美元体制成为美国攫取财富、行使霸权主义的工具。
  而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石油等战略资源价格一路上涨,美元独一无二的计价功能受到怀疑。特别是产油国,为确保石油收益不因美元贬值而缩水,开始探索改用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替代美元的方法。美元体制的“石油支柱”面临动摇危险。
  次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暴露了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体制缺陷,直接危及美元体制的市场基础。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挂钩后,美国利用纽约金融市场和庞大的贸易赤字,扮演全球资金(流动性)供给者角色,维护并强化了美元体制。如此,以美国为中心,以美元为表现的世界资金大循环,堪称支撑美元不倒的根本保障。
  上世纪90年代,为确保全球资金大循环,美国继英国的金融大改革后,展开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大松绑,打破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界限,允许相互兼营。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养老金基金,以及商品基金等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形成“基金资本主义”,金融衍生商品泛滥,不动产、信贷债权等不断被编入新证券,形成“资产证券化”潮流。同时,美国要求日本等其他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允许美国金融资本长驱直入,从而,形成了所谓的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
  但美国主导的金融“两化”,并没有构建起相应的监管机制。一向自诩为资本主义楷模的美国,不仅爆发过会计丑闻,也出现过市场评级机构道德缺失,粉饰信用等级,隐藏金融风险的事端。次贷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信用风险大曝光。
  所谓次级贷款,是布什上台后,为振兴房地产市场,重振美国经济的一项措施,即鼓励银行等对低信用者提供相对高的贷款利率,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刺激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繁荣,支撑美国经济。在低利率下,房价上涨,使用者还款能力不成问题。但2004年6月后,美联储持续上调利率,住宅价格下滑,次贷风险上升。而此时,评级机构并未降低次贷证券化商品信用等级,对市场投资者构成误导。关键是,这种次贷证券已被销售到世界各地,美联储无从把握其风险在哪里,更谈不上有效控制风险。
  可以说,美国的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在对世界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将控制金融的权力分散掉了,由此,也导致世界资金移动方向变调。因此,美国如何确保美元地位,维护美元体制恐将不再是一个小问题。

  

  
次贷危机下的日本经济之忧

  

  2008-03-11  : 环球论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 刘军红

  

  
  提要: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日本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火墙”作用。这种“防火墙”好在何处?我们不妨在对照中思考;而美国次贷危机下一步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将给日本带来哪些忧患?我们不妨剖析借鉴,在对照中提前警醒,获得自己的“经济智慧”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透过国际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强国,日本的经济状况如何?发展前景怎样?一旦美国经济衰退长期化,能否担当起世界经济补充引擎的作用?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新课题。
  美国次贷危机对日本经济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事实。但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的程度、路径和范围,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日本经济模式仍与其他资本主义模式有很大区别。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日本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火墙”作用。首先,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远远没有达到美国的程度,染上“次贷病毒”的金融机构也相对有限;其次,日本的债权证券化起步晚、规模小,即使产生不良化,对金融系统也不会产生严重影响;第三,日本的金融体制虽然进行了近10年的改革,但依然保持着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本质,充其量属于“市场型间接金融”。这种金融体制下,政府监管严格,金融机构的新商品开发、运营都要受到政府的严格审查。
  不可否认,日本金融体制对金融效率固然有所制约,但此次在防范“次贷病毒”上,也确实发挥了“防火墙”作用。
  但日本也有自己的隐忧。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混乱,并引发了国际金融系统紊乱,有可能直接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这对于日本经济而言,意味着多重风险。
  第一,依靠外需市场的日本经济无法摆脱美国经济的影响。如果美国经济停滞长期化,世界经济必将受到严重拖累,那么必将对日本的出口造成深刻影响,从而直接影响日本经济。原因是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存在两大缺陷,决定了日本经济无法完全脱离美国。第一个缺陷是,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外需市场。这既包括美国市场,也有中国等新兴市场,还包括欧洲市场。2002年1-3月到2007年7-9月,日本经济的实质GDP累计增长11.9%,其中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8.7%。由此,只要美国经济停滞,内需萎缩,必然导致日本的出口规模缩减,最终打击日本经济。
  第二个缺陷是,日本劳动人口减少,严重制约日本内需扩张,一旦外需市场萎缩,仅靠内需很难支撑日本经济。从政策上看,当前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5%强,政策利率又处在超低水位。这决定了一旦美国经济失速,外需市场萎缩,日本政府很难拿出有效的财金政策,振兴国内市场。由此看来,日本虽然防御了“次贷病毒”,但很难抵御“次贷瘟疫后遗症”。所谓的日美经济脱离论也很难成立。
  第二,“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系统紊乱,直接导致全球剩余资金充斥资源、能源等国际商品市场。由此带动的石油、铁矿石以及煤炭等价格上涨必将形成日本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目前看,石油已经涨破100美元/桶。2002年日本的石油进口金额占名义GDP的0.9%,2007年上升到2.2%。而日本经济严重依赖海外石油(几乎100%靠进口)。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如果每桶石油上涨10美元,将使世界经济增长下降0.5个百分点,使日本经济增长下降0.4个百分点。日本政府认为,油价上涨将通过生产成本上升、企业收益下滑等,直接影响经济运行。问题是,眼下日本朝野两党争先恐后要动用财政资金实施补贴,最终恐将导致财政亏空进一步扩大,削弱日本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第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另一个风险是,导致日本资金大量回流本土,进而引发日元升值,打击出口企业收益。2007年中期,日本上市企业营业利润的30%于海外市场。实际上自2001年以后,日元持续贬值,2006年底,日元对主要货币分别贬值到历史低位,日元美元汇率振幅也缩小到70年代的1/6,成为刺激日本出口和海外收益大幅增加的主要因素。一旦日元升值,必将对出口企业构成打击,日本依靠出口振兴经济的支柱将被动摇。
  由此看来,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并透过全球市场机制,波及世界经济,日本经济恐将重新脱离长期复苏轨道。在此,日本企业将不得不回归中国市场,谋求新的发展机会。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日本   美国   经济   美元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