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文化启示”高级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
“金融危机的文化启示”高级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
CCTV.com 2009年08月28日 12:02 进入复兴论坛 :《WE论坛6》筹委会
金融危机究竟与文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是道德缺失中国文化对全球未来将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问题迄今尚为引起学界以及社会的应有关注与认真讨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将邀集著名中外经济学家、文化研究专家,以“全球经济与东方文化”为题,召开《东西方‘我们’论坛》特别会议,实行一次跨越文明边界的对话,日期为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地点为北京长城饭店。
参加此次重要会议的代表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特约邀请的。西方学者不是主管经济的政府要员和历来主导经济学话语的风云人物,而是同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其中包括来自美国的《金融帝国》迈克尔•哈德森;《石油战争》、《粮食战争》《金融海啸:一场新鸦片战争》等数部惊世之作威廉•恩道尔;来自英国的《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约翰•格雷;经济历史学家、《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约翰•霍布森;还有来自澳大利亚《儒道文明新千年》李瑞智。
会议讨论将比较多地采取东西文化比较视角。因此,论坛特别邀请了具有中西文化两种背景的华裔学者、著名哲学家成中英,著名政经与国际关系学家熊玠,比较哲学与文化学者田辰山。受邀参加主要议题对话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学者有八位,其中包括《货币战争》和《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宋鸿兵,《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看不见的手范式悖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民主四讲》、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王绍光,《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中国文化身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美国实用主义与儒学》(英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温海明等。另外,还将聘请一些中国、美国、德国、丹麦参与对话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青年学者彭宇哲、黄田园、约瑟夫•哈罗夫、大卫•巴拓识、艾晰和屠小曦。
以上学者将组成此次高级研讨会主会场。主会场正式名称是“金融危机及其文化启示”;主要讨论西方文明本身存在问题及中华文化对人类未来积极影响。下设六个分议题为:1)金融危机的文化背景;2)启蒙文明的深层危机;3)美国主导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反思新自由主义文化;5)寻找中华文明;6)第二次文艺复兴或启蒙—东西方同舟共济。
中外学者将针对以上六个议题每人做一轮五分钟发言,两天会议将进行四至五轮。经过研讨将得出比较明确意见的要点是:1)什么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文化因素;2)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的地位。会议召开的指导思想是紧紧抓住全球当前经济形势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契机,将中华文化、文明推向世界;以比较东西哲学与文化为视野,进行一次卓有成效的东西对话活动。
此次高级研讨会的特色为不采取大会发言式,避免各说各话、长篇大论;而是采取圆桌形式,实现随意、深入对话和思想观点上的真正交流。会议语言为中、英混合,由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主持人主持,联合国资深译员提供同声翻译服务。
主会场之外,本次研讨会还将设立两个分论坛,第一分论坛名称是“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经济的前途”;下分议题是1)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是新自由主义中国经济实体应吸取什么教训2)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如何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实体3)国际贮备货币、主权财富基金和特别提款权与中国企业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质
第二分论坛名称是“中国文化是否能积极地缓解金融危机”;下分议题是1)金融危机背后的文化根源与中国传统儒商的经济伦理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的经营思想与方法,中国企业家应有的精神;3)儒商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以及经济伦理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中国哲学智慧与如何建立当今时代企业管理的优势。
出席两个分论坛的将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于祖尧、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吴易风、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北京大学人本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阎雨等八位著名非传统西方经济学中国学者和文化问题专家与到会企业领导代表直接对话与讨论。
两个分论坛举行时间为10月31日下午和11月1日上午;在开幕式与闭幕式时间将与主会场合并。
“全球经济与东方文化”高级研讨会将邀请约150位中国经济、文化学界和有关部门政府官员到会观摩主会场中外学者对话,同时将以筹集赞助方式征求国内外企业领导人出席会议。预计将有数百人参加。
会议组织者认为,作为“金融危机的文化启示”高级研讨会的思路有三个关键观念,也即:一,西方不是必然榜样;二,重新认识世界秩序;三,把握东方文化复兴机遇。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始料未及、席卷全球,规模之大可谓上世纪30年代以来罕见,它给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之深,为200年的现代资本主义类似状况不能比拟。在此背景下,“危机与机遇同在”。东西方都必须谨慎并具有胆略地选择和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其实,这次的危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条件,使人们意识到需要坐下来冷静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危机背后的文化因素究竟是什么怎样将危机变成中国文化复兴的契机然而,这样的思考,无论对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必须重视中西方文明结构的差别。很多关键问题,只有在文明的结构差异中去理解,才能深刻领悟,才能在究竟该向何处走的问题上,明智地谋划战略。
西方不是必然榜样
从深层文化看,这次的金融危机至少给人们两点直接启示:第一、西方或美国不再是唯一必然的榜样。美国历来占据全球市场经济的导师地位,一向输出解决金融危机方案。但这次它却自身不保、深陷泥潭。这对向往美式资本市场发展道路的国家和地区是一针清醒剂。此外,金融危机面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打消西方民主制度与经济繁荣必然相连的错觉。“华盛顿共识”开始失去光环。鼓吹历史在“自由民主”之处终结的学者也开始检讨错误。危机向人们说明:历史是开放的, 不是直线的,而是循环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有多种模式, 任何民族都应该胸有探索本民族道路的勇气和信心。自信者方能自强。
第二、危机使得盎格鲁-美利坚民族国家主导构成国际体系的危险性及非道德性暴露无遗。它的利益与其他国家与地区乃至全人类的利益越发明显是冲突的。法律和理性的绝对性使得道德边缘化,无止境、不择手段地攫取私人财富行为,由此种政治文化发源而来的政府不作为等,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不仅牺牲本国人民的利益,还严重危害了世界的整体利益。无人监管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量,无人过问谁在销售有毒金融产品中赚钱和用什么手段赚钱,在百慕大和开曼群岛注册的西方国际金融机构长期得不到有效监管。然而,这次金融危机一爆发,美联储、美国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竟然又违背自由放任的神圣原则,打破常规地实施银行国有化、投行银行化,乃至“直升机撒钞票”。但是人们还留有记忆,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进行干预却遭受西方大张旗鼓的讨伐。现在西方政府干预经济却居然如此果断。充分显示,所谓道德和原则,都是为不择手段攫取私人财富服务。
重新认识世界秩序
西方或美国不必让中国唯马首是瞻,西方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危险性和非道德性,除了这两项给中国带来的社会心理效应之外,金融危机如果从知识与权力关系角度看,或许会给东方(中国)文化复兴带来了两大机遇。第一,对西方模式及其主导全球秩序的新认识,已经或正在开始改变东方从属西方的文化心理;这一基础正在崩溃。曾经强势的文化并非如想象那样强健,其道德并不如其他文化高贵,因而东方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度上升。曾经不受质疑的观念今天遭到颠覆,开始解构。西方不总是教主或楷模;“看中国有问题―看美国怎么样―下结论中国就该怎么样”——这种广泛流行的三段论的合理性,现在变成受到反问的时候。简而言之,金融危机带给东方的是对西方模式颠覆性的思考和理性基础上的政治文化自信。第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互系而生。文化自信促生对文化的再思考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反过来促进文化自信,构成对自信的支撑。互系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对于东方应对全球化挑战, 维护本国利益,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至关重要。
文化自觉首先要求理解东西方思维意识结构的差异。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是追求无限制积累私人财富的绝对原则的意识文化,一切体面、动听的理念不过都是围绕这个绝对原则的随时可变成双重标准的说词。这种情况现在是可以容易理解的东西了。对比之下,人们现在已不难看到、而且可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中国文化的优势。中国文化基于非绝对的道的智慧,是追求中和、适当的文化,讲求居安思危、细水长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中国文化基于世界是息息相关的认识,将全球各民族视为一家。中华民族是辩证法的民族, 是寻求辩证和谐秩序的民族。说得学术一点,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意识思维是“多向思维 + 互系思维 + 境域化思维”。在金融动荡中,中华文化的"通变"思维方式对我们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尤其宝贵。
把握文化发展机遇
总而言之,面对金融动荡,在把握住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机遇的同时,也要在文化自觉和自信基础上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机遇;要把握住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机遇,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不可或缺的。举一个最基本的例子,全球金融形势的变化莫测就要求我们不断颠覆西方式思维定式,充分运用中国辩证法思考发展的战略战术应对金融危机,并具备运用战略战术的民族意志和决心。再者, 从东西方关系角度深入地看这个问题, 要想把握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和政治机遇, 须把握住文化上(东西方间知识与权力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的机会。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在受经济和政治力量影响的同时,也会积极地影响经济和政治,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决定民族和国家兴衰的关键力量。金融危机给中国文化复兴带来历史性机遇, 它通过文化的启示来影响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的东方大国,也会对世界的格局发生重大影响。
《东西方“我们”论坛•2009》
会议组织者还认为,“金融危机的文化启示”高级研讨会的思路开拓性还体现在会议的名称和理念提法上。本次“全球经济与东方文化”国际高端学术对话实际上是作为《东西方“我们”论坛•2009》名称召开的。《东西方“我们”论坛》亦称《WE论坛》;从2009年开始,将会就不同议题,每年举行一次。《东西方“我们”论坛》(或《WE论坛》)的提法理念是:
E为东方,W为西方。英语习惯说法The East-West带有“西方” — 我们(We)”和“东方或非西方”— 他们(They)的含义。现运用于东西方论坛,我们把两个字母换位,变为“WE”—“我们”,以区别于西方传统思维西方与东方的二元对立。今天,东西方浑然而一,都是“WE” —“我们”;总体意义为:东西不同,和而不同;都是“我们”,携手共进,同舟共济。
英语表达方式:West and East are not “We vs. They” but Make “WE”.
《WE论坛•2009》: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召开的以“全球经济与东方文化”为题的国际高端学术对话。
取英文“东方”“西方”单词的首字母,我们得到了另一个英文单词“WE” ──“我们”。“West and Eest Make ‘WE’” ──这就是今年十月底“WE”论坛举行的愿景。度过起伏叠嶂的08与09年,人们在思考,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似乎不确定性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中国在风头浪尖。当我们四面环顾,世界当推百家之言,世界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短而寻觅东方的长。“WE论坛”将献上一个平台。它以一种新视野为出发。对于中国人,普天之下,世态炎凉,“我”与“他”共为“我们”。“我们”意在“和”。“我们”之中有“我”与“他”,所以我们的世界和而不同。“WE论坛”正以这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面对金融危机。“WE论坛”将跳出圈子透析金融危机,开掘新的问题域。而只有新的问题域才能引导全新的解决方案。这就是“WE论坛”迫切寻求的。《WE论坛•2009》希望为金融危机的答案提供一涌源泉。这一源泉以中华之“和”为奠基,让东西文化相互接合,结出累累硕果。
《东西方“我们”论坛》(亦称《WE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创立并组织。如有咨询,请联系《WE论坛•2009》筹委会秘书处,联系人叶佳、许静、郭琳;办公地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二号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东校区红楼301室);寄信地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二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西方关系中心 邮编:。电话:010-、 、或;传真:010-。网址: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