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全球粮价因俄出口禁令"涨停":遭遇粮食危机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全球粮价因俄出口禁令"涨停" :遭遇粮食危机

  

  
2010-8-14   国际新能源网

  

  
俄罗斯百年一遇的高温天气和森林大火,不仅让莫斯科居民热得呛得喘不上气来,还烧“火”了全球粮食价格。
  8月5日,由于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暂时禁止俄出口粮食及粮食产品,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小麦9月合约价格以785.6美分/蒲式耳的涨停价收,创下23个月以来的新高,并带动玉米期价盘中一度触及13个多月以来的高点。整个7月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价格涨幅创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8月6日,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伊戈尔·舒瓦洛夫在接受“莫斯科回声”电台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政府将根据粮食收成情况适当调整粮食出口禁令期限。

  

  又一次全球粮食危机

  

  受持续高温和干旱天气影响,俄罗斯9万平方公里的农作物被毁。5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基于罕见的高温以及干旱,从8月15日起,俄罗斯将暂时禁止出口粮食及粮食产品。普京表示,俄罗斯不能允许国内粮食价格继续增长。但是俄罗斯这场130年未遇的高温旱情,已经引发全球粮食交易商的恐慌。俄罗斯谷物联合会称,今年俄粮食出口至少锐减30%。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

  

  国际粮价疯狂上涨,会不会引发2007年至2008年那样的粮食危机,引起世人的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全球这次的处境要好过上次。在经过了全球两个大丰收年后,世界各国的粮仓内囤积了大量谷物。而在2007年至2008年,由于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的一批国家欠收,谷物存货几乎耗尽。联合国粮农机构总干事迪乌夫指出,全球谷物库存已经从2007年至2008年时的30年低位——427吨,上升到了现在5.28亿吨左右。

  

  另外两个因素也有助于缓和着眼下这场粮食危机:首先,石油价格低于2007年至2008年时的水平,当时国际油价曾飙升至每桶近150美元。较低的石油价格不仅意味着便宜的肥料成本,而且使全球对生物燃料的需求降低,乙醇和其它生物燃料需要消耗大量大宗农产品。其次,全球经济危机反而抑制了粮食危机的发生,因为对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减少了,尤其是饲料谷物。

  

  不过,迪乌夫也表示,随着国际粮价的上涨,恐慌性购买和出口禁令有可能给价格上涨火上浇油,引发投机行为,并导致世界走向类似2007年至2008年那样的危机。“我不认为我们正走向一场新的粮食危机,但无疑是有风险的,”迪乌夫表示。

  

  有分析指出,小麦短缺是否会转变成一场粮食危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天气和各国政府的反应。尤其未来6个月里,天气将至关重要,因为全球供应将取决于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在12月收成小麦。

  

  莫斯科重现“口罩族”

  

  百年一遇的高温天气尚未散去,森林大火引发的刺鼻烟雾又呛得莫斯科居民喘不上气来。据俄罗斯媒体道,今天莫斯科空气污染水平再次达到正常值的两至三倍。莫斯科州泥炭与森林燃烧生成的烟雾与焦糊味继续笼罩着莫斯科,并且自今晨开始更加浓重。而就在一周前的7月29日,莫斯科气温达到39℃,创该国历史新高。

  

  据道,由于火灾频发,莫斯科州已进入紧急状态。而首都莫斯科几乎所有地区都被浓烟覆盖,包括市中心地带。部分地区能见度只有20米。街上和地铁里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戴着纱布口罩。而那些没有提前准备口罩的人则用手帕捂住脸。因莫斯科州森林和泥炭燃烧产生刺鼻浓烟,俄首都各药店出现抢购棉纱口罩与防烟面罩的风潮。莫斯科市中心一些药店的棉纱口罩与防烟面罩已经售罄。

  

  莫斯科普齐科夫紧急医疗救助站全科医生米哈伊尔·科内夫斯基日前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目前异常高温天气下呼叫救护车的人数比平时增加了15%。科内夫斯基说,由于泥炭燃烧在莫斯科产生烟雾,莫斯科市民感到浑身无力、头晕和身体不适,开始求助于医生。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需要紧急治疗的心血管患者和高血压患者更是频频发病。

  

  俄紧急情况部6日说,过去24小时,俄境内新增森林火灾火点248处,273处火点被扑灭,扑灭火点数首次超过新增火点数。目前俄境内仍有558处火点在燃烧,6日灭火人员投入达16万。

  

  在558处正在燃烧的火点中,有293处的火势得到控制。此外,过去的一昼夜俄境内新增泥炭火灾42起,有39处泥炭火点在燃烧。这些泥炭火点大部分发生在莫斯科州。

  

  除为数不少的泥炭火点外,莫斯科州还有46处森林火点在燃烧。俄罗斯国防部一名发言人说,莫斯科周边林火火势有蔓延趋势,位于莫斯科近郊的炮弹和导弹仓库已被转移至安全地点。

  

  在俄核设施中心所在地萨罗夫市,俄紧急情况部首席专家普拉特说,该市仍有两处森林火点在燃烧,但火势趋于平稳。有道说,核设施中心已收到转移部分物资的命令。

  

  由于森林和泥炭大火,俄罗斯的莫斯科州、弗拉基米尔州、沃罗涅日州、别尔哥罗德州、布良斯克州、坦波夫和梁赞州等7个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目前俄罗斯因火灾死亡人数已升至50人,数千人无家可归。俄动用紧急情况部、内务部、国防部等超过16万人、多台机械参与灭火,包括60多架各式飞机。

  

  俄反思全球变暖政策

  

  异常罕见的高温干旱和森林火灾似乎引起俄罗斯领导人更多深刻的反思。一周前梅德韦杰夫公开表示:“当前的地球气候现象对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意味着各国首脑和社会团体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观察家认为,俄总统的这一表态意味着俄在全球变暖政策上发生了重要变化。就在去年梅德韦杰夫还表示,作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俄罗斯将在2020年前增加30%的碳排放。有分析人士表示,异常的灾害天气迫使俄罗斯反思自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俄罗斯也许已经在准备认真地采取相关行动了。

  

  国际粮食危机下: 美国将成最大受益国
2010-8-14   国际新能源网

  

  
俄罗斯因旱灾减产,而作为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的加拿大也受到水灾影响,表示今年的小麦收成量将减少17%。而通胀升温的后果是新兴国家要面对加息压力,因为新兴国家中消费物价指数(CPI)统计的一篮子货品中,食品通常占很大部分。   俄罗斯因旱灾减产,而作为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的加拿大也受到水灾影响,表示今年的小麦收成量将减少17%。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美国已将这两位昔日对手远远甩在身后,成为这次俄罗斯小麦减产中的最大赢家。
  例如,北非和中东是俄罗斯小麦的传统买家,由于俄罗斯退出了小麦出口市场,这些国家正积极地从其他地区寻求货源。拿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埃及来说,俄罗斯曾是它的主要供应方。但美国农业部本月10日宣布,向埃及售出将于2010/11市场年交割的12万吨美国小麦。而美国农业部5日公布的出口销售告显示,埃及前一周从美国买入了吨硬红冬麦。

  

  据美国农业部预测,明年5月底,美国的小麦储备将有近3000万吨,为23年来的最高。充足的储备意味着大量的出口创汇,毫无疑问,美国将在本轮小麦涨价潮中赚个盆满钵满。

  

  至于可能的输家,就不能不提到全球主要的小麦进口国埃及与巴西,以及中东、非洲以及亚洲部分主要依赖进口的国家,小麦价格过高将对他们造成重创。分析人士认为,全球两个主要的小麦消费国──中国与印度则由于储备充足可以免受小麦期货价格上涨的影响。

  

  英国Eclectica资产管理公司的农业基金经理乔治·李则表示,最大的输家将是那些饮食结构单一的消费国家。比如也门,食品价格与小麦价格是直接挂钩的,面包价格已经接近于面粉的价格。而在美国和欧洲,小麦作为原材料仅占包装、营销等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美国消费者不会感觉食品价格出现太大变化。

  

  粮价上涨将成通胀升温的帮凶

  

  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干旱问题影响小麦供应,可能只是初步警号,如果旱情不改善,其他农产品收成必然受到严重影响。欧洲旱灾冲击的不仅是小麦产量,意大利的农业组织估计今年西红柿的收成可能减少一成至一成半,比利时土豆种植户也预测产量下跌,德国也由于今年大麦产量减少两成,啤酒面临大麦价格上升压力,这些因素都足以成为通胀升温的帮凶。

  

  而通胀升温的后果是新兴国家要面对加息压力,因为新兴国家中消费物价指数(CPI)统计的一篮子货品中,食品通常占很大部分。

  

  专家们认为,虽然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推行量化宽松的政策,但分析师及投资者已为新兴市场国家紧缩货币政策作好准备。ING新兴市场首席分析师查尔斯·罗伯逊表示,此次粮食涨价事件可能没有2006至2008年那样严重,但对新兴市场来说已是很严重的事情,因为这类国家的食品价格占CPI一篮子的比重高达20%至25%。他还指出,尼日利亚是个典型例子,该国的CPI中,面包及谷物所占比重为25%,小麦价格急升带来的风险将会很大。

  

  对此,印度央行早已做出回应,3月起已四次采取加息措施。分析师认为,该国央行再加息的机会仍然存在。另外一些东欧国家如波兰等,也可能会允许其货币升值,以平衡进口食品价格的上涨。

  

  对于已身处经济低迷、失业率高企困境的欧美国家来说,粮价的持续上涨不啻为雪上加霜。因为粮价上涨若传导致其他物价及工资、令通胀水平继续上升的话,这些国家的央行行长将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加息遏制通胀,另一方面还要担忧居高不下的失业水平。

  

  更为恶劣的后果是,如果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并因财政危机削减巨额农业补贴,农产品供给可能会减少,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也会因此进一步上涨。比如,希腊债务危机之下,启动的财政紧缩计划之中就包含减少农业补贴。不难想像,如果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等已经进入主权债务高压区间的发达经济体都采取类似希腊的财政紧缩措施,农产品价格恐怕还要继续升势。

  

  《瞭望》文章:大火烧“旺”全球粮食市场

  

  全球性粮食危机目前虽不会重演,但极端天气肆虐和全球粮食市场出现“过山车”行情再次对人类提出警示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

  

  入夏以来,全球极端恶劣天气不断登场,人类的农业生产受到直接威胁。特别是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遭遇罕见的高温天气和持续干旱,并造成森林和泥炭地火灾频发,莫斯科城为火灾烟雾笼罩。“焦头烂额”的俄罗斯总理普京8月5日宣布,严重的干旱天气导致俄粮食产量大幅减少,决定从8月15日起至年底暂停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面粉出口。

  

  禁令一出,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以每蒲式耳(约35.23公升)7.8575美元的涨停价收,创下23个月以来的新高,并带动玉米期价盘中一度触及13个月以来的高点。

  

  天灾助推粮价

  

  整个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一度上涨了42%,创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单月涨幅。欧洲市场小麦价格自6月底以来上涨将近50%,创三十多年来最大单月涨幅。

  

  造成惊人涨幅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因素为国际游资提供了炒作空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问题专家张茉楠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访问时指出,金融危机后,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并不很景气,但入夏以来恶劣的天气状况袭击了不少产粮国,对粮食产量减少和粮价上涨的预期增加,国际游资借机推高农产品价格。

  

  气象灾害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的收成、品质优劣和成本高低,其中干旱、低温两大类气象灾害是制约世界粮食稳产增产的主要障碍之一,旱灾粮食损失更占到气象灾害损失总量的60%左右。

  

  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6月以来遭遇百年不遇的持续异常高温干旱天气,主要粮食产区八成农作物枯死,27个联邦主体宣布进入紧急状态,1000多万公顷粮食作物减产甚至绝收。1000万公顷相当于俄罗斯适耕土地的20%。

  

  继8月5日发布出口禁令后,普京9日在政府主席团工作会议上重申,受持续高温干旱影响,政府不会很快取消粮食出口禁令,反而可能将禁令延长到2011年。

  

  普京还提到,根据俄罗斯农业部的最新预测,俄今年粮食产量为6000万~6500万吨。这已是农业部第三次下调全年粮食产量预测值。

  

  恶劣天气的袭击对象不止俄罗斯一国。另外一个小麦主要出口国乌克兰数周来也一直遭受酷暑和干旱的煎熬,乌已取消了数单小麦出口合同。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对小麦供应紧张的担忧,因为2008年初乌克兰的出口限制曾助推小麦价格飙升至创纪录的水平。

  

  据道,虽然乌克兰和另一个同样遭受旱灾的主要小麦出口国哈萨克斯坦都表示不会发布出口禁令,但有研究机构指出,俄罗斯可能会要求黑海地区其他谷物生产国效法俄禁止出口的做法,以独占这些国家的谷物供给。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将在俄压力下禁止向独联体以外国家出口,尽管此前哈政府出面否认了这种可能。

  

  炎热和干旱天气也造成德国、英国、波兰、匈牙利和法国北部的小麦产量降低。

  

  加拿大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这里则是过度的降雨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加拿大小麦局6月初估计,加拿大西部所有小麦播种面积较去年下滑18%,为1971年以来最低。

  

  全球第四大粮食出口国澳大利亚政府则已发布警告称,蝗灾可能威胁今年的粮食收成。据道,这次蝗灾发源于炎热干燥的昆士兰州,随后向南移动进入澳大利亚的主要粮食产区。

  

  面对疯涨的粮价,恶劣天气对于非粮食出口国来说更可谓“雪上加霜”。例如遭遇80年未遇大洪灾的巴基斯坦,该国西北部是巴基斯坦土地最肥沃地区之一,是甘蔗、玉米、烟草和蔬菜的主要产区,洪水摧毁了几乎所有村庄和农田,破坏灌溉系统,造成严重的食品危机。

  

  与此同时,中国也遭遇了夏粮减产、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等不利因素。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恩戈齐·奥孔约·伊韦阿拉日前就指出,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遭遇洪水,也增加了食品供应的担忧。

  

  更大的挑战在于,恶劣天气还可能影响某些粮食出口大国今后数月的冬小麦播种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表示,如果俄罗斯等国的旱灾继续肆虐,将威胁冬小麦播种,从而给全球2011年到2012年的小麦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在连续疯涨之后,美国小麦期货8月6日收盘跌停,因市场预计近期涨幅已超出基本面能够支持的上涨幅度,商品基金开始大规模获利抛售。有分析师表示,谷物价格走势超出全球供需基本面能够支持的上涨速度,并表示其他出口商能够弥补俄罗斯小麦作物产量缺口。

  

  但不少市场分析人士仍认为,由于天气始终是一个重要和敏感的的不确定因素,虽然目前全球粮食的供需基本面没有问题,但全球粮食市场的价格总体上将会保持上涨格局。

  

  不会爆发粮食危机

  

  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唤起了人们对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的记忆。当时从玉米到大米的农业大宗商品价格全线上涨并创历史新高,致使海地等国家出现饥荒和骚乱。这一次的“小麦价格风暴”会否造成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访问时说,粮食危机重演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两次粮食涨价的背景完全不同。

  

  她分析说,造成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的有三大背景,分别是国际投机资本、美国生物能生产和石油价格的带动。

  

  与上一次粮食危机相比,在金融危机后,特别是近期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出台,对投机有一定震慑作用,投机成分不会像2008年那么大;而美国第二、三代生物能发展已经开始减少对粮食的争夺;世界经济没有强劲复苏,需求不会那么旺盛,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也保持相对平稳。

  

  陈凤英认为,此次粮食市场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天灾引起的,“天灾是最大问题”,但目前对北美和欧洲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影响还不是很大,此外,在上一次粮食危机后,非洲的农业投入增加,非洲总体上相对平稳。

  

  恩戈齐·奥孔约·伊韦阿拉日前对媒体表示,上周俄罗斯宣布出口禁令后出现的谷物价格骤升并不构成危机,但警告称食品价格波动加剧将损及较贫困国家。

  

  伊韦阿拉表示,全球食物储备优于2008年,当时食品价格涨至创纪录水准,导致贫困国家出现食品短缺以及相关的社会动荡。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认为,尽管一些主要出口国面临生产问题,但世界小麦市场依然平稳,远远好于2007~2008年度世界粮食危机时的情况,此时尚无理由担心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的发生。

  

  该组织表示,在连续两年创纪录的高产之后,国际小麦库存得到了足够的补充,足以弥补今年产量减少造成的缺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同时,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其他粮食市场的动态也决定了目前不会爆发新的粮食危机。

  

  保障粮食安全

  

  2009年10月16日第29个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警告,自2008年中以来粮价的回落趋势“不应该被视为粮食危机的终结”,因为全球谷物价格仍超出2005年水平63%,最初造成粮食危机的同样因素也依然存在。

  

  这些因素包括:农业生产率低下;许多粮食最不安全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依然居高不下;水资源和地权问题严重;洪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超过长期平均水平;以及对农业研究和发展的投资远远低于专家建议的水平,而且投资目标并非贫困人口最需要的作物。

  

  在本刊记者采访过程中,受访专家也呼吁,全球性的粮食危机目前虽不会重演,但此次极端天气肆虐和全球粮食市场出现“过山车”行情再次提出警示,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张茉楠认为,全球粮食产业未形成很大规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低端制造,靠天吃饭”,粮食生产极易受制于天灾和人为的掌控,不仅无话语权和定价权,产业命脉甚至还被外国资本所控制。

  

  她认为,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粮价面临上涨压力,近两年又出现大量依靠粮食进口的趋势,中国应该警惕粮食依存度问题,完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她呼吁,应力争把国内粮食产业做强做大,完善产业链,提高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程度,建立现代企业和产业制度。

  

  陈凤英指出,有天灾但也有人祸,气候的确在发生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的生存,但是相应地也要求各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的科学发展。中国也应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应让农副产品价格有控制地适度增长,这有利于国家的经济转型和调节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粮农组织指出,2008年全球谷物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2.45亿吨,但实现这一增长的是发达国家。在更具吸引力的价格驱动下,发达国家的谷物产量增加了11%,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谷物产量的增幅仅为1.1%,如果不计入中国、印度和巴西的产量,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量实际减少了0.8%。

  

  发达国家能够实现粮食产量的增长同其对农业的高投入不无关系,据统计,2007年富裕国家花费了3650亿美元来扶持农业。例如作为世界小麦主要出口国的澳大利亚,尽管2008年遭遇罕见旱情,小麦产量仍略有增加。能够取得这一成绩是因为对于日趋严重的干旱问题,澳大利亚政府已着手制定更长远的科学战略,比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放弃用水量大的作物种植;依靠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发展那些高品质、低耗水的农作物;补贴农户,保护其种植积极性以及加紧管理灌溉用水等。□

  

  俄备战大国粮食博弈
2010-08-13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  

  

  

  受旱灾影响,俄罗斯今年粮食大幅减产,图为沃罗涅日州的农民在收割玉米

  

  出口禁令可能被其他粮食大国效仿,并被投机利用,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本驻俄罗斯记者/燕玺

  

  “赶紧下点雨吧,否则今年真是血本无归了。”望着大片枯死的农田,5 年前放弃石油生意改行务农的俄罗斯企业家斯科布利科夫发出一声叹息。受百年一遇的旱灾和森林大火的影响,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的俄罗斯,今年粮食产量骤减1/3。为保障国内需求,俄罗斯总理普京近日宣布,将暂时禁止对外出口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一纸禁令引发国际市场对粮食供应的担忧,受此影响,国际粮价快速飙升,隐约浮现出2008 年粮食危机的影子。

  

  俄借减产打政治牌

  

  近年来,土地广袤的俄罗斯成为了世界重要的“粮仓”之一。除了保障本国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外,俄罗斯每年都会向其他各国提供1500 万吨左右的粮食作物。根据俄政府原先的计划, 2010 年俄罗斯的粮食出口总量将达到2250 万吨。

  

  不过,从今年6 月底开始的历史罕见高温天气以及持续肆虐的森林大火,让俄罗斯政府的预想彻底泡了汤。据俄罗斯联邦农业部估算,俄国内约1/3 的耕地很可能颗粒无收。俄农业部已将今年的粮食收成预期从年初的 9000 万吨减少到了6000 万吨。 2009 年俄罗斯的粮食收成为 9700 万吨,今年该国的粮食收成很可能同比减少超过30%。

  

  为了保障国内粮食供应,抑制粮价上涨,俄罗斯政府已经临时决定,从8 月15 日至12 月31 日停止小麦、大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出口。而总理普京最近又表态称,基于明年粮食产量的难以预测性,为防止投机者囤积居奇,俄政府不会很快做出取消粮食出口禁令的决定。

  

  出于国内“维稳”的考虑,俄罗斯政府在特殊情况下禁止粮食出口,属于正常的干预行为。不过,这其中还隐藏着更深的玄机。

  

  俄罗斯《独立》指出,尽管普京对外宣称今年俄国内市场的粮食需求量为7800 万吨,但实际上需求量并没有那么多。而俄政府手中目前还有2400 万吨储备粮和950万吨干预粮,即使今年粮食大幅减产,也不会从根本上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有分析人士就此指出,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极端气候让全球粮食生产处于一个十分脆弱的状态,世界粮食危机随时可能爆发。俄政府曾多次使用限制粮食出口的办法来显示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从而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大国粮食博弈增加政治砝码。而今年罕见的自然灾害,为俄政府再次使出该招提供了机会。此次禁令的颁布直接影响了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俄政府的预期。

  

  出口禁令可能有负作用

  

  8 月初,罕见的天灾让俄罗斯国内很多农产品都出现了大幅涨价。其中,小麦价格曾在一周内上涨了15%。而粮食出口禁令颁布后,俄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已经趋于稳定,甚至有所下跌。

  

  俄国家杜马农业委员会主席杰尼索夫表示,尽管今年俄罗斯遭遇旱灾,但是保障粮食自给自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此前俄国内粮价快速上涨主要是由于旱灾导致粮食歉收,市场对粮食短缺产生担忧造成的。出口禁令给市场带来了心理上的安慰。此外,俄政府的其他应急措施也对稳定国内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悉,俄中央政府动用了350 亿卢布(约合10 亿美元)支持抗旱救灾,同时向灾区提供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俄政府还批准了受灾地区的燃料价格降低10%的提案。

  

  但是,也有不少人对粮食出口禁令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有俄罗斯媒体道说,这道临时禁令很可能会给俄罗斯造成约30 亿美元的损失。更严重的是,俄罗斯恐怕会将多年奋斗得来不易的出口地位拱手让给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小麦出口大国。

  

  一些专家担心,俄罗斯近些年来频繁出台各种出口限制政策会让俄罗斯在国际市场的信誉遭受打击,从而丢掉来之不易的市场地位。1998 年卢布危机之时,普京就曾不顾商业惯例及国内外的反对声浪,强制要求俄国内各家银行的外汇账户全部停止交易,之后俄罗斯在吸引外资方面就一直不甚理想。  

  

  还有俄罗斯专家认为,俄国内粮价的回调只是暂时的。俄阿尔法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奥尔洛瓦指出,禁令将引发全球粮食价格上涨,随之带动牛奶和肉类价格上涨,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俄国内市场。俄农业问题专家雷利科也认为,即使禁令在短时间内使俄国内物价下降,但几个月之后价格仍可能再度上扬。

  

  可能引发全球缺粮恐慌

  

  尽管出口禁令要到本周日才生效,但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国际市场的“蝴蝶效应”。普京宣布禁令消息的同一天,也就是8 月5 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创下23 个月以来的新高,玉米期货价格也收于近7 个月以来的新高。不少专家认为,禁令给国际粮食供应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市场对全球粮食供应和食品价格的担忧骤然加剧。

  

  主要从俄罗斯进口粮食的一些国家,心里开始发慌。俄总理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曾表示,禁令将涵盖已签署的粮食出口合同。北非国家埃及就成为最早“遭殃”的国家之一。埃及贸易和工业部长拉希德8 月9 日表示,俄罗斯政府将重新评估与埃及已经达成的小麦出口合同,并重新确定交货时间。为避免来自俄罗斯的小麦供应中断而影响国内供应,埃及近日已决定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购买6 万吨小麦。除埃及外,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开始担心,2008 年农产品飙升而引发的街头抢粮骚乱可能再度上演。

  

  更让外界担忧的是,俄罗斯的禁令很可能被其他国家效仿。据道,乌克兰已经紧随俄罗斯之后禁止了粮食出口。而农业大国哈萨克斯坦以及白俄罗斯等国鉴于目前自身抗旱防火形势的严峻性,也表示将考虑禁止粮食出口。有西方媒体担心,如果其他粮食出口国也陆续效仿的话,新一轮世界粮食危机将会不可避免。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目前世界市场对“缺粮”的恐慌并不理智。实际上,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供求力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全球小麦连续两年丰收,适时补充全球库存,足以度过眼前可能遭遇的减产困境。而国际市场上粮价的飙涨与投机资本的刻意哄抬不无关系。有媒体就指出,最近这段时间,各国为救市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的增加也加剧了粮食价格的波动。而国际市场在粮价暴涨之后大幅回调的反应似乎也在印证这一观点。

  

  新闻背景 俄把粮食出口作为战略筹码

  

  俄罗斯土地资源丰富,其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8%。但在独立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粮食供给却长期依靠进口。

  

  近年来,随着经济好转,俄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不断提高产量的同时,俄政府也坚持推进在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化改革。俄罗斯所有的粮食政策都是以稳定国内供给为中心,通过政策的变化来调整和稳定国内市场的。比如,2007年,俄国内市场的面粉和面包价格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大幅上扬。政府就数次提高粮食出口税,以刺激国内粮食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如今,俄罗斯已经将重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的任务提升为扩大国际政治影响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俄罗斯希望将农业资源打造成除矿产资源外,俄罗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又一个重要筹码。

  

  根据《俄罗斯2008年至 2012 年农业发展规划》,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在 2008 年至2012 年的5 年间,向农业拨款1.1 万亿卢布(约合350 亿美元),扶持农业发展。燕玺

  

  国际粮价飙升可能冲击中国

  

  
2010-08-13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

  

  
  本记者/杨光

  

  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带动国际粮价出现恐慌性飙升。作为农产品的进口大国,中国是否也会受到此轮粮价上涨的牵连,成为国内热议的话题。有关专家认为,虽然俄罗斯出台的粮食禁令不会对中国产生直接影响,但不可忽视其潜在的危害性。在投机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我国应严防国际农产品的输入性通胀诱因。

  

  诱导效应不容忽视

  

  受国际小麦价格的影响,此前一直处于高位的国内现货小麦价格保持坚挺,小麦期货市场也是人气暴增。本月初,郑州小麦期货指数较7 月初上涨5.44%,而持仓量由4 万手攀升至14 万手。对于国内小麦价格上涨的诱因,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国内旱灾等因素导致夏粮略歉收以及种植粮食的成本上涨。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世界新闻》记者,中国的小麦市场相对封闭,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小麦进口,所以,国际小麦价格的上涨不会推动国内小麦价格继续上涨。

  

  李国祥说:“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小麦的总量为84.5 万吨,但这个数字与中国每年1.1 亿吨的小麦产量相比,所占比例极小。所以说,我们的小麦市场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会受到外部因素冲击。另外,我们的粮食进口,渠道是多元化的,我们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进口比较多,从俄罗斯进口比较少,这样来看就更不会受到俄罗斯的影响。”

  

  虽然直接影响不是很大,但李国祥提醒说,间接影响不容忽视。他对《世界新闻》记者说,今年受全球极端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除了俄罗斯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外,北美地区的粮食产量也有所减少,增产的只有欧盟和澳大利亚。虽然中国的整体粮食对外依存度并不高,但是谷物等进口量并不算少,在国际粮食供给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国际粮价上涨可能会通过谷物进口传导到中国,进而影响中国的粮食价格。

  

  可能强化通胀预期

  

  实际上,本轮全球农产品期货暴涨跟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有很大关系。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持仓告,小麦的资金流入比较显著,而豆类、玉米等农产品也显现资金净流入现象。“由于粮油等农产品属于必需品,其需求量不会受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再加上粮食期货市场比较发达,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整体环境下,各路资金自然将农产品当作炒作的首选。”李国祥对《世界新闻》说。

  

  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走低加剧了国际投机资本撤离美元资产,转向粮食、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与有色金属等基础材料相比,粮食的需求相对稳定,价格也相对低廉,因此成为国际炒家的青睐对象。近日有消息说国际大鳄索罗斯将入股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淀粉,被不少媒体解读为 “投机味甚浓的一次商业行为”。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应该对粮食投机资金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应严防国际农产品的输入性通胀诱因与国内的灾害因素相叠加,强化居民通胀预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从年初以来,中国多地遭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一些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受到影响。当前秋粮上市在即,灾害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进而影响物价走势。而目前国际粮价上涨的势头也会在心理上影响中国的粮价,从而推升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大通货膨胀预期。

  

  分析人士指出,不排除石油、铜及其他工业品价格走高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叠加使西方经济体明年受到严重通货膨胀冲击的可能性。考虑到西方经济增长缓慢的现实及一些国家巨额财政赤字的压力,西方届时有可能再次出现“滞胀”,即经济增长停滞和高通胀同时出现。“滞”意味着西方复苏乏力,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少;“胀”则会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推动国内物价上涨。西方的滞胀将恶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相关文章 温铁军等:粮食金融化挑战蒋高明:中国粮食危机严重 转基因不是出路!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手握种子主权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不确定性风险白益民:中国粮食安全与隐忧印度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的根源李昌平:未来粮食危机并非因粮食不够人吃郑风田:入世十年农业挑战巨大,后十年能否保住难讲中国玉米保卫战:美国“先玉335”侵占东北种子过半市场份额警惕中国未来粮荒郭生祥:美国用粮食危机拯救美元?
标签:粮食   俄罗斯   小麦   全球   价格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