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黄金与美元拜物教的迷雾
公正的国际货币:商品的保值代表
丛培华
由华尔街的贪婪引发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如强寒流肆虐全球。这严肃地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现代国际货币的本质属性及公平实行的条件是什么?本文在原有成果⑴的基础上,从金本位时代各国货币与商品总体的关系入手,掀开其客观性质头上的面纱。并进一步引申、扩展,为改革现有先天缺陷和严重弊端的国际货币体系,清除黄金与美元拜物教的迷雾,在理论和思想上提供科学助推剂。
一、视而不见:国际价值尺度,一直存在着。
作为商品的代表,在金本位时代,金或银代表着包括它们自身在内的全部商品;在金本位之后的纸币时代,货币作为经济运行的工具,则是社会法定的、站在商品圈外的商品代表。
在下提出的总体国际价值尺度,原是针对李嘉图比较利益评价方法——两个国家、两种商品2×2模式的缺陷而来,以各国都可生产的m种单位商品作为价值尺度,以此作为比较的基数,将某单位商品作为分子,以它们内在的价值量,或外在的以黄金、纸币表示的单位价格作为“通约”⑵的计量工具均可,求得的该商品在各国的相对价值,可直接比较。从而将2×2模式扩展为m×n相对利益模式。各国各种商品相对价值之差异,可从一览表上一目了然。长期实践形成的互利的国际贸易格局,也由此全面、客观地展现出来。
总体国际价值尺度,也可由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引申而来。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以 2盎司金为等价物⑶,用等式表现的一系列相对价值,分别是20码麻布、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0.5吨铁、x量商品A。这里将金在内的8种单位商品,用金表示的相对价值,或相应的纸币价格为工具合计起来,即是m种单位商品的总体价值尺度。用金表示,则总体价值尺度为2×8=16盎司金;用与金相对应的纸币表示,每盎司金相对应的某国纸币m元,则总体价值尺度为16m元。
用这个总体作为价值尺度,将马克思用等式表现的相对价值,变成用分数表现的相对价值,其实质意义没有改变,但其功能丰富了。
一是可以表现和比较各国各种商品的相对价值及其结构⑷,并可延续到现代纸币体系。这同时表明,金本位时代,黄金作为价值尺度,只是一个小尺度。同时在各国存在着的,还有总体商品这个大尺度。其意义的重要性在于,金本位时代及之后,客观的国际价值尺度,一直存在着。
二是清晰地表现出,以总体作为价值尺度,黄金的相对价值在各国相等。用上例表示,黄金的相对价值为1/8。资料表明,英国“在17l7年商品市场上1盎斯黄金的购买力和在1914年商品批发市场上的购买力大约相当。此外商品价格一直围绕着稳定的黄金价格上下波动,那段时间内商品价格变化的平均数近似于零”。而美国从1834年至1914年“商品价格水平的总体形状与英国相同。”⑸这同时表明,金本位时代,黄金能够作为价值尺度,不仅在于它的自然的理化属性,根本在于它的相对价值在各国相等。这是由金矿的存在方式决定的。如果某国可以象生产铜或铁一样地生产黄金,它就不会曾经那么荣耀地担任世界货币。
三是总体国际价值尺度的时空不变性。总体国际价值尺度的使用价值量和它内在的价值量按同等劳动强度计算在各国相同,不必多说。总体中的一部分商品,如粮食,肉类等,在动态上改变的只是加工方式,实际内容变化不大。而其它老产品,则随时代发展逐步淘汰,新产品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从动态上,可将总体这个“一包”或“一篮子”中的商品,定期更换。更换前后在具体操作中搞一个换算系数,使更换前后尺子的变化,通过换算仍然可比。在具体操作中,可从m种单位商品中抽取一部分,组成“小篮子”作为价值尺度, “小篮子”与“大篮子”之比,其相对价值在各国相等,可叫作代表品本位制,它是总体国际价值尺度的代表。
联合国的国际经济比较方法,其缺陷的要害,是价值尺度在各国不统一⑹,但其方法发展、改进中的闪光点,以及几百种代表规格品的选择与更换方法,均可借鉴、参考。
四是最重要的、根本的,即总体价值尺度的保值性。在金本位时代,总体这个大尺度与黄金这个小尺度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的比值的时空不变。黄金作为实物货币,除价值尺度、交换媒介等职能,在其行使贮藏职能时,就是它的拥有者所保有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不变。因而可以简称为“量值统一”的价值尺度。
对于国际价值尺度的计量单位,可以参考其它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里常用的方式,从方便计算和科学表述的角度出发,科学地规定计量单位。如在1方水=1吨的等式中,不仅规定了量(容积与重量)的计量单位,也有品质的规定:物质内容是水。在1篮子商品=1国际元的等式中,其物质内容是m种单位商品。为了方便,也可用100、1000或其它数字表示“一篮子”商品的价值。这样,就象马克思用等式抽象掉了等号两边两种商品的劳动量,同时也抽象掉了各国纸币的币值差异。
金本位时代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 对“一定重量的贵金属,如一盎斯金,由官方分成若干等分”⑺形成的。 纸币以实物为基础,以社会的法律规章作为保障,在金本位时代实施顺畅,在其后的纸币时代,本应顺利延续,简单地将其实物基础由黄金改为“一篮子”商品,将小尺度换成大尺度即可。
遗憾的是,一直存在着的总体国际价值尺度,到现在才“千呼万唤”清晰可见。这也并不奇怪,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⑻
事实上,对于价值尺度的研究,经典前辈们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的。马克思不仅其著作中提到了国际价值一词,并在论述中明确了国际间用劳动强度表示的劳动量和产品量、价值量、货币量的正比关系。在马克思的六册著作写作计划里,准备用最后两册分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遗憾的是,马克思未能完成他的研究计划。
在李嘉图之前,斯密已提出过“不变价值尺度”问题。马克思说他把“作为内在尺度同时又构成价值实体的那个价值尺度,同货币称为价值尺度那种意义上的价值尺度混淆起来。由此就试图找到一个价值不变的商品作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尺度.把它当作衡量其他商品的不变尺度——这是一个化圆为方问题,……这种混淆现象在李嘉图的著作中,有些地方也可以碰到。”⑼
李嘉图针对“不变的价值尺度”的意义与作用,说到:“当商品的相对价值变动时,最好是能有—种方法可以确定究竞是哪种商品的实际价值上涨,哪种商品的实际价值下跌。这一点只有把它们依次和一种不变的标准价值尺度相比才能办到”。“如果我可以假定有—种十分接近于不变标准的标准,其便利就在于当我说明他物价值的变动时,不必总是要考虑用以估计价格和价值的媒介本身可能发生的变动”⑽。
由于斯密、李嘉图对绝对价值、交换价值、相对价值等的区别不清楚、不—贯,使其研究受到了局限。
马克思之后较长时期,关于国际价值理论与尺度问题的研究,进展不大。上世纪后期,一些学者仅在基础理论上注意到,对于同量商品,各国的劳动时间不同,应当加以折算,但未取得实质进展。关于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将在下面提到。
二、迷雾中的汇率:由等值被扭曲为不等值。
金本位之后,虽然研究文献很多,但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和量化方法,没有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汇率问题一直是个迷。金本位时期,历史和自然以及经济规模等条件,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天然”的国际价值小尺度和世界货币金⑾。由于小尺度与大尺度之比在各国相等,用两个尺度所对应的不同名的两国纸币,分别计算的汇率是相同的。两国纸币的名义数量不同,是同一国际价值尺度的不同外衣,在下称作等值汇率。
将一篮子单位商品所含价值作为一个国际价值单位,记为1国际元,用某国币值表示的单位商品价格之和,就是它对1国际元的币值指数。
两国两产品单位价值 表1
单位价值(元)
价值结构
j
n
j
n
产品h
24
2
0.6
0.2
产品d
16
8
0.4
0.8
以表1数据为例,j国为40,n国为10。两国对国际价值尺度的币值指数之比,即为两国间的等值汇率。
代入数据,j币对n币的币值指数,为40/10=4。等值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一篮子单位商品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但这里的物价指数,与各国用消费结构加权而来的物价指数是不同的。各国的消费结构有差异,而一篮子单位商品是抽象掉了结构差异的,或者说其结构是相同的。
按表1相对价值格局,在供求平衡状况下,n国进口j国的产品d。按中值成交,为0.6 国际元。与成交额相比, 两国按各自本币计算,相对收益水平相同。即(24-16)/24=(8-6)/6。
后来,发达国家压低价格,同时j国为与别国竞争,只得放弃相对收益,按0.4 国际元出售。其价格指数为0.4/0.6=2/3,其倒数即n国对j国的购买力指数,为1.5。n国的绝对收益为4,增加1倍,相对收益由1/3扩大为100%。
现在进入具体场景,让表1中的n国与j国,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令产品h和产品d,分别代表高端类产品和低端类产品。低端类产品,即简单劳动的成果,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技术要求低,它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在各国基本相同。其相对价值在两类国家间的较大差异,不是由其自身的科技水平和自然条件等等差异形成的,而是由两类国家总体科技水平,从而劳动者收入水平的较大差异,在相对于高端类产品相对价值的反差中形成的。
发达国家压低价格,同时发展中国家竞相低价出售自己的低端类产品,实际采取货币对外贬值的方法。将前面等值汇率4,调整为6,仍按0.6 国际元成交,同样可形成发达国家的购买力指数为1.5的效果。先前用n币6元换得j币24元,买j国产品d一个;现在换得36元,买1.5个。
与等值汇率相对应,将离开国际价值尺度,人为调整形成的汇率称为不等值汇率,代入数值,即6=4×1.5。即不等值汇率表现为等值汇率与n国货币购买力指数的积。
不等值汇率对一方是贵买贱卖,对另一方是贵卖贱买,这是在发展中国家低端类产品供过于求,同时发达国家压低价格的条件下形成的。
总体上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以及人均收入水平越低,则一个发展中国家低端类产品相对价值越低。在放弃相对收益的情况下,其货币对发达国家货币贬值的幅度就可以越大。
世界银行公布的2001年购买力平价和汇率的比较资料,从趋势上可以反映各国等值汇率与不等值汇率的关系⑿。以美元=1,各国购买力平价与汇率的比值由高到低排列,其中,日本:157.63/121.53=1.297;英国:0.70/0.69=1.0027;法国:1.03/1.12=0.9224;俄罗斯:8.80/29.17=0.3016。中国:1.88/8.28=0.2268;印度:7.77/47.72=0.1629。
上述比值与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可以表现为较强的相关关系。令y表示前述价格指数,其数值近似于上述比值,用x表示各国人均收入,若用直线形式表示其关系,就是y=a+bx 。
上述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货币对发达国家货币贬值及其幅度,是以
科技水平决定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为基础,以低端类产品供过于求,和发展中国家竞争为条件形成的。按劳动力计算,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占世界比例由60%变为30%,则低端类商品国际市场就会供求平衡,则完全可以采取等值汇率,获得本应获得的相对收益。
随着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的缩小,发展中国家产业逐步升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等值汇率将逐步向等值汇率靠拢。但这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发展中国家“靠拢”的速度,应以人均收入的相对提高程度为基本依据,具体可用直线回归趋势值作为参考。
由上也可推得:不等值汇率与等值汇率离差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之间,其汇率是等值的或接近于等值的。
在汇率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购买力平价说和巴-萨效应说。
购买力平价说,是卡塞尔在汇率理论的研究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最初发表在1916年的《经济学杂志》上,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卡塞尔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的基本公式就是我们前面使用的币值指数,即等值汇率。但卡塞尔是排斥价值论的,例如他说:“正象在实际生活中拒绝按照‘价值’进行计算,拒绝采用无尽无休的交换比例,而采取以价格为依据的一般计算一样,经济科学也应该彻底推翻所谓价值学说,而发展价格学说⒀。”因此,他的方法没有被正确理解,甚至连“合理内核”也被许多人丢弃了。实际上,卡塞尔的“合理内核”,符合他所拒绝的马克思所论述的相对价值原理。对于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我们应持的科学态度是,不应当把这内核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而是应当统一起来。
与卡塞尔相比,在下仅仅多走了一步:用那“一篮子”产品作为一个国际价值尺度单位,来衡量各国各种产品的相对价值,将国际价值与世界货币以及国际贸易利益等问题,在李嘉图、马克思等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可通过量化具有可操作性。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是对1964年巴拉萨和萨缪尔森相同论点的简称。两人的论文分别是《购买力平价学说的重新评估》和《贸易问题理论短论》。他们将“一篮子商品”分为“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认为各国“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形成了现行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随着发展中国家“可贸易品”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其汇率应当相应升值。由于其理论和方法与实际脱节,致使后来学者们的许多实证研究,未得出确切一致的结论。
与本文前述相比较,就很清楚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把“可贸易品”作为一个整体,抹煞了高端类产品和低端类产品的区别;发展中国家低端类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一定有助于其相对价值的提高,反而可能加剧其供过于求的状况;同时,在放弃相对收入的情况下出口,使得收入水平慢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甚至长期不增长。
然而,巴-萨效应说也包含着思想闪光点。其解释现行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将“一篮子商品”进行分组的思路也是对的。虽然卡塞尔拒绝 “价值”,但应当看到,“购买力平价”一词,从外在形式上通过“购买”和“平价”,表现了货币对商品的代表关系,和“平价”与等值汇率的联系。
购买力平价说和巴-萨效应说的的共同局限,在于手中握着国际价值尺度,竞不知为何物,也就不可能由收入水平差异决定的总体相对价值差异,在供求与竞争作用下,引出不等值汇率。
近几年,美国压人民币升值,借口是人民币币值低估甚至严重低估,又一个借口是外贸顺差较大。实际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等值汇率和顺差较大 ,都是美国所欢迎的——低价进口,能稳定和降低美国物价;顺差较大,能用它“购买”美国债券。买方市场的买主兼有定价主导权的美国,为什么不要求各国都实行等值汇率,唯独刁难中国?
若各国都实行等值汇率,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仍会便宜卖,不过更换了计价方式而已。这就像郊区的菜农多,菜多只能便宜卖一样。
综合上述,汇率由等值被扭曲为不等值,不仅是两国之间的事情,而是由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整体格局决定的,核心是资本操纵着定价权。因此,一些研究者仅从一国的就业、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等因素入手,用数学方法拟合,其结果是片面的、含混的,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人类走向高级文明社会的征途上,将会创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目前的汇率迷雾也将随之消失。
三、消除货币拜物教迷雾,促进新形态因素的创造
交换者根据隐藏在商品背后的劳动量确定它们的相对价值,这种方式从人类商品交换活动开始,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明确论述了用劳动强度表示的劳动量和产品量、价值量、货币量之间的正比关系⒁。按照这种正比关系,就各国而言,其劳动成果总量与相对价值表现的货币总额,自然是正比关系。从动态上看,表现为二者的增幅一致。许多研究者用二者的增幅是否一致,作为判断货币发行量的依据,却不知道它是由马克思的相对价值原理而来,并且其内部比例也呈正比关系。
一国纸币在一国国内,延续金本位时代大、小相对价值尺度及其纸币代表的保值属性,使单位货币保持它所代表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量不变,即币值不变。在总体上表现为商品价格总水平不变。这就是保值条件下的“纸黄金”。
保持币值稳定,在各国内虽未有科学理论奠定基础,并普遍通过法律形式加以固定,但实际上已成为各国基本共识。这是相对价值原理内在保值属性的表现,也是各国劳动者追求公正的体现。许多研究货币理论的文献,没有说清楚这一点,在于离开了相对价值原理及其保值属性。
若一国物价涨幅大于收入增长,使实际收入下降,受影响最大的是普通劳动者家庭和弱势人群。有的国家在改革转型或市场出现物价上涨时,例如中国,就给予低收入户专项补贴,或按物价涨幅给予居民储蓄“保值补贴”。这就是按货币保值属性行事。
一国货币同时作为国际货币,根据相对价值保值与公正原理,则该货币发行的操,在其国内保值的基础上,由交易双方或多方按互利原则商定价格,保证各国的公正利益,同时该国具备按照合同充分供应各种商品的条件;各国资本循正规渠道和方式,按国际间法律或协议进行国际流动。同时,对贸易差额做出规定。这样,该国货币可以行使国际价值尺度的职能。
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美国政府实际上是资本的傀儡。美元发行的操纵者,通过美元对外贬值,让别国手中的美元不能保值,使“铸币税”成为现实;对本国有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设置了种种限制;投机资本伺机流窜偷袭别国,制造地区性金融危机;操纵决定着主要商品的国际价格,来折腾别国。石油价格涨跌100多美元,肯定不是生产成本或供求失衡形成的。由于资本与科学一样没有国界,当该国发生经济危机时,通过资本创造的现代金融网络设下圈套,由众多别国承担巨大损失。
事实表明,一国货币同时作为国际货币,按保值属性,必须摆脱资本操纵;其资本不能出国捣乱,不得操纵国际价格;该国若发生经济危机,不得将其损害转嫁别国。显然,这样的条件,美国是做不到的。即使制作海外版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由美国政府操作,美元资本也不会答应。
这样的条件,即使可以做到,一国货币同时作为国际货币,靠印发货币进口别国商品,靠贸易逆差维持繁荣,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公正的。
按前述对贸易差额做出规定,资本按协议或法律进行国际流动,等等,这样的一国货币同时作为国际货币,当下人类生产力与文明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
国际货币改革之路走向何方?保值与公正,互利与共同发展的方向已经明朗。但其实现的路是漫长的。人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现代社会走向文明社会、高级社会的过程中,历次危机让人类觉醒,各国追求公正的合力,同时防止、抵制资本对这个合力的破坏、瓦解,使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走向文明,由美元资本操控的国际货币体系走向消亡,国际货币新形态因素逐步产生、成熟,走向公正。
自目前到现代社会末期,国际社会通过公正呼声和各种方式,协力抑制美元大幅贬值和美元资本对重要商品价格的操控。主要国家、地区间逐步形成货币按等值汇率为基础进行互换,以及各种方式的货币多元化。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各国个人、集团形式的资本,以社会资本的形式,纳入公共管理。战争危险、历史宿怨等因素消除,国际间资源、科技与普通商品,按照生产条件差异,有序进行分工合作。各国不同名称的货币对内、对外都实施保值,汇率趋向于等值、固定。为方便计价、结算与信息处理,各国商定印制、使用作为价值尺度的统一的国际货币。具体办法由各国商定,重新建立操作机构。
进入高级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各国军队消亡,各国货币连同使用的统一国际货币,转化为全人类统一的世界货币,它的主要职能是作为配置资源,安排生产,满足需求的计算工具。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会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主要内容是轻松地享受生活与科研的乐趣。而现代社会依然沉重。这个沉重,随着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逐步减轻以至消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时期内,各国为实现公正利益,认识和运用正义手段,对国际国内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协调,也会由迷茫到清醒、轻松。主要表现为:
一是消除货币拜物教迷雾,走向清醒。美元从英镑手中接过国际货币霸权的接力棒,其操纵者继续利用人类文明程度低下,对黄金、英镑产生的的迷茫,让美元占据着受人类盲目崇拜的宝座。与马克思分析过的商品拜物教一样,美元拜物教的迷雾,不仅让人类误以为美元是“天然”的国际货币,使其轻易地称霸至今,更掩藏着它背后的资本。
在操控世界的位置上,在巨大的实际利益面前,唯独大资本是一直清醒的。资本主义初期,竞争、财富分配的不公、信息手段落后等,众资本“只顾低头逐利,不顾抬头看路”,形成了“无政府”式的危机。当下的危机,是不分国界,各国政府、中小资本都在迷茫中受损,唯独大资本在幕后安享利益与精神的双重快感。在台面上推崇宏观调控各式模型游戏,暗中使用的绝技和手段则不轻易示人。
在对国际货币的探索中, 有“经互会”分工互利的长期实践,欧元在区内各国循币值稳定、汇率固定的途径,正式诞生。虽然其设计者未提及马克思及其相对价值原理,但币值稳定、汇率固定,正是保值与公正的体现。特里芬对于欧元方案展示的方向,曾给予高度评价:“它们是整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部分,也为国际范围内货币体系整体性改革创造了条件与经验。⒂”
欧元在区内各国尚未出现问题,然在美元操控、随时产生震荡的大环境下,币值稳定、汇率固定对外就没有存在的条件。
消除货币拜物教迷雾,进行科学分析,在理论与方法方面,表现为国际相对价值与保值货币和人类生产力与文明水平的结合。离开了现实环境,片面追求科学与公正,易陷入空想。被动适应资本环境,则人类迷茫遥遥无期。就研究方法看,一些自诩信仰马克思的研究者,片面地仅将劳动价值理解为劳动量的绝对形式,拘泥于劳动时间概念,难以取得进展。看重数学方法的研究者,陷入资本主导的现实环境而不自知,玩一系列假设、模型、参数,用其结果牵强附会地解释现象,难以揭示事物的实质。这次危机做了证明。
人类通过国际经济体系与货币体系的改革,保值与公正会逐步实现。不顾条件,只看利益,模仿美元模式,以一国货币争当国际货币,或只看形式,模仿欧元建什么亚元区,等等。则难有公正性,也难有可行性。
二是有管理按比例发展。通过法律法规和职能机构,实施有效的管理,限制资本的贪婪面,使资本的“文明面”因素进一步扩展。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过资本的进步作用:“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⒃”马克思所说的文明面,是指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的“方式和条件”,而不是表现贪婪面的“榨取”。现在,“榨取”的实质未变,变的是 “方式和条件”,更有利于 “榨取”。特征是技巧的隐蔽。
对于国际金融资本的贪婪,人类进一步认识到 “金融创新”、“虚拟经济”这些华丽词语的下面,掩盖着投机诈骗的实质。判断标准,是能否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在协力改造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的同时,重点是创造“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勒住资本野性的缰绳。
管理资本是为按比例发展提供保障。按比例发展,在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下,都是经济顺利运行的内在要求。一国政府不根据社会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任由权贵、资本坐大,就必然造成危机,现象上表现为生产过剩,实际造成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受到惩罚。这时,按庸俗经济学的教条,用利率、贷款工具等加以补救,也往往药不对症,难以奏效。
按比例发展,重点在于区别轻重,分别对待。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例如粮食、住宅、重要物资等,纳入战略管理。对一般商品,则由市场调节。以住宅为例,依据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土地的制约,以户为单位确定合理面积,例如90平方,免收或象征性地收一点土地使用税,以建筑成本加合理利润定价,使人民住有所居。对超过90平方的部分,加倍收税。这本来很简单,但凭腐败官僚、金融权贵与地产资本连环,形成暴利入囊之实,经济腾飞之虚。大量楼房闲置与买不起房并存,成为荒唐闹剧。
事实表明,货币并不是“天然”的商品代表,一国政府不能代表劳动者的社会需要——用马克思的话说,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管住权贵与资本,按比例地使用货币工具,政府与货币都成了资本的代表。
⑴1991年,在国家统计局和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于上海嘉定联合举行的“国际统计和世界经济统计研讨会”上,发表《国际经济比较方法研究》一文;拙著《国际价值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现可在数字图书网上检索;《国际经济比较中量值统一的价值尺度———剖析联合国ICP 方法的缺陷》一文,《统计研究》,2007年5月;《国际价值:理论、量化方法与应用》一文,1997年9月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论文集,两文均可在中国知网上检索。
⑵“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 《资本论》第1卷第6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⑶《资本论》第1卷第8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⑷《资本论》第1卷第61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有一个注(64a),在该页下,马克思说:“我们将在别处研究,哪些和生产率有关的情况能够在个别生产部门使这一规律发生变化。”本文的总体相对价值及其结构,可以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所说的“变化”。
⑸《黄金恒量或金本位制及商品价格水平表现》,[美]罗伊·威·贾斯特拉姆,载《黄金问题》一书第188页、189页。 [意]阿尔贝托·夸德里约·库茨奥主编,万鹏华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年版
⑹见注⑴:《国际经济比较中量值统一的价值尺度———剖析联合国ICP 方法的缺陷》
⑺《资本论》第1卷第11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⑻《资本论》第1卷第9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140页,人民出版让l 972年版。译者注:化圆为方问题,是古希腊的一个著名问题。即求作一正方形,使其面积等于—已知圆的面积,一般指难以解决的问题。
⑽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35、37页,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⑾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42),这句活已为金银的自然属性适于担任货币的职能而得到证明。(43)” 《资本论》第1卷第10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从该页下注(42)看,系由加利阿尼的《货币论》中“贵金属……天然是货币”引申而来。
⑿余芳东:《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分析》,《改革》2003. 6。这里说“趋势上”,是指联合国ICP 方法有缺陷,只能反映一个趋势。
卡塞尔:《经济学中的数量思维》牛津l935年版。转引自刘舒年主编:《国际金融》,对外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⒀卡塞尔:《经济学中的数量思维》牛津l935年版。转引自刘舒年主编:《国际金融》,对外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⒁“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越国际水平。(64a)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 《资本论》第1卷第61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⒂《国际金融学说史》第579页,陈岱孙.厉以宁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⒃《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925—926页。
参考文献:
1、《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讨论稿,No.C,2007年1月15日。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3、卢锋、韩晓亚:《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假说及其经验证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讨论稿,No.C,2006年2越20日。
4、余永定:《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性一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10 期。
5、《国际金融学说史》,陈岱孙.厉以宁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