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内让你明白魏玛恶性通胀原理
看到“吴敬琏忧中国陷日韩式危机,祷告上苍保佑中国”,我们这些年轻人,反倒不再愤怒。如果祈祷能有作用,建议富士康跳楼的姑娘小伙,落地之前请祈祷一万遍。
吴市场同志想必看过笔者这段话:
{没有泾渭分明的“计划”与“市场”,因为“计划”就是“市场”,不过有规划的强迫交换罢了。后发工业国家,当时只能实行“毛泽东式”或“列宁式”市场经济,强迫交换,快速积累。那些用“市场经济”伦理反对“计划经济”建立所谓“合法性”的人们,大脑皮层是也。我们要的是“历史的逻辑”,而不是“逻辑的历史”。}
否则吴市场同志不会说:
“所谓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自由交换的经济,如果所有者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权威来支配这个交换关系,就不是市场经济了。”
坦诚讲,很抱歉,笔者认为—>吴市场并不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
笔者颇为尊敬的“异类”学者何新先生说:“想到中国的未来,有时的确想痛哭。”他甚至还说:“中国最坏的一群人就是一些伪专家,一群装成人模狗样的臭知识分子。就是他们把中国误导到一条不归之路上。”
吴市场们“奋斗”了很多年,现在竟然开始“祈祷”了……今天用“市场经济”的原理,分析一下1920年代魏玛(自由、民主、人权)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魏玛德国1923恶性通货膨胀—>现代工业国家的第一次脱缰之马。德国通胀,从一战期间便已经开始,当时的德国,同大多数参战国一样,增加货币供应,支付战争费用,后来强迫脱离黄金本位,纸币不可兑换黄金。战争期间,德国货币供应至少增加了2-3倍。
为何第一阶段的货币供应,没有按比例引起价格抬升呢?这是因为,大部分德国老百姓,如此设想—>
{
现在物价确实高啊,比1914年之前的好日子糟糕多了,不过这是战争期间,所有商品都稀缺吧,都用到战场上了。战争结束后,一切都会恢复,价格就会跌倒1914年的水平。
}
这是当时一般老百姓的想法。换句话说,德国百姓有着强烈的价格下跌预期,故而,多发的货币变成了老百姓的现金余额,德国人的货币需求力度增加。也即,货币存量增加了很多,但与此同时,货币需求力度也在增加,因此抵消了价格的通胀冲击。如下图所示—>
在通胀I阶段,政府向经济系统注入了大量新货币,货币存量从M骤升到M',通常来说,价格会大幅提升(货币购买力PPM急剧下跌),从A到C点。但是,因为德国百姓的价格下跌预期,使得货币需求力度从D变为D',所以价格调到了A与C之间的B点—>价格没有导致过分提升。
此时,你瞧—>政府官员乐坏了,兴高采烈,开始肆无忌惮起来。他们以为找到了增加资金而又不会导致通胀的无害方法。
继续注水—>公众货币储蓄力度继续加大—>价格没有按比例上升。
但是,假以时日,日子久了,正如笔者上篇札记中所述,人们持有惯性思维,一旦物价逐渐增长的话,他们便会改变看法,慢慢的,他们开始转变念头—>
{
我们等了那么久,还是没有回到1914年之前的好时光,价格还在继续上涨,看来好日子是回不去了,价格绝对不会跌。事实上,价格还可能再上升。
}
一旦此种社会意识建立,公众思想便从通胀阶段I过渡到阶段II—>
{
价格继续上涨,而不是下跌,因此,估计明年价格更高。
}
【此时,人们对价格下跌的预期,已经被价格上涨预期替代】—>
不再持有货币,取而代之以快速消费,在他们认为价格上涨之前赶快采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与服务。通胀阶段II,货币需求力度上升缓和价格提升,此时已经不起作用,现在变为—>
货币需求力度降低,从D'调为D'',加剧通胀。
恰恰在通胀阶段II,货币供应又在增加,从M'增加到M'',偏不凑巧的是,公众心理已经改变,从价格下跌预期调为价格上涨预期。因此,货币需求力度降低,从D'调为D'',因此价格已经不是货币供应M'到M''(在货币需求不变情况下)的温和价格D,而是更为高昂的E—>此时货币购买力降低。
预期价格上升,将加速价格上升;预期价格下跌,将加速价格下跌。
上述两图的混合—>
由此可见,难点是预测何时“价格预期下跌”变为“价格预期上升”!没有什么科学方法判定,这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比如当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情况,信息通讯速度等等。
当时的德国,此种心理转变花了战时四年,战后一到两年,也就是大概五六年的光景。
而二战后的美国,则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使得通胀的缓慢渗透,成为美国人生活的永久事实。
一旦价格下跌预期变为价格上升预期,一国经济就进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此时关键的问题所在,一国政府与货币当局对新情况如何反应。当价格比货币供应速度升得还快时,公众开始感觉现金的极度不足—>相对较高的物价来说。总体现金余额不再足以应对更高价格的交易。于是,人们会继续呼吁政府发放更多的货币,以“追赶”更高物价。
如果政府与货币当局顶住压力,不再印钱或曰创造新货币,价格上升预期最终会被逆转过来,价格会再次下跌——从而通过降低价格缓解货币短缺的问题。
但是,倘若政府坚持固有的偏好,印更多的钱来满足公众“追赶”价格的要求,这将是个“接力赛”。货币与价格轮番比拼,绞缠加速上升,直到最终价格完全失控—>
开始产生混乱,于是进入通胀阶段III,公众会如此考量—>
{
货币的价值快没了,与其思考怎么回事,不如赶快花掉了事,能买什么就买什么,管它是什么,只要不是“钱”就行。
}
公众认为这是“价值的真正回归”,货币需求力度几乎为零,价格自然飙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1923年,工人一天发两次薪水,工人家属等在工厂门口,拿到钱就冲到大街上购买一切能够买到的东西。
相关文章 顾秀林:把吴敬琏和顾准切割开——写在父亲百年之际(二)夏小林:列宁主义不容篡改——二评吴敬琏“社会主义模式论”精英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招供”了拿吴敬琏示范顶层设计:强迫其享受退休老工人的待遇夏小林:马克思主义不容篡改——一评吴敬琏“社会主义模式论”吴敬琏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可不是白痴!民声网:英国工商联会长:吴敬琏是白痴女工人愤怒声讨吴敬琏之四中国要对市场化经济说“不”——三斥吴敬琏:《中国模式,还是过渡性体制?》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再宣言——二斥吴敬琏:《中国模式,还是过渡性体制?》陈石宇:吴敬琏吃错了药吴敬琏越来越像茅于轼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