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石油美元:美国最后的提款机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石油美元:美国最后的提款机

  

  崔新生

  

  2009年6月3日 第 01 版 "石油美元:美国最后的提款机"(国金时评)

  

   无论欧佩克如何拒绝华尔街的出价,仍然不能左右国际油价的涨跌幅度。欧佩克对价格一直在试图“计划经济”,但似乎能够真正发挥预期作用的时候很少。这一道理很简单,因为从欧佩克与国际能源机构博弈格局形成之后,在国际油价方面,“计划经济”就开始与“市场经济”较上了劲:欧佩克的计划经济价格是希望有限浮动,国际能源机构等则充分利用所谓市场经济原教旨之供需平衡进行定价。市场经济之供需平衡是貌似的“真理”,但在这一真理背后,去出了大问题:石油供给由于在实体经济层面容易把握,但需求定单却没有落到实地,在中间经过华尔街形成了一个抛物线,之后落到需求大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房梁上,似乎需求方除了接受而别无选择。欧佩克不能选择买家,因为这有损于市场主体公平交易,同样,出卖方决定卖给谁,自然是价高者胜出,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又出了问题:欧佩克并没有从中赚到预想的暴利,但在这一次次交易过程,已经进了买家的圈套。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合约经济,合约如果不能生效,信用就会大打折扣、或者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就不存在了。所以,欧佩克的石油价格如同一个个失控的风筝,全部被锁定在那个看得到但又拽不回来的合约风筝上。欧佩克的无能为力已经成为一种宿命。

  

   石油生产国家摆脱定价困境已经成为一种梦想,如果使其成真就只能与真正的需求方结成联盟,遗憾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如同当初产油国家上了市场经济制度的圈套一样,仍然沉迷于供需平衡这假象而难以自拔。因此,就只能任由油价继续“自由经济”。如果欧佩克限产,正好帮了炒作短缺的华尔街的忙,油价不涨似乎就不符合常理了;如果欧佩克增产,又悉数被华尔街定单吸纳,而只能使欧佩克愈加被动。

  

   从国际油价2008年12月的40~30美元,到近半年之后的66美元之上,欧佩克一如既往地没有发挥什么重大的作用。而未来的油价究竟涨跌多少,同样也无须寄托于欧佩克的任何举措。在华尔街与欧佩克的这一轮博弈之局中,产油国家的石油美元财富,在美国一轮又一轮的资产重组、股权变易过程中被不断洗劫,填补了华尔街的黑窟窿:欧佩克似乎又回到了“穷”的只剩下石油的时期了。

  

   因此,无论欧佩克如何不欢迎华尔街的客人,但要想使石油尽快变成现金财富,就只能依靠这些客人进行理财。新的一轮合作重新开始,在华尔街对石油美元再多也不够的贪欲中,欧佩克只能心有不甘地半推半就。

  

   在半年多以前的油价预测中,目前的波动剧烈之判断,是基于华尔街的石油定单变现的需要使然,譬如高盛所面临的真正困境边界。可以说,目前油价的涨跌,与美国国内市场的提振幅度无关,而是力度不断强化的信号。在美国政府高官频繁地向债权国家怀柔示好的同时,国际油价开始拉升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回合:石油美元是美国最后的提款机,或者说是已经做好的假设债权国家并不买帐的下一步安排,尽管债权国家不可能不买帐!

  

   朝鲜半岛的核实验,是美国或者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都不希望出现的异象。尽管对国际油价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为美国的下一步打算突增了变数。美国会不会从中做文章、以及会不会成为某种借口,可以从美国国防部部长盖茨有关“美国的忍耐是有限的”的声明中透出端倪。美国绝地而后生的直接途径,不是石油美元掠夺,就是通过战争军备买卖:美国这一场华尔街之役收场的战争选择一直没有最终放弃。而国防部长盖茨这位前总统布什的老朋友,则恰巧是在白宫各方利益博弈格局中的军火商代理人角色。

  

   不管从哪一方面看,石油价格的震荡,又是另一场自然而然的选择。而在美国国内,通用汽车的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对于美国的影响,可说仅仅局限于社会就业安排。奥巴马在越来越找到当美国总统的感觉之后,社会就业政策应该是最后需要补的一课。换言之,随着奥巴马总统功课的不断进修,美国无论是处理华尔街金融变故,或者是在全球重新提振美国权重,都会越来越从容不迫。

  

   与此相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所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正在加剧。当选择基础设施作为提振经济策略时,已经注定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而石油价格仅仅是一个前奏。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的这一次经济震波,势必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而且会越来越笨重。全球产业巨头、特别是资源巨头的出价将会越来越高昂,新兴市场国家要想加速经济复苏,就只能选择高价购买。与往日之高价所不同的是,经济的短时期不能恢复,等于不能保证足够的提振给养,势如无源之水,只能是对历史积累的加速消耗。

  

   对于石油价格的涨跌趋势,尽管在美国的替代能源技术,之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尚需时日的条件下,对能源的需求仍然重要,但这一重要性不断降低是必然的。因此,对于石油价格的操纵,可以单纯到仅是作为暴利空间剥削财富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在这一价格操控中,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最后剩余财富将被搜刮将尽。而正如笔者所预测,石油价格的上涨幅度,将是为美国的新的产业形态铺设助飞跑道。油价何时成为上涨极限,取决于美国替代能源技术的成熟程度,而在这一期间,华尔街所呈现的不规则热身价格,油价的高峰或涨至100到120美元——但这不会是真实的、可持续的价格。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亦被裹胁至对替代能源技术的虚拟价格炒作中。无论是美国、或者新兴市场经济体,深度的通货膨胀在所难免。

  

  
(系中国基金论坛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能源危机 未来十年导演战争?

  

  : 西部商(兰州) 

  

  
  俄罗斯近日发布的新的《安全战略》明确指出,“能源争夺”将是挑起未来战争的导火索。其中,主要国家围绕中东、巴伦支海大陆架、北极地区、里海地区和中亚能源产地控制权的竞争尤为激烈。全球能源紧张让不少资源丰富的地区都成了各方角力的舞台。路透社近日将北极争端、南海争端、日俄岛屿争端并列为世界主要海洋争端。此前,外刊曾撰文列举了全球五大能源纷争地区。

  

  1北极地区:俄率先打响能源争夺战

  

  北极地区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25,陆地面积约为800平方千米。其陆地分属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八个环北极国家。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2000年的一份地质调查告指出,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北极。2002年美国一专家小组指出,北极圈冰层融化将为商业捕鱼开辟全新的地域。争夺北极圈的主角包括俄、美、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五个国家,他们都声称对北极部分地区拥有主权,其主要理由是延伸大陆架包括北冰洋的部分海底。但依据海洋法公约,证明本国大陆架延伸到北极,并不能说明就拥有主权,而只是具有开发海底资源的专属权利。

  

  分析人士认为,争夺北极资源的“战争”已经打响。2007年,俄海洋学家潜入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底,还插上了俄罗斯国旗。今年3月27日,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发表“北极战略规划”,宣布将组建一支北极部队,以维护俄方在北极的核心利益。该规划说,2020年之前北极将成为俄罗斯“首要战略能源基地”。2011年至2015年,俄罗斯将完成俄在北极地区的边界确认,确保实现“俄罗斯在北极能源资源开发和运输方面的竞争优势。”英国《泰晤士》道,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在近日提交的一份告中发出警告,称十年内全世界可能因为争夺北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爆发一场世界大战。

  

  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2008年10月30日撰文建议,美国应制定“全面”的北极政策,并建立“北极司令部”来防范他国对北极资源日益增强的需求,同时警惕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活动,保护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实际上,美军在北极的活动从未中断过。据美国《海军时》道,今年3月底,美海军在北极举行为期14天的代号为“冰-2009”的演习。美国潜艇部队司令部也表示,美国潜艇一直在包括北冰洋在内的全球水域不间断地操演。

  

  另据俄罗斯媒体道,加拿大陆军司令部发言人3月23日宣布,计划在近年内建成一支主要在北极地区执行军事任务的庞大的陆军兵团,其基础将是已组建的4支总人数为480人的联队。加拿大总理哈珀表示,加拿大将采取及时而必要的措施证明北极是加拿大的领土。

  

  3月26日,北约开始在北极举行代号为“冰冷回应”的军事演习,参演的是丹麦、挪威、英国等宣称对北极拥有部分主权的国家。英国军事智库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海事研究项目主任李·威利特称,随着航线的开辟,那些声称对北极能源资源拥有主权的国家将派出军舰,这可能导致出现一个紧张的局面。

  

  2东海:中日共同开发原则有待落实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而焦点集中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主权问题上。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边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0世纪60年代末,该岛附近被认为可能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单方面采取行动,开始对岛屿进行勘探,并企图占为己有。

  

  据悉,东海地区拥有多达2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日本曾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即所谓“日中中间线”。由于缺乏依据,中方未予承认。中方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议,原则上得到了日方的支持,但双方在细节及实际操作上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在中方海域内试开采石油气。

  

  3委内瑞拉:强推境内能源非私有化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盆地石油蕴藏量丰富,预计可达2700亿桶,这也使得委内瑞拉全国石油储量超过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等国。委内瑞拉正加大开发力度,除与包括印度和伊朗在内几国的石油公司联合勘探该区域外,还邀请白俄罗斯共同勘探在奥里诺科河盆地的超重原油储量。

  

  近年来,委内瑞拉政府加大对该地区石油工业的控制,2007年6月,由于委内瑞拉政府获取了奥里诺科河盆地的四个重油工程60%的股份,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未能与委政府就新条款达成一致,两家公司决定从委内瑞拉撤出。委内瑞拉石油部长拉米雷斯此前还表示,要采用一项专门法案,令奥里诺科河流域石油工程资产得以国有化。目前,政府在委内瑞拉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油田拥有80%的控制股,这些油田以前都是由私营公司经营的。

  

  4霍尔木兹海峡:伊朗控制运输要道

  

  今年5月,伊朗总统内贾德对阿联酋进行历史性访问,引起外界的普遍关注,除了因为这是伊国家元首自阿建国以来对该国首次访问外,还由于两国间长期存在领土争端。1971年11月,伊朗出兵占领了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原属英国保护地的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这三个岛本身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由于其地处波斯湾,临近数个主要油田,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伊朗通过海峡沿岸及三个岛上部署的岸炮或反舰导弹基本可以实现对海峡的封锁,实际上扼住了该地区运输要道。

  

  多年来,阿联酋不断向多方寻求支持,并通过谈判等方式希望结束伊朗对大小通布岛及阿布穆萨岛的占领,并要求阿拉伯和一些友好国家支持阿对“三岛”的主权。然而,伊朗却在不断加强对几个岛屿的控制。时至今日,伊朗强硬派仍坚称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是伊朗永远不可分割的领土。

  

  5几内亚湾:边界纠纷难解或成新中东

  

  目前,西非地区每天出产大约470万桶原油,而几内亚湾石油总储量可能超过240亿桶,该地区有望成为新的中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油田的发现已经使贫困的赤道几内亚等国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然而,安哥拉、喀麦隆、加蓬、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几内亚湾周边国家的海上边界至今没有划定。

  

  目前为止,几内亚湾周边国家尚能和平的处理争端,联合开发区的设立允许邻国分享该地区丰富能源。尽管赤道几内亚和加蓬仍在就1972年岛屿被占问题纠缠不清,但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赤道几内亚等国家的边界纠纷已经得到解决。2006年,环几内亚湾国家领导人还举行地区论坛重点解决与石油有关的纠纷。然而,该地区未来的局势却不会稳定,尼日利亚持续不断的暴力冲突,几个岛国内部的政变企图都是突出的例子。此外,西非国家政府内部腐败严重,一些国家从石油中攫取的财富并没有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些都可能引发民众不满。(新华军事、中新网)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美国   北极   石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