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全球金融:就这样被原材料涨价改变?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就这样被原材料涨价改变?[金融]


  

  全球金融:就这样被原材料涨价改变?

  

  5月24日,汽油价格每吨上调500元,这是去年以来的第6次价格调整

  

  石油、铜、铝、锌、糖,几乎所有原材料的价格都飙升到了25年来的最高点,这些发生在纽约与伦敦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变化,正在改变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影响着中国的交通、电力、家电等诸多行业

  

   在遥远的纽约与伦敦等地期货交易市场上发生的变化,现在正前所未有地改变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5月24日起,中国市场上汽油、柴油、燃料油每吨价格再次上调500元。这是不到60天内的第二次调价,价格上涨了约15%。自2005年以来,价格调整已经发生了7次,其中6次是上调。

  

   前一天晚上,在北京一家社工作的杨先生开着他的POLO车来到四环路旁的一家加油站时,消息灵通的出租车司机和私家车主们已经排起了加油的长队。整个北京城变成一个巨大的停车场,直到次日凌晨调价的牌子被挂上醒目的位置。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一些领域。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准备收楼的夏小姐正在懊恼五一时没能果断买下两台空调。当时国美的促销小姐告诉说因为铜价上涨空调很快就要涨价,而她并没有当真,不料没过几天,海尔、格力都开始调价,连小1匹都得要近2000元。

  

   变得昂贵起来的不只是这些。湖南浏阳的肖先生发现附近锁店里的普通门锁价格已经上涨了20多元,而居家过日子必须的白糖的价格也在悄悄上升。

  

   在这次油价上涨中,车主们将之归咎于石油公司的垄断经营,但国家发改委站出来坚决地回应说,此事与石油公司无关。这回发改委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包括原油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幕后推动力。国际市场的原油已经拉升到每桶约70美元,铜价则已经在最近数月内攀升到每吨8000美元的高位。

  

   除此之外,黄金、铝、锌、糖,几乎所有原材料的价格都一路飙升到了近25年来的最高点,其中的许多,在最近数月中又在高位与低谷间上演令人心跳的“蹦极”。

  

   尽管中国目前并没有发布消费品和生产品价格变化的确切数据,但是毋庸置疑价格变化正在发生。这种变化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冲击着中国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国际市场的价格上涨来自哪里?这是一场盛宴的序曲,还是一个巨大泡沫破灭前的狂欢?谁在盛宴中发财?谁又将为狂欢埋单?

  

   什么力量在推高商品价格

  

   “你能想象吗?短短3个月,20万变成400万。”做了10多年铜期货交易的郑艾平今年春节后在元/吨的价位上帮客户买进了75吨。郑是道通期货业务总监。按期货市场的规则,保证金20万。随后,铜价一路上涨,他将利润全部用来增仓一直到250吨。当五一过后在元/吨时全部抛出时,20万已经翻到了400万,他的客户“至今仍不敢相信,像在梦游一样晕晕乎乎”。

  

   这样的故事,只是无数隐秘的商品市场神话中的一个。今年春天,被许多人用“凌厉”来形容的一轮狂潮将原油、锌、铜等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抛上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高度,以致有西方媒体指出“如果再上涨一些,美国人把他们的一美分硬币熔化作废金属将会更加划算”。

  

   以铜为例,伦敦金属交易所的3个月期铜从2003年的1600美元/吨左右缓缓涨到2005年6月的3000多美元、再到2006年3月的4000多美元后,陡然拉出一条几乎是直线的上扬曲线,一路飙到5月份超过8500美元。

  

   “推波助澜的是一些投机资本。”神华期货经纪公司研究部主管汤先生说。他说的是基金,许多人指责他们在商品市场上“兴风作浪”,比如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的总裁就认为,铜价上涨跟基金追捧有关。

  

   精于分析、长于发现的基金其实很早就看上了中国。“9.11”之后,美国股市应声而跌,大量基金开始撤离,寻找新的题材。很快,工业化进程迅速而能源需求大增的中国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中国消耗了世界上近20%的铜、20%多的铝和30%的锡。至于石油,尽管现在的消耗量只占8%,但新世纪头4年的增长就占全球增长的37%。这个“大胃”必须得靠其他国家才能喂饱———1/3的石油、一半以上的铜、3/5的铁矿石等都需要进口。

  

   强劲的中国需求推高了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商品的上涨,也使得实力强劲的对冲基金加入到对大宗商品的大规模的投机性追逐。现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仅在商品市场而且在资本市场上又出现了联动。

  

   当电荒、煤荒、油荒不断出现时,国外基金经理们与中国分析师的联系也变得异常热络。小心翼翼的他们最先选中的是股市,先是大量购买矿业股份,后来则是生产空调、汽车等产品必不可少的铜、锌、铝等有色金属股份。

  

   反映在国内股票市场上,从年初到现在,有色金属板块成为领涨股市的支柱性力量,整体涨幅超过60%,居于首位,有的股票涨幅甚至超过100%。

  

   这期间的两朵小浪花是“股神”巴菲特投资中石油,以及罗杰斯的《热门商品》一书出版并在投资界争相流传。在国泰君安负责市场的连凯看来,大师们的观点和行动给许多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美国人罗杰斯正是在上一个商品牛市中发了大财,以至1980年他37岁时就宣布退休。不过,当他在上世纪末预言又一个牛市即将到来,建议朋友们多买一些商品时,很多人却说他是个疯子。不过现在,他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诱惑之下,基金大量直接进入市场,媒体道说过去4年大约有700亿-1000亿美元涌进来,到今年初,连素以保守著称的养老基金也纷纷踏入这个原本不大的市场。

  

   进入5月,许多商品的价格在那些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始了蹦极,铜尤其明显:23日,LME期铜暴涨870美元至8460美元,涨幅高达11.4%,为历史最大单日涨幅;24日又大跌550美元至7900美元,一夜之间波动上千美元。而在过去,整整一年的波动幅度不过四五百美元。

  

   “就像一座桥,很多通过的人齐步走就会产生共振,”郑艾平分析说,“基金就是正在桥上来来往往的那一群群人,共振放大了他们的脚步声,也放大了桥被振塌的风险。”

  

   “太多的钱”在推波助澜

  

   桥会因此塌掉吗?

  

   理论上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压缩利润,最终造成股价下降。

  

   但是现在还看不到这种迹象。债券、黄金、地产,几乎所有资产都在高位运行,即便股市最近一周来出现下跌,许多分析师依然看好后市,最近刚获得“中国最佳分析师”称号的摩根大通龚方雄就认为沪指将会进一步上升。源源不断的资金加入到对市场机会的追逐中去。这被认为与货币政策等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15年中,每当美联储将利率提升到顶峰时,代表原材料走势的路透CRB指数随后下跌;而当美联储利率降到谷底,CRB指数随后便大涨。

  

   事实上,不仅仅是美国,几乎全球所有主要经济体目前都在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自从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连续13次一直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25%降到历史低点1%;欧洲央行则将利率维持在了低点2%;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零。

  

   同时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也一路走高,以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各成员看,其广义货币增长率从2004年2月的4.3%,升至2006年1月的7%。

  

   在中国,连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后,今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仍连续4个月维持在年同比19%左右,远高于中央银行16%的增速目标。同时银行正在争相放出大量贷款,今年头4个月的贷款总额已经超出央行年贷款目标的三分之二。

  

   “现在钱太便宜了,钱太多了,”在浙江温州,好几位民营老板都告诉记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一季度总体流动资金猛增93.4%,达到1.93万亿元,其中新增银行贷款占流动资金新增量的45.6%。

  

   “过剩的流动性烧热了资产市场并刺激了需求。”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最近发表的《周围都是泡沫》一文中指出。

  

   显而易见,大量的资金过剩,一部分游荡在当下红火的商品市场寻找赚钱的机会,另一部分则进一步制造着中国的投资高潮,更强劲地拉动需求。一个最近的数据是,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骤增27.6%。

  

   不过,中央银行们正在试图控制泛滥的资金,中国在上月宣布加息0.27个百分点。但在许多人看来,这一丁点力度只能算是“毛毛雨”。“过去城市是个大工地,现在农村也开始变成工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光想想这个就会令多少做原材料生意的人兴奋得发狂。”

  

   全球泡沫破灭隐约可见?

  

   其实这样的牛市,罗杰斯早在1998年就预料到了。当时他已经注意到,全球的供需平衡开始发生变化:全球35年没有大的石油勘探发现,20年没有打出新的矿井,金属冶炼被认为是“旧经济”而没有人投资。而新的需求却正在增加,中国那些正在建造的房子和工厂就是证据。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25亿人口(中国和印度)的工业化会为全球带来多大的需求缺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比照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要知道,上一次2亿人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带来了长达20年的商品牛市。

  

   天平在缓慢而微妙地变化着,直到9.11恐怖袭击打破平衡。数天之内,原油价格应声飞涨了上十美元。

  

   尽管恐慌很快平息,但商品市场已经就此告别漫漫熊途,踏上了牛市之路。伴随着能源价格的稳步上升,总盘子更小的有色金属很快脱颖而出开始领跑。

  

   2002年春天,镍率先冲出来。不到4000美元/吨的镍价不断走高,两年时间一度涨到近美元。

  

   接下来的另一个春天,铜、锌和铝以及其他贵或贱金属都紧随其后,直到2004年分别到达10多年来的最高点,突破了许多人的心理价位。

  

   “按以往的经验,价格应该很快会向下回落,但这一次看起来有些不同。”一位基金经理说起那时的日子,记忆犹新。

  

   他试探着卖出了一部分铝,亏了;他的朋友买入了一部分锌,也亏了。不过,这些损失很快就在随后的另一波行情中被全部挽回。

  

   近一年的盘整之后,大多数人终于一致看好未来,2005年下半年,商品市场开始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新一轮更快的上涨。

  

   问题是,持续的大宗原材料上涨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了吗?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毋庸置疑,全球商品泡沫已经出现,他坚定地说:“这是现代历史上最迅猛的商品价格上涨,如果这不算泡沫,我不知道什么才算得上。”

  

   他的同事谢国忠对此表示认同,他觉得现在处于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之中。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一判断。在一位浸淫期货业多年的外资公司分析主管看来,如果剔除掉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因素,现在的价格在历史上并非处于高位,比如1970年代末伊朗革命时期的油价就相当于今天的87美元。

  

   他的另一个理由是,尽管“中国因素”屡屡被作为基金炒作的题材,但它确实为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与此同时“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都在迅速增长,美国、日本、欧洲,整个世界经济基本运转良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经济展望告中,把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提高到了4.9%。有实际需求支撑的商品价格,算不上是泡沫。

  

   往上走,还是往回落?没有达成一致共识的市场上,价格在两种相反的判断间上窜下跳。上述基金经理对记者说:“买入还是卖出,我被这个问题日夜折磨,头发掉了好多。”

  

   中国该如何应对

  

   原材料价格狂涨,深刻影响着中国,据说去年它至少为进口资源类产品多掏了300亿。铁矿石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5月30日,媒体道说中国已经打算接受三大巨头要求再次加价19%的条件。这是在去年加价71.5%之后,中国在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和英国RioTinto的斗争中再次落败。

  

   三巨头控制着全球铁矿石70%以上产量,而中国作为最大的买主却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近5000家钢厂各有各的心思,难以拧成一股绳,最后被迫一次次妥协。

  

   为了得到铁矿石,许多钢铁企业纷纷热情邀请三大巨头。有备而来的巨头们每造访一个厂,通常详细了解其产能、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计划等各个方面。如此一来,中国这个全世界惟一一个钢铁产量仍在增长的国家对铁矿石的真实需求便被调查得一清二楚,他们反而更加强硬地涨价。

  

  “就像一场牌局,人家早就知道了我们手上扣着一张5,而他自己扣着一张 A,”中国五矿集团的一位高层告诉记者,“你说我们怎么斗得过呢?”

  

   铁矿石的败局只是中国缺乏产品定价权的一个例子。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

  

   除了要支付更多的钱进口原材料,中国还要为本国的环境埋单。在价格疯涨的诱惑之下,许多小矿遍地开花。一个个小矿厂点起炉子就干,“你去看看,凡是有矿的地方现在地下千疮百孔,地上污水横流。”一位铝业分析师说。

  

   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一要靠加强产业集中,二要靠政府加强环保标准等方面的执行力。

  

   在此之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也许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1973年当阿拉伯国家向美国实施石油禁运导致油价飞涨之时,美国正是这样熬过了难关。

  

   数十亿美元被投入到进行替代燃料和技术的研究上,另外政府拨出大笔经费鼓励节能,如果一家公用事业公司的客户减少购买电力,该公司可以从州财政获得收入。许多法律也被制定出来,要求新建筑要有双层窗户,要求汽车厂商生产使用每加仑汽油能跑得更远的汽车。

  

   到1985年,美国新生产的汽车每加仑所能跑的里程平均为25英里,10年前只有15英里。1970-1986年间,美国创造一美元财富所需要的能源量降低了30%。

  

   遗憾的是,美国人没有坚持下去。随着1980年代油价一路回跌,美国1986年取消了有关新出厂汽车每加仑能跑里程的规定,汽车厂商们纷纷转向更大、更重、更耗油的SUV.结果当油价再次上涨时,他们不得不提供补贴以吸引消费者,上周通用公司宣布在一些州购买它的汽车,消费者将得到上百美元/月的油补。

  

   经验与教训都摆在眼前,中国该如何选择?看起来,变化已经在发生,国家要求各省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要下降20%。

  

   然而这样的改变尚需时日,对眼下的企业来说,陷入两难的窘境:一边是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一边是提价困难,尤其是还要为早先承诺的一些订单付出代价。

  

   于是出现了各种应对之策:今年一季度不少电缆公司出现“飞标”(即逃废原来所中的投标);空调厂家正打算将铜管换成铝管;北京一位威化饼干生产商选择用葡萄糖来替换白糖,每吨可便宜1000多元;而一位门锁生产商则干脆选择关门大吉。

  

   这样的选择让人们开始为一种最糟糕的可能性担忧,那就是经济出现紧缩。至于紧缩会不会出现,会在目前日渐酝酿的通货膨胀之后出现,还是与其同时出现,现在还难下判断。

  

   不过没有争议的一点是,萧条播下繁荣的种子,而繁荣又播下萧条的种子。当过高的价格压抑了人们的需求,可以想见的后果是,中国一感冒,全世界都得吃阿司匹林。

  

   到那时候,为现在的疯狂价格推波助澜的基金和能源、矿业巨头们也许就得自己品尝这颗苦果子了。(录入 钟婷)

相关文章 成都学者:银根会放松吗?王小刚:中国经济已面临“滞胀"风险的理性分析及对策思考混乱的经济学名词之通货膨胀中国的通货膨胀已攀升至高位,应该采取渐进式举措加以调控梅新育:中国物价上涨罪不在"猪"美联储才是祸首吕永岩:对美巨额利益输送必须严查、追究!通胀“魅影”下的规避与应对——“通胀治策”论坛精要从猪价轮回看生猪产业的沦陷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梅新育:境外上市受阻有利于削弱输入型通胀通货膨胀的真相:美联储放水与大象挤入澡盆竖琴螺对通货膨胀的独特看法
标签:中国   价格   美元   商品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