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韩方明:美国就像寄生虫--"华尔街神话"破灭的警示
韩方明:美国就像寄生虫 "华尔街神话"破灭的警示
2008年10月24日 :《人民政协》
美国一直在救,全球一直在救。自2007年上半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救市难道还少吗?2007年8月,为防止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动荡,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罕见地联手注资,欧洲央行在8月9日的注资规模超过“9·11”之后第二天690亿欧元的单日注资,美联储更是从8月9日起连续4次注资,金额总共高达710亿美元。
事实上,一年来,救市一直持续未断。2007年12月,美国通过《抵押贷款债务减免法案》;2008年2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布什政府提出的1680亿美元的退税法案;2月12日,美国政府联合六大抵押贷款商推出“救生索计划”;7月26日,美国参议院《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政府接手“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
但危机并没有过去,反而愈演愈烈。9月14日晚,具有94年历史的美林证券公司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贱卖”美国银行。几小时后的15日凌晨,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21日晚,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加上之前倒下的贝尔斯登,美国五大投行全军覆没,“华尔街神话”完了!
或许是吸取“三十年代大萧条”的教训,面对汹涌而来的“金融海啸”,美国乃至全球的救市力度前所未有。最近一个月来,美国政府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资金超过亿美元。最近两周以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各国向市场注入资金接近亿美元,亦是史无前例。
“二战”结束后,为重建欧洲,美国曾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以英国、法国和前西德为首的西欧各国总共接受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资本金130亿美元,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大致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与当前的全球救市资金总额一比,马歇尔计划不是小老弟,而是小数点后站着。
但信心救上去否?就像打了强心针一样,刹那间红光满面。9月30日,也就是在高达8500亿美元的美国新救市计划即将通过的前两天,美国三大股指——标准普尔500指数、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标普指数更是出现6年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达5.3%。但回头一看,“人比黄花瘦”。10月16日,美国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三”,三大股指均创下历史性跌幅,其中标普指数(跌幅9.03%)与道指(跌幅7.87%)分别创下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原因何在呢?一个信号泄尽天机:正是在暴跌前一天,美联储公布的新一期经济褐皮书显示,美国的经济活动已经全面萎缩,在12个地区联储的所辖地区,大多数地区的消费支出和制造业都出现下滑。同一天,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告显示,9月份美国零售下降1.2%,降幅远大于分析家预期的0.7%,为3年来最大单月降幅,美国消费者在大力紧缩开支。
问题的症结正在于美国的实体经济和美国人的消费。股指再上升,股市再飙红,如果实体经济萎缩,也枉然,再怎么救也枉然。近十年来,乃至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不能说美国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但依靠美元的国际通货地位大玩金融创新,就可能成为美国通过华尔街渔利世界的重要手段。
有一个数据能充分反映华尔街的玩,这就是“CDS(credit default swaps)”,中文一般译为“信用违约互换”,它是摩根大通在1995年首创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乃目前国际债券市场上交易最多的信用衍生产品,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年3月的62万亿美元。毫无疑问,CDS为美国吸引的存款不在其少,输出的通胀不在其少。
至于消费,笔者认为美国人早就应该紧缩开支了!美国人不是一般的寅吃卯粮,而的确就是一副坐吃的样子。2008年2月美国会通过1680亿美元的退税方案,这实际上就是发钱给国人消费。数据显示,“二战”期间,美国平均储蓄率曾达到20%以上的高点,但此后逐渐下降,从1960年代的12%~16%降到1980年代的8%~10%。上世纪90年代后,个人储蓄率下降更加迅速,2001年已降到1%,2006年更成为负1.3%。
美国经济就像一只寄生虫,两个重要的宿体都在亚洲,一个是作为其盟友的日本,一个是作为主要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曾预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对这一点洞若观火,早在2005年中,就在英国《星期日电讯》上撰文指出,中国如果停止购买美国的短期国库券,将会使美国经济立即停止前进。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也曾经指出,美国已经吸收世界存款的80%,当这个数字达到100%时,全球经济就将处于严重危机之中。
然而,在美国人不生产而又高消费时,节衣缩食而又努力干活的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以美国苹果公司的ipodvideo3.0电脑为例,它是中国组装的,在美国售价299美元。其中苹果公司技术管理拿80美元,美国其他制造商拿8美元,美国销售和物流商拿75美元,日本东芝公司提供硬盘拿73美元,相关国家提供显示器和芯片拿59美元,中国组装拿4美元。用比例一换算:每一台ipodvideo 3.0,苹果与东芝公司依靠技术得51%,美国靠物流与销售得25%,美国、中国和相关国家的制造得24%,其中中国仅得2.6%。
美国为什么一直给中国尽早尽最大可能开放金融市场施加压力呢?答案不言而喻矣,另外,美国为什么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大力救市呢?答案也不言而喻矣。英国智库欧洲改革中心经济学家西蒙·泰尔福德把美国称为“此次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并认为人们批判美国“很容易让其他国家逃脱掉责任”,矛头直指中国。
笔者并非完全反对救市,而且愿意承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势下,尤其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畸高的情势下,作为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中国的确可以为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出力,这也要考虑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笔者反对的是某些西方政客和学者的言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救市上自有主张。
笔者一直高度关注资本市场,也曾经在海外的金融市场搏杀多年,深知:资本市场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最终目的在实业生产。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纯粹玩来玩去,谁玩谁呢?再高深的包装,也无法违背最朴素的常识!
实干方能兴邦,对中国是如此,对美国也是如此,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这应该就是“华尔街神话”的终结所警告世人的吧!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