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伊朗人眼中的美国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图1:当美国炸弹遭遇伊朗美女  

  德黑兰掠影17-5:“妈了个巴的,美利坚!”

  

  本文链接:

  

  “妈了个巴的,美利坚!”很不好意思,本文起首就出现一句“国骂”。

  

  其实,这是一句波斯语,是书写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原址门口的一句大标语。尽管其发音几乎不会有错,其本意并不是中文表述的这样,而是“Down with America(打倒美国!)”。

  

  起初,听吴教授用波斯语读出这个标语时,我一愣。我听的出,他不是爆粗口,而是在认真地读标语,于是追问一句:波斯语怎么念?吴教授又念了一遍,我哈哈大笑:这不是“妈了个巴的,美国”吗?吴教授一顿,也恍然大悟,击掌而乐,确实如此。吴教授称只学过一年波斯语,已经把这门语言还给了老师。我知道这是他谦虚之说,但是,对于“打到美国”这句话的波斯语发音,我还是很慎重地再次向另一位波斯语专家求教确认,结果还是这句让人,确切地说让中国人哑然失笑的妙语。

  

  语言这东西就是奇妙,不同语音跨出文化的门槛就会产生另一种差异和意蕴,这就是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难以翻译、甚至无法翻译出其原有的精髓的原因。不过,“妈了个巴的,美利坚!”在我看来,则是个例外呢,它精确地、形象地诠释了伊朗和美国那种曾经深爱和耳鬓厮磨,又相互抛弃彼此仇恨,且旧情难忘、欲罢不能的复杂关系,如同一对反目夫妻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对方“该死的王八蛋!”、“你这混账!”、“见鬼去吧!”,而他们内心的那种纠缠不清的感情,却不是一句恶意表面意思所能涵盖的。

  

  在美国大使馆附近,拍摄照片是件非常敏感的事情。知情者告诉我,几年前,这里绝对不可以拿出相机,否则,立刻有人过来查问你的身份和意图。如今,大使馆已经被革命卫队的某个机构占用,四周高墙电网依旧,大门紧闭,只是门口开设了一个大书店,里面专门售卖战争书籍。

  

  美伊关系在这里除了一句中式“国骂”外,也就是一睹墙的故事了:在使馆正面绵长的墙壁上,喷绘着各种反美涂鸦,与形形色色的过路人形成有趣的对比,也吸引着我在对面街道不断地用镜头捕捉一些有趣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伊美关系的一种微缩景观,也直观地展示着美国,或者说美国政府在伊朗革命者心目中的形象。

  

  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渊源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随着纳粹德国对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吞并,其势力也向欧洲的后院中东扩张,相继控制了伊拉克和叙利亚,并派大量人员渗透到保持中立的伊朗。英国为了确保自身在中东的利益,单独或联合自由法兰西于1941年5、6月间相继出兵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夺回对中东控制权。

  

  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苏英遂联手抗德,并最终要求伊朗驱逐全部侨民和专家,结束其特务活动,确保英国安全顺利地从波斯湾经过纵贯伊朗的铁路向苏联战场运输军火武器。伊朗老国王礼萨为了制衡苏英要挟,向美国求助,而美国则劝伊朗加入同盟国行列。8月25日,苏英联军不宣而战,南北夹击入侵伊朗逼迫礼萨国王交出德国侨民。大敌当前的礼萨被迫传位儿子巴列维,自己流亡南非并在那里走到生命尽头。1941年9月,苏英联军占领德黑兰并捕获全部德国人,一半到西伯利亚充军,一半发配澳大利亚。

  

  于德黑兰沦陷当天登基的巴列维在首相福鲁吉和姐姐阿什拉芙公主协助下应对危局,并与苏英签署同盟条约,将伊朗置于两国控制之下,美国也借此机会在德黑兰近郊建立驻波斯湾司令部,陆续以顾问团等方式渗透到伊朗的各个领域,帮助其重建经济、整顿财政、管制外贸和重建军队、宪兵。“在二战期间,美国向伊朗无偿提供价值约4150万美元的食品和军火装备,这些美国食品大大缓解了伊朗的饥荒,帮助伊朗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岁月,这批武器弹药增强了伊朗军队的势力,帮助伊军维持了国内治安,镇压了部落叛乱。”(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同时,伊朗以丧失国家主权和充当苏德战场军需中枢的方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结束后,伊朗要求三大国尽快撤军,美国最先响应,并落实到行动。苏联撤军拖延一年多直到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出威胁。应该说,美国的态度迫使苏联改变了试图利用伊朗库尔德和阿塞拜疆地区民族主义意识和势力输出革命、干涉伊朗内政、分裂伊朗国土的图谋,维护了伊朗的主权和领土统一。随后,在美国支持下,巴列维的军队平定了库尔德和阿塞拜疆的分裂主义势力。从此,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苏联,伊朗和美国相互投怀送抱,结成同盟。

  

  战后伊朗经历了首相摩萨台领导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和褫夺王权运动,最终以巴列维的胜利而告终,美国则有恩于巴列维并紧急为复位的巴列维输血撑腰,使其强化了王权统治。随后,巴列维随后领导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全面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确立君主专制体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白色革命”,也把伊朗引入疯狂现代化的十年,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经济危机也与日俱增,专制统治不断严峻,并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悬殊和西方文化的声色犬马。伊朗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异类并引起霍梅尼等教士及广大民众的巨大不满。这一切为巴列维王朝埋下覆灭的祸根,也为伊朗和美国决裂打下伏笔。

  

  1979年2月11日,经过多年准备和曲折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取得成功,其指导思想就是以“七个反对”为核心的霍梅尼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反对西方化、反对世俗化、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和反对共产主义。美国成为伊斯兰伊朗的头号敌人,尽管美国曾经敦促巴列维进行民主改革缓和矛盾,尽管美国在最后一刻抛弃国王且拒绝收留巴列维避难,但是,美国驻伊外交人员的四处活动引起伊朗新政权的反感,美国允许巴列维过境治病而拒绝引渡的态度激起了伊朗人的旧疼和愤恨。在霍梅尼主义思潮波澜壮阔的关头,霍梅尼本人公开宣布:美国在伊朗的统治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伊朗人民必须予以回击。”于是,一场持续444天的人质危机爆发了,美伊关系空前激化。

  

  11月4日,霍梅尼遭流放纪念日前夕,伊朗临时政府总理巴扎尔干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金斯基举行秘密会谈的消息传到伊朗,4000多名狂热的伊朗大学生冲向美国大使馆,在粉碎了馆内人员的持枪抵抗后占据使馆,以“间谍罪”扣押62名美国外交人员作为人质,发动第二次“反美革命”。伊朗随后将从美国大使馆里搜出的情、档案汇编陆续公开出版,共计50多卷,以“铁证”向世人揭开美国在伊朗和世界各地派遣特务、从事颠覆破坏活动和干涉他国内政的内幕。随后,要求美国保证不再干涉伊朗内政,归还被冻结的伊朗财产,取消所有反对伊朗的声明和归还国王的财产。

  

  1980年4月,美国总统卡特因无望看到被扣外交官顺利获释,决定冒险将他们营救出来。4月24日,6架美军C130运输机在前美军驻伊朗东部沙漠地区的军事基地着落。按计划,美军飞机加油后,等待8架执行任务和载人的直升机到达后一起飞往德黑兰,与潜伏在那里的特务配合,轰炸霍梅尼住宅和其他部门,并乘乱救出人质。然而,沙漠中风暴突起,迫使几架直升机返回基地,另外几架在周围沙漠紧急迫降,其中两架发生相撞并同时爆炸,8名美国军人当即死亡。卡特被迫紧急叫停整个行动。这一天灾导致的人祸,以及因此而流产的营救活动,被伊朗人视为是真主的佑护和对美国侵略者的惩罚。

  

  7月27日,避难埃及的巴列维戚戚而终,伊朗扣押美国人质的部分条件自动无效。在阿尔及利亚的调停下,美伊两国于1981年1月结束人质危机,伊朗同意释放被扣留的外交官,美国承诺不再干涉伊朗内政,偿还被冻结的伊朗资产。

  

  在整个两伊战争期间,美国采取相互遏制、保持平衡的策略,即伙同西方支持相对弱小的伊拉克维持对伊朗的战争进程,进而达到让它们相互消耗,自己从中渔利的目的。孤立与愤恨中伊朗对美国愈加仇视,双方的言语攻击、对抗措施不断出台和升级,发展到1984年伊朗抵制洛杉矶奥与会,美国将其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1987年海湾油轮战爆发后,双方一度直接动武。1988年7月3日,美国军舰“文森斯号”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用两枚导弹击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机,导致209人死难。这个事件对伊朗而言是具有转折意味的,迫使霍梅尼于半个月后宣布接受安理会有关结束两伊战争的598号决议,为此,霍梅尼形容自己“吞下一杯烈性毒药”。此后,美国多次试图改善关系的举动都被伊朗拒绝,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然,美伊双方也曾有过一些秘密交易,比如著名的以军火换人质“伊朗门”事件,曾经在美国和国际舆论层面引起哗然,它表明即便是仇敌、死敌,也会因为核心利益而达成妥协和交易。

  

  其实,在我们与德黑兰人短暂而有限的接触中了解到,伊朗人并不仇恨美国人民,也不一概排斥美国文化,比如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歌星布兰妮。他们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排斥的是美国文化中因过度倡导自由主义、享乐主义而造成的奢靡生活方式和精神堕落,比如吸毒、乱性、同性恋等等。其实,这些现象并不是美国文化独有的糟粕,只是美国在特定阶段相对泛滥,进而成为资本主义糜烂生活方式的象征,又深刻卷入伊朗的国内政治斗争而已。

  

  对于以担当伊斯兰头羊为己任的伊朗政治家们,今天又多了份解放巴勒斯坦、统领阿拉伯世界的奢望,自然,对于支持、扶助以色列的美国又增加了新的不满。但是,我相信,无论如何,“妈了巴的,美利坚”将成为历史,美国和伊朗实现关系正常化或许就是未来几年的事。

  

  

  

  图2:这就是那个标语。特别注明:本人只是在此模仿伊朗革命者所摆的抗议姿势,并不代表我与他们持有同样的立场(吴冰冰摄)

  

  

  

  图3:被关闭30年的美国大使馆

  

  

  

  图4:这个书店,不知是否占据了当年的美国使馆收发室?

  

  

  

  图5:这里或许是曾经获得美国签证的地方,如今成为反美宣传橱窗

  

  

  

  图6:一面墙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图7:两位伊朗美女低头从眼前走过,不知她们如何看待旁边的这座建筑

  

  

  

  图8:美国的左轮手枪、战斗机和炸弹,与伊朗的洁白花朵及和平鸽

  

  

  

  图9:有人在看我拍照,还好,我没有受到限制

  

  

  

  图10:霍梅尼占据着使馆的高墙,是他的思想和影响赶走了美国人

  

  

  

  图11:霍梅尼辞世20年了,仍然是伊朗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

  

  

  

  图12:自由女神变成白骨精,霍梅尼把伊朗的苦难都归结为美国

  

  

  

  图13:使馆内的主题建筑高扬着伊朗国旗,这里不再是美国领土

  

  

  

  图14:显然,这些反美涂鸦是会定期刷新的

  

  

  

  图15:墙上的标语还不够,还要挂得更高

  

  

  

  图16:看看伊朗人的决心:我们将沉重打击美国人!

  

  

  

  图17:一位女士和一位军人,在抵抗英雄的画像前擦肩而过

相关文章 乔姆斯基:关于伊朗威胁论美国CNN名嘴拉里•金为何“语塞”?--霸权主义逻辑终将彻底失语美国中东战略大转身--石油即将暴涨警:美伊年内将战,全世界将迎来大通胀清真寺与霍梅尼革命及其影响:伊朗核问题新解西班牙《起义》:中国令人愕然地支持对伊朗的制裁不能只盯着经济贸易--从中国同意制裁伊朗说起安理会对伊1929号决议案将使伊朗“坐以待毙”美国推动联合国制裁伊朗的背后玄机?制裁伊朗是西亚外交战略的大臭棋卡斯特罗看天安舰问题和伊朗核问题
标签:伊朗   美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