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元刀下的人民币升值剿杀人民币的战略陷阱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美元刀下的人民币升值 剿杀人民币的战略陷阱  

  全球金融危机还未尘埃落地,人民币的币值问题又被推上风头浪尖。拙著《美元刀》早就预见性地指出,升值贬值之争,都是处于本国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是各国经济、政治博弈的结果。随着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针对近期读者朋友们的大量询问,特从书中摘录相关论述如下,算是一并答复。  

  

  一国货币的购买力价值取决于两个层面,一是国内购买力,一是国际购买力;前者体现为利率,后者体现为汇率。所谓人民币升值贬值之争,是体现在汇率之争;而汇率又直接影响到国内经济。  

  

  汇率的高低是取决于需求,即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出于投机目的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会造成汇率的上升。  

  

  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国内外金融资产的替代效益、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等因素的结果,是国内利率尤其是中长期利率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市场,而不是本国的货币市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人民币贬值,而不到5年又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人民币贬值对美国有利,而现在人民币升值还是对美国有利。正如英国和美国在一战、二战后时分别要求各国实行固定汇率,而现在它们又要求各国实行浮动汇率一样。  

  

  在各种争论和压力下,人民币在2005年的汇率改革中还是开始了逐步升值过程,到2007年,达到了20%左右的升值幅度。  

  

  升值的结果是,在2007年年底,中国南方250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随后(由于外贸订单下降的滞后效应),2008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2007年央企实现利润1万亿,2008年徒降到6000亿元,下降幅度高达40%;股市暴跌――1929年美国大萧条,股市跌去40%,至今让美国人心有余悸,而中国的股市跌去70%依然“基本面良好”,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按专业术语所说,经济弹性很好。  

  

  温家宝总理也坦承,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09年1-2月,我国对外贸易同比下降27.2%。这些变化几乎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里也从未出现过。对于已经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人们来说,这种情形似乎来得过于突然和出乎意料。  

  

  20%升值的结果,导致中国经济尤其是外贸出口的下滑,自然让人联想起25年前的美欧逼迫日元升值的的“广场协议”,其结果是日本长达15年的经济大衰退。  

  

  对于这种“前车之鉴”,一些主流学者的评论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日本是被迫的,是受害者,其论据就是美国最终也没有达到减少美日贸易逆差的目的,却鲜有人指出日元升值,其实是正是日本当时希望的—不要低估日本决策者的智慧。  

  

  在书中“强势日元的野心”一节中有这样的描述:与这之前的对抗欧洲汇率,逼迫非美元货币升值的压力相比,这场逼迫日元升值的协议,顺利的让美国人都想不到。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事后回忆说,最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日本的大藏大臣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 10%以上,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甚至竹下登在表示愿意协助美元贬值时,还大度的说:“贬值20%,没问题”。  

  

  广场协议后,日元拉开了不断升值的序幕,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日元兑美元升值111%,也就是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主动做出如此大的让步呢?虽然日本银行行长天丰雄后来解释说,“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其实,日元升值的背后隐藏这日元国际化的图谋…….  

  

  实际上,日元也做到了,日元从此与英镑一样,挤进四大国际货币俱乐部。而今天的人民币国际化还是画饼充饥,如若顶不住压力而放开闸门,后果不言自明。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升值和贬值都是相对于美元而言的,而从2002年到现在,美元应该是按每年18%的幅度逐渐贬值的,这样说来,美元的加速贬值,相对冲抵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也许正是美国不希望中国搭美元贬值的顺风车,从政治经济等大国战略考虑,要求人民币升值。  

  

  那么到底贬值有利还是升值有利,还是各有利弊?  

  

  表面上看,自从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深度贬值,对美元的汇率比率,由1美元兑2元人民币,贬值到1:8.3,维持了10多年,导致“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低廉,中国经济尤其是外贸出口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领头马。其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中国日益增加的巨额外汇净储蓄。  

  

  实际上,这些巨额外汇净储蓄成了美欧日强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干扰中国主权信贷的口实,也为国际游资(热钱)投机中国创造了条件。  

  

  这种货币升值预期的投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投机的套路无非是下面描述的:外国资本以美元购买该国货币后进入该国,对该国经济大唱赞歌。进入该国股市,甚至于楼市,于是该国股市节节攀升,汇率升高,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后这些资本开始造势唱衰该国经济,或者几方配合人为制造该国经济发展的阻力,或者美国的利率政策有调整,该国的股市和汇率开始下降。  

  

  当该国经济被唱衰的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时机到了,这些资本会突然撤离。于是该国股市暴跌,汇率自由落体式下降。央行手里唯一的武器就是外汇储备,可以在汇市接盘,可是此时市场中蔓延着恐慌,能否接住要看国家外储的多少。一旦走到了这一步,即使接住,也要损失大量外汇储备。由于国内投资资本一下子都到了央行手中,央行就要采取被迫降息等措施把货币重新流通到经济体中。  

  

  中国发生的2007年的股市暴跌的原因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为了防止本国货币在市场上遭受投机性和操纵性攻击,全世界的央行必须持有相应数量的美元储备,以保持其汇率的基本稳定。比如说,当人民币被大量抛售时,中国央行就得卖出美元买回人民币,反之亦然,这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才能维持稳定。某一种货币贬值的市场压力越大,其中央银行必须持有的美元储备就越多。  

  

  只有美联储免于这种压力,因为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印发美元。这就为强势美元提供了内在的支持,反过来又促使所有的中央银行持有越来越多的美元储备,使美元更为坚挺。这种反常的现象就是所谓的美元霸权。  

  

  一些弱小国家比如南美和东南亚国家,由于接盘的外汇储备不足,其本币就被迫贬值,进而放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美国正是利用国际游资的趋利性促成了对弱小经济体的货币投机,达到其放弃固定汇率、资本自由化的金融战略目的。  

  

  在汇率自由浮动的背景下,对资本和外汇控制的总体放松,投机性攻击就更是经常发生。此后,各国中央银行一直被迫持有越来越多的美元储备,而美元储备必须投资于以美元标价的资产,从而为美国经济制造出资本帐户盈余。因此,美元霸权阻止了出口国在国内消费其从对美贸易顺差中挣得的美元,并迫使它们成为美国的资本帐户盈余融资,从而把真正的财富输送到美国,而为美国债务融资,实际上是借钱给美国,发展美国经济。这就是“穷国养活富国”的理论基础。  

  

  单从2002年到2007年间,中国为稳定汇率买进了外汇就超过1万亿美元,而这1万亿美元央行发行了对等的8万多亿人民币进入流通,埋下了通货膨胀的火种……  

  

  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守住了汇率引进了通胀”,也是目前中国面临的“对外升值预期,对内贬值预期”的尴尬境地。  

  

  怎么办呢?于是专家开出的药方有什么“两种利率破解三元悖论”,什么“双重汇率”,什么“短期升值有益长期升值有害”等等,在笔者看来,都是一时应对之策,是中国中庸之道的毒害,其特点就是想“样样兼顾”——一时要稳住汇率,又一时要稳住物价,再一时要稳住就业。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历史表明,任务越多,表现越差劲;任务越单纯,表现越出色。  

  

  什么最重要,就业最重要。搞了一百年的马克思主义,劳动就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中国反倒不明白了:土地、劳动和资本是生产三要素――你可以加上组织制度、甚至国家制度。所谓殖民地,所谓全球化,所谓外商投资,立足点都是这三要素。  

  

  人民币升值无非是提高出口商品价格,而提高商品价格最根本的是提高地租和工资,而不是也不需要通过“操纵”汇率来使人民币升值。  

  

  而美国打着减少美中贸易逆差的的幌子,挥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伤害了全球经济的大棒,明里说中国是人民币汇率操纵国,而实际上美国不正是在操纵人民币吗?  

  

  “贼喊捉贼”?正是。悲哀地是,美国实际上正在操纵着人民币,构筑了人民币陷阱,促使了美国利益的最大化。  

  

  二战结束后,(布雷顿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却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  

  

  由于世界黄金储量的限制以及黄金生产的停滞,美元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要求国际储备相应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储备的增长需要仰仗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逆差才能保证国际市场上有美元――不管是以欧洲美元还是石油美元形式(因为如果顺差,美国的美元又转回美国了,就会出现美元荒)。但是收支逆差又必然影响美元含金量,引起美元信用危机。另一方面,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美元,导致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美元两难,此即“特里芬之谜”。  

  

  但是,美国政府清楚,即使这样,着急的不会是美国,而是对美国有逆差和顺差的其它国家。逆差国家因为入不敷出,那就只能借债过日子,自然着急。借吧,就承受巨大的利息和国内主权经济被侵蚀的风险。6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就是这样过多举债惹得祸。不借吧,就要忍受国内经济的缓慢发展或者扩大主权货币供应带来的通货膨胀之苦。俄罗斯就是在1998年的卢布危机中先借款后来却拒绝了美元贷款而导致卢布崩溃。这正是国际收支逆差国家的两难。  

  

  顺差国家呢,因为美元这种纸黄金的盈余,一方面要增加发行与美元等值的本国货币,使主权信贷受制于美元和美国,另一方面要忍受美元贬值导致美元储备缩水,而美元贬值同时还会降低美国产品价格而导致本国产品出口与美国的竞争力不足。  

  

  正是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成就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垄断地位,确立了美元战略和金融霸权。为美国战后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国家战略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使美元这把利器,正式锻造成型,成为美元刀。  

  

  美元刀战略为美国所谓的“经济全球化下的新世界“量身定做了一套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网络,中国经济,恰恰是上述理论的现实演绎版:  

  

  中国的实物商品通过这个网络源源不断的输往美国而获得美元,而这些美元又通过这个网络源源不断的流回了美国,变成了美国的国债、两房债券等等。美国当初为了进口而支付的美元在世界周游了一圈后又回到了美国。美国的金融体系像变戏法一样使美国免费获得了世界的货物。在这段时期美国通过这种体系吸引了世界外贸盈余国70%的储蓄!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之一,而且是最大储蓄国。  

  

  这些储蓄计量的是中国的质财富吗?不是中国的财富,却是美国的财富。  

  

  数据显示,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中,有60︿70%是由在华的外商投资企业(FDI)贡献的,而这些顺差却算在了中国头上,算在了中国的GDP中,变成了中国的外汇储备。  

  

  在中国大量投资的美国通用公司老总就说过,“把利润一分不少地拿走,把GDP留 给中国”。  

  

  对应中国顺差的是美国的直接贸易逆差,而美国的间接贸易,却是大大的顺差,是直接贸易的2倍,这个顺差可以记做美国的GNP,但是却不是美国的GDP。换言之,美国队中国其实是顺差,但账面反映的确实逆差;再一句话是,美国的GDP是缩水了,中国的GDP却注水了。(参见《美元刀》关于GDP、GNP 的描述,P321)  

  

  这就好比一个医院傍边开的小饭馆,由于医院的职工要到饭馆吃饭,而饭馆老板却很少看病,于是,饭馆对医院永远是顺差,医院对饭馆永远是逆差—但是医院不能因为没有病人看病导致的财政拮据归因于饭馆的顺差!  

  

  而且,这些外汇储蓄反映的外资,在中国控制了相当多的民族产业和行业。在吸引外资的全国运动下,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出让许多经济利益,甚至不惜损害民族产业以换取外资。往往是引进一笔外资,倒了一批民族工业;外资进入,民资退却。有人就质疑,外资还要吸引吗?当年的大英帝国为了让清政府增加外贸口岸,多与中国做生意,不惜与中国打了一场鸦片战争。话虽偏激,道理不错。资本的趋利性会让金融流动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中国在30年里引进了几千亿美元的外资,而我们却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为美国提供了2万亿美元的储蓄和融资。这是美元霸权为美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更是对中国30年经济成果的掠夺。  

  

  巨大的外汇储蓄其实是高能货币,因此而增发的人民币导致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制造了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如若控制不好,人民币就会成为蒋介石政府的金圆券,美欧的战略就会得逞,中国的和平崛起就会变成美欧的不战而胜。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关于中国一章,有这样的描述:  

  

  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中国所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指蒋介石政府派发金圆券,一盒火柴需要几百块,注),通常被认为是造成动乱,进而在1949年让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共产党政权在经济上最害怕的就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通货膨胀。诚如凯恩斯所言,“列宁当然是对的。颠覆一个社会,没有任何方法比让其货币失去价值更妙、更有效。其过程,让经济法则中的所言隐藏力量发挥破坏作用,而其做法,一百万人中,没有一个可以诊断出问题”。  

  

  这样赤裸裸的进攻性语言,深刻地说明了美国战略家们用经济手段摧毁中国的意图,其形式比战争更隐蔽,手段更残酷,结果更难以预料。什么是和平演变,这就是和平演变!这是美国针对对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反制手段。在核战争的威慑下,经济博弈已经取代战争侵略形式。前面讲的美国摧毁苏联,就是使其经济瓦解,不战而屈人之兵,却被定义为“冷战”,就充分说明金融战争也是战争的一种形式。  

  

  2007年“欧元之父”蒙代尔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讲座上就说,“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必须被视为延缓中国经济扩张的一项措施”。这位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的贸易顺差仅占美国贸易逆差的一小部分,2006年约占美国赤字的10%,美国之所以“挑剔”中国,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复苏的大国”。  

  

  延滞中国经济发展,避免东方出现一个超级大国,经济钳制,遏制中国,在这一点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是一致的。人民币升值就是日本首先提出来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怂恿中国出头挑战美元,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引导美国绞杀人民币的阴谋。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经济平台上,对此不能不引起中国的重视和警惕。  

  

  先是“华盛顿共识”,接着是加入世贸组织(WTO)的门票,后面就是人民币升值,政治外交手段迫使你进一步放松资本管制和经济自由化,再接着是货币战争,内力和外力扰乱你的经济秩序。战争威胁,货币乱象,经济动乱层出不穷。其背后,是以美元为代表的世界关键货币主导的剿杀人民币的美欧战略陷阱。  

  

  为了币值稳定,各国大量储存美元,形成了美国输出美元,我们输出商品;我们送给美国低物价和低通胀,美元却输出通货膨胀,输出经济危机,达到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经济殖民的战略目的。  

  

  围剿人民币,日本也是帮凶。笔者一直怀疑日元长期低利率的存在的必要性,现在看来,极有可能是针对中国,或者说利用了中国和欧美经济博弈的过程,火中取栗。  

  

  日元的长期低利率,却能在国际汇率市场保持相对的强势,就是因为大量的日元套利资本的需求,日本就一直充当国际借款机的角色。目前活跃在亚洲国家股市的投机资本大约有1/3以上来自日本,规模在数十万亿日元,这些资本主要投向中国、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  

  

  在美欧日等先进国家的长期的军事封锁、政治压制、理论洗脑、经济摧毁、文化侵略等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的围剿中,由于战略和战术上失败和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人民币在一步步被绞杀在中国经济乱象中。  

  

  由于香港是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市场,港元又与人民币挂钩,人民币的货币战争,更多地是在香港战场打响的。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挺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中国政府动用了大批外汇和其他手段,参见《美元刀》P93),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但是香港因此也承受了10年衰退。2009年5月以来的最新的经济数据分析指出,香港和中国台湾市场又有大批国际热钱进入……  

  

  本人不是阴谋论的推崇者,但是从前面我们介绍的货币战争的过程看,国际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则是贬值预期、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国际热钱、通货膨胀、结构性矛盾、不均衡经济等等,都是美元刀对人民币绞杀的必然结果,拉美、南美、亚洲经济危机前无一例外都出现这种混乱局面。  

  

  如果单纯是货币投机,有赢有亏,是个零和游戏,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无伤国体。但是,如果美国借助货币攻击,迫使中国货币贬值,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和实体经济危机,再用美元购买中国实物资产进行产业控制,就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侵略和财富掠夺了――这就是美元刀利器,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相关文章 人民币或即将临来一场恶战卢麒元:人民币汇率趋势及基本应对策略安生: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宜缓不宜急何新先生与环球网荐文,到底谁为人民说话?黄卫东:从公开课中的“美金”谈起杨斌:美国攻击中国操纵汇率的舆论战与金融战张庭宾:“人民币汇率稳定”已成巨大陷阱何新:从“12连跌”看人民币汇率会贬值的原因2012年,通货紧缩先生拜访中国余永定:应暂停出台“人民币国际化”新政策韩德强:美国为何又拿汇率做文章?中美来到贸易战边缘
标签:美元   美国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