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袁隆平与“饿死四五千万人”
谈谈袁隆平与“饿死四五千万人”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无党派人士,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 (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 培育出奇迹稻 IR8。1995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来袁隆平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朴实无华。从他的长相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与陈永贵一样,饱经风霜、老实本分。一付憨厚的脸,刻画出他们一个地道的与农业、与粮食相关的行家里手之相。
但是袁隆平在2009年,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的1959年“饿死四五千万人”之说,着实让人感到大为震惊。一个粮食专家,说有关吃饱与饥饿的事,那是本行业务,无可非议,问题在于他的“饿死”人之说为社会上的传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他的说道加以证实。据《广州日》2009年4月10日道,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
关于三年困难时期,有无人饿死?饿死多少人,官方并没有正式公布过。国外国内一些反华反共势力,认为机会来了,趁机升风作浪,就为此事大做文章。那么袁隆平是怎么得出“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的这个结论?
从目前存在的资料来看,袁隆平说出“1959年饿死了四五千万人”,他的依据只有三种可能性的。一、受社会上反大跃进的人思维影响,随波逐流。二、按照他的“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来推断的。三、认为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后,能救人于水火。
一、受社会上反大跃进的人思维影响,随波逐流。
三十年前,一些人为了否定大跃进、否定人民公社抛出了“饿死人”了说法。后来社会上的一些势力根据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增长的表,说在这三年期间,饿死了三千万人。到目前为止,这种说法广为流传,政府相关部门却沉默不语。
试想,当时我国人口6亿,三年期间,饿死了3千万,也就是死掉了5%的人。而且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还可以隐瞒不,国际社会也没有任何反映,国内也没有发生任何动乱,也没有任何人在当时或事后的长达二十年间出来对“饿死人”有什么说道。只是二十年后却被人一下子“揭露”出来。即使在这被“揭露”后的三十年间也没有任何人出来证实他们家,某某人是在那三年期间被饿死的。也没有任何人拿出国际上卫星或者其他有关间谍照片之类的东西出来证明当时的事实存在。这种神奇的现象有可能存在吗?
所有关于三年期间“饿死三千万”的说法都是在二十年后的道听途说,都是在这近三十年来人为编制的资料,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作为一个科学家,其思维能力应该不是一般普通人所能企及的,而且一个搞科学研究的,其思维应该是科学的、严谨的,事实的认定应该都是有依据的。所以说,袁隆平说这样的话是与他的智力不相称的,与他所处的科学地位也是不相适应的。
二、按照他的“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来推断的。
袁隆平在说“饿死了四五千万人”这段结论时,他所提出的唯一依据就是他“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五十年后说这个话,而且是他一人所说,现就假设是事实吧,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按照倒在地上的范围大小,“以点代面”来推断出960万平方公里,同样有多少人倒在地上呢?显然是不成立的,也是很可笑的。是不是一个科学家也会在扭曲的时代,也会说些扭曲的话呢?如果这种假设成功,那么袁隆平当时在干什么?看到饿殍,看到大批饥饿的人群,一个一个倒下,在这一年中,他是在使救?还是提出了援助?都没有交待,因为这是一个做人的最基本良心所在!
三、认为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能救人于水火。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是种粮食的专家。根据 1976年12月17日 《人民日》的记载:“一九六四年,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和学生李必湖等,从革命的迫切需要出发,根据玉米、高粱利用杂种优势的经验,提出了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过程,是个大规模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 “一九七○年,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区就开始协作研究杂交水稻。一九七二年,又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大协作。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研协作组,设立了研究点。同样,各有关省、市、自治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组织本地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国营农场和社队开展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攻克杂交水稻的大协作网。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研究成果和育种材料,很快就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一个育种材料发现后,经过多方观察,反复分析、鉴定,很快就能摸清其特点,确定其价值。一个新的课题出现后,四面八方,一齐动手,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试验,很快就能突破。许多农业科研机关、大专院校的专业力量,分担了杂交水稻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一九七三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一九七四年立即进行杂种优势鉴定,一九七五年就试种五千六百多亩,一九七六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就达到二百零八万八千三百多亩,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了”。
我们跟据以上的历史记载,也可以知道,袁隆平在研制“杂交水稻”的科研过程中是属于牵头作用的,也是起关健作用的。
在社会上开始流传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后,纸上也有类似的道:“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2006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当然,一个研究粮食的专家,能牵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绩,所以袁隆平后来被外媒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但是“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这个成绩并不是人类社会吃饱饭的划时代时件,更不是是否会饿死人的分阶线。因为,自从有了人类之后,到“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研制成功的几千年之间能吃饱饭的历史是占大多数时间的。如果袁隆平所说“饿死了四五千万人”是因为当时没有重视他这位粮食专家的作用,而出现粮食欠产,没有收成。那么是不是就有:好大喜功,认为自己是个“救世主”之嫌了。
袁隆平是个研究粮食种植的专家,陈永贵是个种植粮食的行家。永贵大叔在三年困难时期是大寨的党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更谈不上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了。永贵大叔作出了成绩以后,开始步入政坛,当上了主管农业的共和国副总理,但他从来就没有忘记过自己是个种粮食的人。纵观他的一生,他能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穷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不为三斗米而折腰,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普天下劳动人民的本色,当然更不失一个共产党人的气节。袁隆平是一个很有成绩的人,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他的方方面面也在起着变化,他所说的“饿死了四五千万人”是不是自己为他自己人生的道路打上了个折扣呢?我们也不能预计到,在今后的岁月中他还是不是由于新的变迁,而会对记者曝出类似的“最新”旧闻呢?
2010.01.16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