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评XZL——下作、低能的政治吹鼓手5.4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下作、低能的政治吹鼓手  

  

  ——评辛子陵和他最近的一场演说  

  

  凌 寒  

  

  4、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批判的补遗

  

  按照“胜王败寇”的观点,中国的封建帮闲文人曾经对新王朝建立前的动乱年代和各路败寇有这么个评价,叫做“为圣人驱除云尔”。  

  

  什么意思呢?按照鲁迅先生冷峻幽默的归纳,就是“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 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灯下漫笔》),所以这里我对辛子陵和他的朋友们也有类似的感谢,因为没有他们这样“寻根找据”的乱说一气和主动“驱除”,我们也不可能这么快的能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有个真正亲密的拥抱,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用力。  

  

  因为辛先生,我特地找了《资本论》和《反杜林论》两大巨著的有关论述,也因此提高不少,这是非常值得感谢的。  

  

  根据我读上述论述的体会,要正确认识马克思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怎么回事,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那么,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呢?  

  

  说到底,唯物辩证法就是把一个事物作为某种矛盾运动的部分环节和部分过程,并对该事物的发生、存在、消亡各阶段内部矛盾力量的对比、转化、对事物性质的影响作出科学论断的方法。  

  

  显然,按照这样的定义,唯物辩证法和诡辩是有明显区别,根本的就在于一条: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喜好和主观目的出发。  

  

  同样,按照这样的定义,唯物辩证法和僵化的、教条式的对唯物辩证法的描述及教学也有着明显区别。  

  

  第一,唯物辩证法不等于“正反合”,因为唯物辩证法对应的是现实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仅以“正反合”作为对辩证法的描述显然失之僵化,扼杀了辩证法对纷繁的现实世界分析把握的勃勃生气。  

  

  第二,唯物辩证法也不等于“四个特征”,道理同上,过于强调一得之见,那就会失之盲人摸象,同样是对活的辩证法的扼杀。  

  

  第三,“对立统一+矛盾运动转化观点”才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两个规律只是对“对立统一+矛盾运动转化观点”这个唯物辩证法核心的动态特征描述,而且,在对“对立统一+矛盾运动转化观点”这个核心的把握中,如果忽视了“矛盾运动”本身,只强调“对立统一”,就会滑到机械僵化的观点上。而不掌握核心,耽于特征描述则必然流于庸俗,也就会使辩证法失去生气。  

  

  按照这样的认识,我们来分析下人类的社会生产所有制类型的演进及其原因。  

  

  原始社会阶段,主流的是生产资料氏族集体所有制,分配方式是人人有份。之所以被后来的奴隶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取代,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已经有所进步,青铜的工具出现并开始逐步取代石器工具,使这个环境的人们初步摆脱了生存危机,从而使发展有了可能。于是,掌握实际权力的氏族领导人获得了财富向个人手中逐渐集中而又不会受到舆论过分指责的机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通过财富的积累,使得这些原始社会的财富的拥有者在走出生存危机边缘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人(奴隶,也包括破产的氏族成员)的某种程度的控制权,从而使在个人组织劳动生产成为可能,而对财富的极度追求则进一步刺激了这种冲动,也使得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劳动范围的扩大都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的财富拥有者的财富就从原来生活资料性质逐步转向了生产资料性质,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就准备演变成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  

  

  于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这个原始的公有制社会出现了。而我们说的私有制,本质也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它的出现,不仅使得财富的所有者对氏族其他成员取得了压倒性的经济优势,而且政治优势也因此而极度膨胀。  

  

  于是原始社会解体就成为不可避免,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的到来就成为必然。  

  

  也就是说,奴隶制的私有制取代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氏族集体所有制),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更准确地说就是工具革命的结果,生产工具的革命(青铜工具取代石器工具)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还带来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同样,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也是工具革命的结果,这次是铁器工具取代青铜工具带来的生产力进步的后果。  

  

  由于工具的进步,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满足奴隶主需要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程度上满足奴隶需要的条件,而奴隶社会这种严重压制了生产者积极性的社会制度则严重妨碍了这种工具进步带来的生产力进步的发挥。于是,允许奴隶转化为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农奴或农民就成为了奴隶主赚取更多经济利益的上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奴隶就成了历史趋势,无论奴隶主本心愿意不愿意,为维护和扩大自身权益的他都必须这么做,历史就这样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地走到了封建社会。  

  

  随着封建社会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品交换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大大提升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统治者当然可以极力压制商人,但是这只能起到一时压制的作用。根本的来说,商人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是在提高的,即使是中国这样抑商崇儒的社会,商人地位自从西汉开始受到压制,但到了明朝气势已经明显抬升,儒生只剩下了嫉妒和期盼统治者打击了,而统治者的打击已经明显大不如前了,因为交换的作用在不断提高,不仅大大扩充了商人的经济实力,事实上也大大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这样,商品生产就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过去的社会有商品,也有小规模的商品生产,但是不具备社会主导力量的地位,因为生产力的水平还没有达到触发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为商品交换而进行的大规模社会生产开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奴隶制下的生产,是为满足奴隶主需要进行的,有大规模的人却不具备社会性。封建社会下的生产,是农民的小私有生产,部分产品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但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只有自这个时期起,商人组织下的商品生产,不仅生产是上规模的,而且社会化的,产品也是几乎全部为了满足社会其他成员需要而不是自己需呀的,唯一不具备社会性的就是这种生产的所有制度,就是它依旧是私有制度的。  

  

  这样,除了私有制本身,由商人转化而来的新兴资产阶级在社会上的贡献明显比地主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代表对社会的贡献要大得多,这就造成了新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平衡,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和地主阶级走下政治舞台就成了历史必然趋势。  

  

  资产阶级大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同样的,它也是工具革命的结果,是生产力进步的后果。  

  

  这里我们已经论述的非常明白了,在资本主义这样的生产和分配制度下,除了所有者不是社会本身外,一切生产和交换都已经是社会化的了。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私有制后,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属性再次凸显了,这种社会属性和私有制的冲突也越来越突出,每次矛盾的爆发都是一场经济危机,每次经济危机都是以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不断向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属性让渡管理权利而告结束。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改变,欧美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因为这个原因,它的消化和结束也必然要以私有制向社会属性继续让渡权利而结束。正如红楼梦中的“正邪两气赋”所说  

  

  “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  

  

  可以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向社会属性彻底投降是历史的必然。  

  

  这时再联系前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话  

  

  “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但是,在你们的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  

  

  ……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再联系辛子陵等引用的马克思的话  

  

  “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力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我们就可以明白,马克思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和辛子陵等倡导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何等大的差距。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指的是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对社会属性的背离后,从社会角度建立起完全保障每个社会成员正当的对社会产品的占有、消费和享用的权利。  

  

  这种权利,表面是对原始社会的回归,本质上却有明显区别:  

  

  原始社会是生产、生活资料氏族集体所有制,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生活资料社会成员全体共有制度;  

  

  在分配权利上,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是基本生存保障式的分配,共产主义社会是根据个人消费和享用需要分配,也就是“重建个人所有制”(对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十分之九”几乎没有私人财产而言)。  

  

  同时也必须指出,这种个人的消费和享用,也是包括劳动权利的,这和那种白吃白喝白要的私有制下的人的认识是有根本区别的。  

  

  而辛子陵等人喋喋不休的论述的唯一目的,则和分解原始社会是一样的,就是瓜分公有制,重建生产资料私有制,敦促整个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演进。  

标签:社会   私有制   生产   辩证法   这种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