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8月7日福州晚报头版-“全民大炼钢铁”炼出的是信念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转贴]8月7日福州晚头版

  

  
“全民大炼钢铁”炼出的是信念


■本记者 李晖

  

  1958年,福州共有16个机器厂,年炼钢6356.7吨。如今,全市亿元以上产值的钢铁企业有20多家,已形成年炼钢能力410万吨。数字对比下的巨变,折射出的是福州钢铁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
“全民大炼钢铁”这几个字眼,对于上了年龄的市民而言,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尽管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柯远扬、吴方正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依旧是激动不已、热血沸腾。
全民团结大炼钢铁
柯远扬是闽侯县人,退休前是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1958年,国家提出“超英赶美”的奋斗目标时,他正在上大学。“那时我正在厦门大学读书,得知国家要‘超英赶美’后,同学们都欢呼雀跃。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体会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的澎湃激情的。”柯远扬说。可他身边没有什么人知道英国、美国的情况,只是听说这些国家的钢材很多,要想赶超他们,就得先把钢材炼出来。于是,同学们都想方设法地参与到各种炼钢洪流中。
当时,柯远扬和一批同学到龙岩进行党史调查,与龙岩一中的学生一起到一个叫马坑的地方炼钢。“那是一个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烟的地方,有的只是矿石和毛竹。”柯远扬回忆。大家砍下毛竹搭起屋子后,挂上“伐薪烧炭赤坑山,昼夜奋战备钢粮”的标语,就开始在地上挖大坑、采矿石,想把矿石烧炼成钢材。
可想而知,矿石是不可能变成钢的。“数月之后,目睹矿石炼不了钢,大家都表示不能气馁,要重新想办法,一定要把钢炼出来。”柯远扬介绍。随后,他重新回到厦门大学,临走之前,身穿的白背心已经漆黑一片、破烂不堪了。
柯远扬在马坑炼钢时,他现在的妻子陈阿姨正在福州十二中读书,她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炼钢活动。“那时是全民炼钢,大家惟一的希望就是想把国家的钢材产量提上去,真的是万众一心啊。”陈阿姨介绍。
陈阿姨说,那时候最兴奋、最高兴的事,就是铁块在锅炉里熔化在一起了,大家以为这就是把钢炼好,于是每当铁块熔化在一起时就会敲锣打鼓地进行庆祝。后来,学校的一角很长时间摆放着很多铁块。
亲历福州炼钢史大事件
与柯远扬不同,现年84岁的吴方正当时是直接参与到福州的炼钢建设中。尽管现在年事已高,但他依然能清晰地讲述出福州炼钢史上的几件大事,他都是其中的参与者。“1959年筹备成立了福州八一钢铁厂,位于现在新店旧货市场对面。我从部队转业后,于史上的几件大事,他都是其中的参与者。“1959年筹备成立了福州八一钢铁厂,位于现在新店旧货市场对面。我从部队转业后,于1959年4月被任命为该厂炼钢车间的主任。和厂里的工人以及部队转业的战友一起,下定决心要把钢炼出来。”吴方正回忆。
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厂里除了个别工人原来是炼铁出身,更多的人都没有真正学过炼钢技术。由于水泥砌的砖炉不耐高温,吴方正和工友们一起找柏油、煤焦油等来砌。“柏油又烫又臭,大家手、脚、脸都被烫肿了。还有炼钢的时候,没有什么防护设施,不小心滚烫的铁水就溅到身上,痛得嗷嗷叫……就是这样的条件,却从未有人退却。那时大家战胜困难炼出钢来的信念是十分坚定的。”吴方正说。
1959年7月1日,福州八一钢铁厂的第一炉钢炼出时,全厂一片沸腾。回忆起这段情节,吴方正一脸兴奋:“当时,市领导来了,省领导也来了,跟大家握手,表扬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求大家再接再厉。”
吴方正说,由于种种原因,八一钢铁厂1961年下马了,他也被下放到永定。不过,八一钢铁厂很快又重新成立,更名为福州八一磷肥钢铁厂,他于1966年重新回到该厂任副厂长。“磷肥钢铁厂主要是用石头炼肥料,但还设有一个车间炼钢,不过技术上已经有很大突破,是采取电炉炼钢了。”吴方正回忆,技术上的更新,使炼钢的效率、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
吴方正此后一直在福州八一磷肥钢铁厂任职,直至1985年从该厂离休。他说,在这20年时间里,福州的钢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为福州乃至全省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福州铁厂14米链篦机转窑试制直接还原铁成功,更是为国内直接还原铁代替废钢作原料炼钢的生产工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吴方正介绍,离休之后,他还经常回厂里看看,和工友们聊聊天,讲讲往事。目睹改革开放之后,福州的炼钢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钢产量成几何数地增长,他十分感慨。抚今追昔,作为福州炼钢历史进程中的一员,他有幸看到了现在的一切,但他也永远忘不了往昔的那段艰苦岁月。

标签:炼钢   福州   大家   钢铁厂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