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是通胀通缩的根源
一、 什么是利润
1、利润的定义
利润指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即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得的价格总额超过其预付资本量的余额。利润实际上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可变资本的增殖额。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
从上面看出,利润或剩余价值在物质形态上是货币,它们数量相等,西方经济学强调它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额,而马克思强调它仅是人力成本的增加额。
2、微观利润的
至于企业利润的,百度一下网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竞争位势理论认为只能通过战略性投资,如投入新产品开发(产品差异化战略) 、扩大生产规模(低成本战略) ,以此提高行业壁垒和打击竞争者,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专有资源具有特定的租金性质,是专有资源为企业带来价值。由于资源“异质化”的不同,使得各企业的获利程度不同,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因此产生这种租金的表现结果是效益差异。
能力理论则更上升了一步,认为实质的市场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创新特别是能力创新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源泉。
实现利润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压低采购及运作成本;二是抬高产品售价;三是将前两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利润的实质是被价值强势分配力量通过商业行为强占的资源环境价值和劳动力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必须经过流通过程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后才能实现。原因在于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只能引起商品价值形态变化,而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资本的真正,只能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家分担了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其中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
他着重强调商业利润原是体现商业资本家通过产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对立关系,现在这种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被掩盖起来,而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同资本家之间、甚至资本家同消费者之间的纯粹商品买卖关系。
3、宏观利润缺口
抛开上面的争论,我们看到,利润实际上仅与两条线相关联,一条是反向流动的货币,一条是正向流动的实物。对于上游企业而言,它流出货币,流入实物;对下游企业而言,它流出实物,流入货币。要实现利润,必须保证流入的货币大于流出的货币,这是必要条件;而实物的增值则是不必要的: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商品可以打败击垮对手;而在完全垄断情形下,质量低劣,数量稀少的商品供应,足可应付别无选择的庞大需求。企业内部完成的只能是实物的增值,货币价值增值却只能由企业外部决定。
一个简单常见的例子是农民丰年增产不增收。
回头看上面的定义,无一例外的拘泥于本企业的生产供应能力,并过分强调剩余劳动,而忽视货币对价值的决定作用。试想,如果工人已经完成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但外界却没有货币需求,剩余价值如何实现?有此也导出剩余价值概念的矛盾:商品按预期价格卖出,则实现了剩余价值,资本家得到利润,工人得到工资,可以消费生存;卖不出,则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引发经济危机。这说明就业离不开利润。
为了透彻说明宏观利润的,首先将社会经济划分为不同的产业层级,顶级为最终消费品产业,假设其产品是万能消费品;中间层级为加工企业,层级数为n-2;最低端为原材料级;没有原料、技术硬约束;整个社会没有货币存量。
假设顶级企业从银行总贷款为G,工资率为v,利润率为m,消费需求为Ⅰ,投资需求为Ⅱ,那么,
顶级企业将贷款的G(1-v)购买机械设备,Gv雇佣工人;
次级企业获得G(1-v)的订单,将扣留G(1-v)m的利润,以G(1-v)(1-m)(1-v) 购买机械设备, G(1-v)(1-m)v雇佣工人;
将该货币分配过程一直进行到产业层级的最末端。
得消费需求Ⅰ= Gv/(m+v-mv);投资需求Ⅱ=G(1-v)m/(m+v-mv),
它表达的经济事实是顶级产业的所有货币投入在一次产业循环中最终被分割成所有工人工资和次级末级企业主的利润。
我们看到,尽管顶级企业的实物增值已经完成,因为次级末级企业完全提供了所需的技术、资源,其预期销售收入到大于初始货币投入G,但所有的消费能力仅是Gv/(m+v-mv),它于G,必然小于G,这产生了宏观价值缺口,其大小恰好是次级末级产业的利润和。
假设m=0.1,v=0.2,得消费需求=5/7约为70%,投资需求=2/7约为30%,与美国的实证数据基本相符。
假设所有的上游企业订单为Ⅲ,则
Ⅲ= G(1-v)+ G(1-v)(1-m)(1-v)+G(1-v)(1-m)(1-v)(1-m)(1-v)+……
令m=0,v=0.1
得Ⅲ= G(1-v)+ G(1-v)(1-v)+G(1-v)(1-v)(1-m)(1-v)+……
即Ⅲ= G(1-v)/v=9
这就是乘数理论,而它不过是上游所有环节的生产总值,根据GDP的定义,是重复计算,而应只计算顶级产值!
二、利润是总供需结构性失衡的根源
将顶级产业的所有实物产出定义为总供给,整个社会的所有工人工资所得定义为总需求,则总供给的实物价值与预期价值均大于G,假设与它的次级产业的增长率一致,则应为1.1 G,而总需求仅为5/7=0.7 G,即扩大再生产的价值缺口更大。随着再生产的进行,总供给是逐渐递增的,而总需求却是逐渐衰减的,这必然导致总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三、利润是通缩的根源
由于利润的存在,产生了宏观利润缺口,消费不足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缩产生了。
四、利润是通涨的根源
为了摆脱这一宏观价值约束,凯恩斯首次提出了价值补偿:扩大政府投入。其本质是抛开原来的饱和摊子,通过政府的货币投入,给次级末级企业再造新的利润空间,继续补充货币;以及后来的让工人负债消费,都是重启了顶级企业的货币分配机制,这种扩大再生产,在货币上使利润越累积越多,另一方面,却没有很好的产业投资方向,因此它们到处寻找出路。
而处在最末级的原材料在不间断的扩大再生产拉动下,受原来顶级产业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压力,最为脆弱;加上自然灾害的推波助澜,给这些过剩资本的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以及通过绑架要挟住房等民生刚性需求,推高物价,牟取暴利。
五、利润是长期通涨的根源
由于没有从宏观上发现总供需结构性失衡的机制,只是简单地重复这一粗放的货币分配过程,无论是扩大政府投资,还是消费信贷,以及按人发钱,结果是货币投越多,利润越积越多,并且脱离实体,而主权债务、消费债务也越来越严重。
面对通货紧缩,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厂商为了获取更多的销售收入,实施限产保价,同时强行消灭库存,否则,一旦廉价出售,消费市场更趋饱和,价格会变得更低。
因此,产品质量低下,房屋寿命超短,才能让消费者不停地购买更新,厂商的利润之水就会源源不绝。
但是牛奶倒河,频繁拆迁,不间断升级导致了大量资源浪费,社会劳动变得无效,社会财富白白流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那些潜伏在各个角落的大量过剩资本会顷刻涌出,疯狂购买商品囤积,并带动恐慌性消费,结果是天量的货币快速扩散到经济实体,全面推高了物价水平。
这样的机制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每增加一步就需投入大量的货币,而又有其中很大的比例——利润货币失效了。因此,货币逐年贬值,储蓄相应缩水,依靠它养老是不可能的。
六、利润是通胀通缩共存的根源
今年我们看到,黄金、土地、房子、艺术品等资本品价格越来越高,而汽车、电、手机等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也就是说通胀通缩共存,其根源仍然是利润,它一方面给所有者累积了大量货币,令一方面最终消费品大量过剩,消费不足。
七、利润是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
为了让再生产继续下去,不停地制造利润,国家加大了发债的规模与速度,但由于它的收益率低下,缺乏吸引力,因此,只有央行收购,这导致了货币增发贬值;而对于欧盟中的单个国家,因为没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利,结果是国债到期无法偿还,引发主权债务危机。
八、利润是消费债务危机的根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信用卡让消费信贷的规模日新月异,贷款买房、买车、旅游成为时尚,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让房奴卡奴们背上了永久的包袱,他们在给地产商、汽车制造商提供大量利润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贫困。
九、利润是贸易战的根源
为了争夺就业机会,获取厂商的青睐,必须给他们制造利润空间,于是各国政府不遗余力地进行货币贬值,贸易调查,设置贸易壁垒,增加贸易顺差,结果整个世界陷入贸易混战。
十、利润是两极分化的根源
利润所得者为了实现资本增值,大量买入囤积民生必需品——住房加以空置,肆意挤压刚性需求,结果引发恐慌性贷款买房,这进一步加强了房价上涨趋势,形成正反馈效应,好比陀螺飞速旋转,直至到达传销的最后一级崩溃。留下的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
十一、利润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根源
但是,厂商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致富的渴望让人勤劳、节俭、头脑精明,主动性、冒险性、积极性大增,资本主义好像魔法师一样,从地底下呼唤出无以计数的财富。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昼夜不停,粮食、蔬菜、水果、海产品应有尽有,高耸云端的环球大厦、鳞次栉比的住宅小区、错落有致的生产厂房,五彩斑斓、个性十足的衣着打扮,意境悠远的书画作品、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人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宏观经济管理的艺术在于适当地引导人们的理性自利生产财富为社会所用,而不是消灭它,替代它。
十四、利润是技术进步的根源
为了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厂商们千方百计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努力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一方面利润为它提供了这种可能,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十五、弥合简单再生产的利润危机
个人拥有了大量货币就拥有财富,逐渐地将货币神化,为了追逐货币而罔顾其他,因此,轻视、浪费存货的现象司空见惯。
事实上,货币对于微观个体来说,它仅是一中社会存量财富的分配权利,是一种相对比例分割,无关乎绝对币值大小。因此,宏观上平均发钱,只会引起物价等比例上涨。货币的宏观功用在于制造利润空间,引导社会资源进行高效的劳动,并且保护劳动成果,形成社会财富的积累。
在简单再生产中,由于宏观价值缺口恰好为利润,为此,将该闲散利润全部吸收到商业银行储备基金,买进顶级产业的商品储备起来,如此,顶级产业的全部商品售出,获得等值的原始货币投入,可以重复进行再生产,但顶级产业的利润为零,无法体现次级产业的增量产出,造成浪费。
十六、弥合扩大再生产的利润危机
为了实现顶级产业新增产出的价值,必须进行宏观增量价值补偿,即央行新增货币购买0.1G的顶级商品储备起来,如此,顶级产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完全匹配,扩大再生产得以循环。
至于储备商品品种的选择,简单再生产主要是原材料、能源、粮食、水等基础自然资源。扩大再生产则专注人力智力资源开发——创业板的买进,资源勘探,荒漠绿化,老幼扶助计划等。
买入的时机为生产规模过剩,商品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之际,卖出则为大幅高于成本,如此,可以舒缓过剩之后的巨降,以及灾害之后的暴涨。
以此理论指导,1999年国际原油每桶低于10美元为买进最好时机,2008年147美元为卖出最好时机,但1999年国家在反走私原油,2008年疯狂买入原油期货。
在国内,2003年山西煤炭每吨不足100元,是储备的好时机,但当时在关停小煤矿;现在,每吨600元,应该抛出,但空空如也,只有国营煤矿加班加点采煤,导致矿难频发。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