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二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及现状评价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及现状评价

  

  
:曾国安 洪丽

  

  当代经济研究

  

  [摘要]在工业化阶段,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倒U型变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经历了一个U型的变化过程,居民收入差距由小到大的转折基本上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这种变化意味着任何阶段、任何国家居民收入差距都不太可能保持固定不变,即便居民收入差距进入到比较小的阶段,仍然会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再一次扩大。同时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和水平的差异也说明政府政策的取向和干预力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引言
  
  经济发达国家在其收入差距经过了缩小的过程以后,最近二三十来几乎所有国家都再次出现扩大的趋势。居民收入差距到底呈现出何种长期变化趋势,有所谓“倒U型”变化和“U型”变化之争。
  库兹涅茨(Kuznets,1955)最早提出收入分配差距“倒U假说”,他认为一国在工业化早期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会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再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到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之后,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简而言之就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存在着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库兹涅茨“倒U假说”提出后,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和论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Adelman and Morris,1973;Paukert,1973等),大多数研究结果都支持了“倒U假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呈现出类U型变化的结论。Harrison和Bluestone在1988年通过对美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研究得出了美国居民收入差距随经济发展而扩大的结论。十三年后,Pedro Conceicao和Janles K.Galbraith(2001)对OECD国家1969~1992年的基尼系数数据进行筛选,并对数据最完善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基尼系数作了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越到后期,居民收入差距越是扩大的。
  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已经由历史数据证明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倒u型变化,那么,在进入到工业化以后的经济发展阶段之后,居民收入差距会怎样变首先需要做的是对经济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进行历史的考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因此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发达国家实际上开始了向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总体上来看,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可以说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到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可称之为信息化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居民收入差距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有价值的启发。当然,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对于理性看待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合理判断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状态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分析时,考虑到数据的长期可获得性及指标的代表性,本文主要借助基尼系数及收入五等分(十等分)指标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文中所有数据均于世界收入不平等数据库最新修订版WIID2b(UNU—WIDER 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Version 2.0b,May 2007)。得益于世界收入不平等数据库(WIID2b)这一新数据库的获得,收入不平等指标同口径连续数据更完善,使得我们可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动态演变与静态比较分析。根据世界收入不平等数据库中各国数据的理想程度,本文选取了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瑞典、荷兰、新西兰、芬兰、挪威、丹麦、希腊等13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发达国家,来分析这些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及现状。根据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地理分布区域来看,大部分为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荷兰、芬兰、挪威、丹麦、希腊等9个国家;还有2个北美洲国家(美国、加拿大)、1个大洋洲国家(新西兰)及1个亚洲国家(日本)。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
  
  依据世界收入不平等数据库的连续数据,笔者研究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虽然有个别国家所经历的是先上升后下降变化的趋势,但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大小的变化所经历的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类似u型曲线。尽管各个国家的具体变化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国家是先持续下降后持续上升,有的国家在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中呈现波浪式变化,但总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中,有的国家变化幅度大,有的国家变化幅度小,有的国家变化速度快、起伏很大,有的国家变化速度慢、比较稳定(参见表1)。
  根据对所选13个经济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整体上来看,经济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只是下降、上升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到达波谷的具体时间存在差别而已。因为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瑞典、新西兰等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都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2)虽然各国居民收入差距由缩小进入扩大的转折年份存在差别,但大部分国家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出现转折的。(3)虽有少部分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加拿大等)比较平稳,但大部分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呈现出比较典型的U型的变化趋势。(4)虽然进入到21世纪之后,有的国家居民收入差距未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但总体上来看,经济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没有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三、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不过,目前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水平来看尚不算太高,其整体水平略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也远远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及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不过,与转轨国家相比,经济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相对更高一些。
  在13个经济发达国家中,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的国家有2个(美国、新西兰),基尼系数在0.3 ~0.4之间的国家有8个(挪威、意大利、丹麦、英国、加拿大、希腊、日本、德国),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的国家有3个(芬兰、荷兰、瑞典)(参见表2)。

  

  
  
  
  在13个经济发达国家中,美国和新西兰的居民收入差距最大。2004年美国基于每户家庭总货币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为0.4641,1996年新西兰基于家庭人均总货币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为0.4020。从收人百分比份额及据此计算的相关收入不平等指标来看,2004年,以每户家庭总货币收入为调查内容,美国最贫困的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仅3.4%,而最富裕的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高达50.1%,最富裕20%人口的收入是最贫困20%人口收入的14.74倍(不良指数1);1996年,以家庭人均总货币收入为调查内容,新西兰最贫困的1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仅1.71%,最贫困的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为5.44%,而最富裕的1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为29.61%,最富裕的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为46.08%,不良指数1达到8.47,不良指数2达到17.32。美国和新西兰的贫富差距远高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
  挪威、意大利、丹麦、英国、加拿大、希腊、日本、德国目前收入差距水平相对比较合理。2002年,基于可支配收入计算的挪威、意大利、丹麦、英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70、0.364、0.346和0.342;2000年,基于家庭人均可支配货币收入计算的加拿大基尼系数为0.324;此外,基于可支配收入计算的目前希腊、日本、德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23(2001年)、0.319(1998年)和0.3110(2004年)。在本文所选的13个经济发达国家中,这8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处于中等水平,低于美国和新西兰,高于芬兰、荷兰、瑞典。从收入百分比份额及不良指数来看,挪威和丹麦最贫困10%人口所占收入份额较低,均不到2%,不良指数1在7左右,不良指数2在14左右,与美国和新西兰相当,收入不平等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为8个中等差距国的第一层次组,意大利也在此列;而英国、加拿大、希腊、德国最贫困10%人口所占收入份额则超过2%,在2.7%~3%之间,不良指数1不超过6,不良指数2在9左右,收入不平等程度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为8个中等差距国的第二层次组,日本也在此列。
  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芬兰、荷兰、瑞典的居民收入差距最小。芬兰、荷兰、瑞典基于可支配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8(2002年)、0.258(2001年)和O.2522(2003年),远低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从收入百分比份额及不良指数来看,芬兰、荷兰和瑞典最贫困10%人口所占收入份额都在4%左右,不良指数1在4左右,不良指数2不超过6,比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小得多。
  根据对所选13个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考察,可以得出两点基本结论:(1)从整体上来看,经济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大部分国家的基尼系数处在0.4以下,不少国家的基尼系数处在0.3以下。(2)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一些国家处在0.3~0.4之间,还有一些国家处在0.3以下。
  
  四、几点结论与启示
  
  1 居民收入差距不可能以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存在。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即使在短期也不可能保持固定不变,所不同只是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幅度大小的差别,而不是变与不变的差别,从基尼系数来看,各国年度之间的基尼系数几乎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不能保证居民收入差距会始终朝某一个方向变化,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型变化,但是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并没有成为亘古不变的趋势,反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又呈现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长期趋势。
  2 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会带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新的变化。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工业化阶段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化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工业化后期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经济发展进入到的新的阶段之后,各种新的因素会导致居民收入差距发生新的变化,笔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u型变化正好反映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到信息化阶段以后居民收入差距的新的变化。至于信息化阶段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何种长期变化趋势应该是未来实证检验的问题,不过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在经济发展的信息化长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倒U型的变化仍是可能的。从理论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U型变化并不是对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的否定,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的U型变化并不相矛盾。
  3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或者缩小的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受到限制。在工业化阶段存在着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或者缩小的自然因素,在信息化阶段,仍然会存在各种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或者缩小的自然因素,如果任由其发挥作用,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延续更长的时间,差距水平会很高。但是由于在工业化阶段的后期,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和深度干预制度已经建立起来,这种制度不会因为经济发展进入到信息化阶段而被废除,这样在信息化阶段,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从一开始就受到政府的干预,因此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或者缩小的自然因素的作用不可能自由地发挥作用。这样在信息化阶段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过程就不会是自然因素自由发挥作用的“自然现象”,而是自然因素作用与政府干预的“混合现象”,由此对待通过经验研究或者实证研究形成的经验或者教训就应慎重对待。
  4 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干预力度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方向和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横向比较来看,政府政策的社会公平取向越强,对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干预强度越高的国家,一般而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越小,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北欧国家就相当典型;而政府政策的社会公平取向越弱,对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干预强度越低的国家,一般而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越大,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美国就相当典型。纵向比较来看,一个国家政府政策的社会公平取向越强、对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干预强度越高的时期,一般而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越小,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反之,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越大,居民收入差距越大。1970年代末以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政府政策取向的变化密切相关,那就是各国纷纷按照自由主义的原则调整经济政策,一方面大幅减税,另一方面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结果是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政策调整力度越大的国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也越大。既然政府干预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和水平有着主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就应该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和目标做出合理的选择。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收入   差距   居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