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泛议文革---读《回首“文革”》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泛议文革---读《回首“文革”》

  

  这些日子在读《回首“文革”》。这是一部大部头的书,上下两卷,共1259页,94万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0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2004年2月第3次印刷。05年初买到的。以前也见过,翻过,有几篇在哪里看过,有一些篇是从已出版的某本书中摘录的一段一节。就有点不待见,没有下决心买。这些日子不是正在写几个关于文革的经历与见闻的帖子么,于是这方面的事就挥之不去了。再见到此书,再翻,以为有几篇正是可参考的,就买下了。是文章汇编,共收入 54位73 篇文章。名人多,亲历者多,也有大人物。大人物如李雪峰、吴德、汪东兴、胡绳、胡乔木、邓力群、吴冷西、刘志坚、林默涵、穆欣、龚育之等,他们也是文革某一过程某一事件的亲历者。还有《“文化大革命”简史》的席宣与金春明,二人的文章收入此书的有七篇之多。《大动乱的年代》的王年一也有三篇文章入选。文章问世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比文革延续时间还长,时间跨度够大。涉及文革全过程、各个阶段、所有重大事件,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粗粗一看,上卷偏重于理论分析与批判,下卷侧重于十年文革史实的回顾、分析与批判,有时间顺序。

  

  总的宗旨:否定文革,反思文革。基本原则,遵循一九八一年关于文革的决议,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该书简短的后记里的话。也就是说,这些文章基调明确,观点大致相同。

  

  既然是研究的性质,有所不同才是正常的。譬如对“文化大革命”的定义,《“文化大革命”简史》的之一金春明就认为党的决议中对文革的定义“‘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仍然“难以滿足文革史研究逐步深入的需要”,因为“内乱”仅是一个中性词;“依然难以回答一个关键的问题,即:领导者为什么要错误地发动、发动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运动要干什么?”金春明提出的定义就长了:“文化大革命”是由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以所谓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为革命对象的,采取“四大”方法动员亿万群众参与的,以反修防修巩固红色江山为神圣目标的一场矛盾错综复杂的大规模的长时期的特殊政治运动。也没什么,就是够罗索的。所谓“革命对象”云云,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是“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金春明又加上个“反动学术权威”;如果换个“革命对象”的说法,一九六六年六月一日的《人民日》社论,题目就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不是漏掉的更多吗?这也是专家研究出的自以为较之中央决议更胜一筹的成果啦。

  

  历史大事件,评价不一才正常。昨天的现实,今天就成了历史。文革远一点。近一点的一九八九年,一开始称学潮,后说是“动乱”,又改为“六.四”风波或含糊其辞的称“那场”风波(让人一听,似乎是别人家的事,离我们不知道多么远。其实就是自己家里不久才发生的事。这就叫淡化。如淡淡的薄薄的朦朦胧胧的晨雾,渐渐弥散淡远,朦胧消失)。还有叫“民运”的,简直有了诗意。一听,美的了不得,让人陶醉、打渴睡。

  

  文革的起因又有“党内高层权力斗争说”,“反修防修说”,必然说,偶然说,等等。

  

  还如:文革的发动初期,毛主席有理论,党的队伍,干部队伍,特别是上层,认同接受毛主席的思想的,是多数还是少数?邓力群认为是绝大多数接受、紧跟。跟不上,挨了批,还是努力跟。胡乔木认为多数赞同是表面,实际上不赞同。胡还举了例。胡主要指中央高层几个人。各执一词,都有实例证实。

  

  还有,从全书看,意见纷纭以至相左的是六六年六月到八届十一中全会这一段时间的史料及分析。尤其是对工作组(派与不派、作用)的评价。其后的文革,见解不同就少了,“九大”以后的分析大多能趋于一致。这也与文革本身的初起、高潮逐渐转向平缓,开初的不明朗不清晰混战一场及阵线渐次分明,从无序过渡到大致有序,从体制外的天下大乱到被限制约束在体制内的乱,这样的过程与变化,很吻合,很有关系。当然,这些文章大同小异之异,远不止这些就能概括的。

  

  因此,评介这部书,一篇一篇议论也够繁琐,更有才力不逮,似乎不可能。从总体上推介与评说也很难。不是肯定与否的问题,也不是有得有失、有褒有贬的问题,而是大同之下各有角度、侧重,各有所本,名抒己见,你说哪一个?于是就挑几个平时看来都比较关心的话题,与此有关的林料、观点,以前有所不知,新鲜,有触动,有所得,写一写,介绍,以公同好。当然,也有不能苟同以至迷惑的,也写下来,公之于众,以期明教。那么厚一部书,读下来费力耗神,一有所得,再不记下来,岂不白白读了?

  

  说到材料,这里要说几句与之有关的话。大家一定记得李捷(《毛泽东传》[1949-1976]的编者之一)演讲中的一段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单位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大量档案材料都有复印件在我们单位(原件都在中央档案馆),既然我们占据着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有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的责任,就要把历史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当然,坦率地讲,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写进去,因为:第一受篇幅的限制,第二受现在各种各样的情况的限制,有些东西不太好写。不好写的原因主要还不是因为说出来以后有损于毛泽东,而是说对现在有些人不利,这还是有一些禁区的。但是,我们保证一条:凡是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将来过了几百年以后,那个时候恐怕档案能都开放了,人们拿着这本书对着档案看了,说这些人还可以,还能够把历史的档案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前面那个不利也只能说到此为止,我不能再说,再说就犯错误了。

  

  当时看到这里,觉得很是得意、兴奋。因为此前某派人士常常振振有词地发问:为什么不把毛泽东的全部讲话或相关档案材料公之于众?人民有知情权么。似乎哪里还有毛主席的多少文章(有,一定要有吧),或其它材料,只要一公开,对毛主席本人及拥护毛主席的人就是沉重的或是毁灭的打击。这些右派从来是不认输的。有毛选五卷在,有他亲自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就足以证明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及毛主席领袖群伦的地位。不会再有什么足以歪曲、抹黑毛主席的“材料”啦。李志绥、高文谦之流写的所谓揭“内幕”的书哄动一时,右派欣喜若狂,以为“这一回得之矣”。但不久就归于沉寂,造谣者被世人唾骂。“毛泽东”热仍持续升温。有一个挺狂的右派居然诬蔑毛主席的诗词没有几首以抗日为题材的、从而否定毛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不抗日。我在批驳他时说:毛主席有诗更有文,毛泽东思想在诗词里体现出来,在雄文五卷里更能体现来。五卷书写于五个时期三十余年(社会主义时期的,没有出全),其中抗日八年写下的文章就占了两卷!当然,打着红旗反红旗也是他们的惯用伎俩。某些右派早已堕落到专亊抹黑别个、靠人身攻击过日子的地步。他们就是这样以阴暗的心理看待毛主席和革命的一切,常常凭只言片语来歪曲攻击毛主席。

标签:文革   毛主席   文章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