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大包干”的来由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大包干”的来由

小岗村“分田单干”的带头人在介绍经验时经常提到一句话:“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多剩少是自己的”。提得多了,大家都以为是小岗村发明的,其实他们不过是背诵一下。这句话的真正可以参考下面两个材料:

一个是《经济观察》记者黄一琨在《小岗:历史已经退潮》中写的:

然而,历史的戏剧性却让小岗村生逢其时。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不准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顶风而行的肥西县和来安县实行的“包产到户”正和《决定》相悖。时任来安县委书记的王业美成了全国集中批判的靶子,火车、汽车经过来安附近时,车身上都被贴上了斗大标语:“坚决抵制安徽的单干风”。

由于王业美成了众矢之的,万里主持工作的安徽省委不便再作宣传。肥西县山南区虽然曾是万里暗中支持的改革试点,但县委慑于当时的形势,下文把分到户的田地再次收回。相比之下,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他和地委政研室主任陆子修一道亲赴凤阳,最后决定将小岗村的做法称为“大包干”,避开了“包产到户”这样的敏感字眼,并且形象总结道:“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

一个是原滁县地委政研室主任陆子修在《风起小岗村》中说的:

1979年9月,滁县地委在凤阳县召开了有县委、区委、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的三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开法不同寻常,开始没有告,组织大家到城南公社岳林大队岳北生产队实地参观,随意进村入户,访问农民。说到这里,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这年春上,凤阳县同其它县、市一样,普遍推行来安县烟陈公社魏郢生产队实行的“一组四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组作业,包产到组,以产计工,统一分配。我随王郁昭、陈庭元一道,来到城南公社岳林大队岳北生产队调查。这里正在召开作业组长和社员代表会议,商讨包产到组的具体做法。大家争来争去,都说办法太繁琐了,不好办,这个队初中毕业的会计和几位老社员提出,最好的办法是,把产量包到组,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多少是组里的,既简单又省事,一刀一个血口子,干部省心,社员放心。王郁昭、陈庭元觉得这个办法好,同意他们这样干。这种责任制名称叫什么?

王郁昭说,就叫“大包干”吧!大家都赞成。从此,凤阳县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都叫大包干,“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多剩少是自己的。”“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这些新歌谣在全县上下传颂着。

可见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的王郁昭在这句话提高和宣传中起的关键作用。这句话的水平相当的高,对上面不违反原则,对下面交代了政策,而且灵活机变适应性强,没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是总结不出来的。如果这句话的三个方面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今天的“三农问题”也许不会这么难办。问题是在实际推行中,“留够集体的”这个重要环节基本成为摆设和空话。

小岗村的分田单干是非常彻底的,不但把牲畜、农具分了,全队517亩土地孬好搭配按人头包分到户,国家给买的10头耕牛折价后两户1头,连集体的房屋都按木料分到个人,说是包产到户,实际上是卖了集体。分田时说要“留够集体的”,后来留了吗?也留了。这年全队粮食总产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的5年粮食总产量总和,社员收入平均每人400多元,最好的户总收入七八千元,人均700多元,最差的户人均收入250元以上------而全队留的公积金是150元!

如果真每年留了150元,经过25年到2004年也该有几千元的公积了。但到在沈浩离开安徽省财政厅,被派到小岗村担任党委书记的时候,沈浩说:2004年2月,我来到村里,连为欢迎我写标语的墨水、纸张都是借钱买的。村集体没有一分钱,还欠着4万多元。村里没有监管制度,没有财务制度,许多集体资产和房子被个人所占(如村文化室等)。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村医疗室等已破烂得无法使用,“大包干”展览馆陈旧不堪,由国家投资的村小学,门窗桌椅破破烂烂,师生上厕所都很困难。国家投资办起的自来水、有线电视也停了。计划生育工作几乎是失控状态。10年来,小岗村没有发展一名党员,没有开过一次党员会。唯一的资本——“名气”,如“小岗”、“小岗村”、“大包干”等也都被别人注册了。可以说,小岗是个穷摊子、烂摊子,是空壳村。

沈浩说的还是后来的“小岗村”,原来的小岗村生产队集体就更加空壳了。18条好汉成了一盘散沙,各顾各,集体观念还给了共产党。

基层集体的解体,给中国农业的后续发展不但造成了眼前的困难,还埋下了长久的隐患。写到这里,大于实在忍不住想给当时的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和地委政研室主任陆子修提点意见。为了能够包产到户,你们给小岗农民想了办法指了路。作为领导,还应该帮助他们走好这条路。他们后来没有“留够集体的”,你们知道吗?你们检查指导了吗?在小岗村问题上,你们都是有功之臣,并且由此成为中国农业问题的著名专家。作为专家,你们现在又说“家庭联产承包这种制度也要与时俱进,需要改进和完善”,“农业组织化程度低,需要合作经济组织”,当时怎么就不考虑给集体留下一口气呢?无论作为领导还是作为专家,你们都应该懂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应该清楚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弊端。我希望你们能在这个问题上负点责任,也写点文章总结总结教训,这样的教训对党的事业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
标签:集体   大包干   没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