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道人:五六十年代人口统计数字的疑惑
五六十年代人口统计数字的疑惑
关于大跃进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究竟有多少,最近一直成为热点。国内外反华反共势力写了很多书一本正经地在论证究竟59年到61年饿死了3000万,还是5000万,而且资料都是中国官方权威统计数据。虽然这些人经常怀疑中国统计数据的水分,但论证这件事就不管那么多了,引经据典,言之凿凿。
贫道知道统计数据经常有猫腻的。虽然一般情况下会按正常数字来填写,但有“需要”时就不管那些了。由于有公布了有水分的数据,其他数据要与这些数据照应就很困难。比如上年虚增到一个数,今年无论如何也无法按实际数字填写。调整来调整去,久而久之,看统计数据也就是个大概而已。
但是,调整数据并不是件不会出错的事情。虽然统计部门也都很专业,但毕竟数据口径很多,统计渠道也很多,同一数字会有很多关联数字。比如统计月说某月黑色金属行业增长5%,但当月的生铁、钢材产量以及钢铁批发价格指数就与此关联。因为黑色金属行业绝大部分是由生铁和钢材组成的。如果生铁下降了10%,钢材下降8%,批发价格还下降了2%,你公布黑色增长5%就很难看。当然统计局并不十分在意,因为了解其中奥秘和注意这些的人很少。
贫道把中国人口相关数字都放在一起,就发现怎么也捏不到一起,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人口数。下面是198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五六十年代的人口数字。
年份
年末人口 万
年平均人数
出生率 ‰
出生数万人
死亡率 ‰
死亡数万人
按公式计算年末数
与公告数字差别
53
1965
740
54
37.97
2260
13.18
785
5
55
32.60
1987
12.28
749
-141
56
31.90
1985
11.40
710
92
57
34.03
2169
10.80
688
-344
58
29.22
1909
11.98
783
-215
59
24.78
1650
14.59
972
-534
60
20. 86
1392
25.43
1696
696
61
18.02
1190
14.24
940
598
62
37.01
2464
10.02
667
361
63
43.37
2959
10.04
685
397
64
39.14
2733
11.50
803
603
65
37.88
2711
9.50
680
-108
统计局一般公布内容不包括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公布出生率和死亡率。但是他们有换算公式:
年平均人口数 = (年初人口数 + 年末人口数) ∕ 2
年出生人口数 = 年平均人口数 × 人口出生率‰
年死亡人口数 = 年平均人口数 × 人口死亡率‰
年末人口数 = 上年年末人口数 + 本年出生人数 — 本年死亡人数
贫道上表就是按照这个数字计算的。大家会发现,这样计算后的实际数字与公布数字是不对应的,有时候少有时候多,有时候偏差比例大大惊人。那么,是不是公式错了?出生人数不是按年平均数计算的,而是按年初人口计算的?那也不对,如果那样算偏差会更大。比如1954年这样算年末人口会少13万而不是多5万,偏离更大。1955年这样算会少154万而不是少141万。最主要的是,这个偏差不可能今年多上百万,明年少几百万。究竟这些数字是怎么“调整”成这样的,贫道确实是一头雾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些数是调整过的。只是无法把所有因数都照应好。
现在有些人抓住的问题是,1959年,尤其是1960年和1961年人口数有一个明显的下滑。1960年比1959年减少1000万,1961年继续减少384万。而且1959年比1958年增长1200万,比此前年份增长1300-1600万增速下降。所有关于大跃进饿死多少人的推算,都是这个下滑部分形成的。
但是,所有引用数字的人都没有对这些数字之间关系产生怀疑。
比如,1961年人口比1960年减少了348万。但当年的出生率是1.802%,死亡率是1.424%,出生率大于死亡率0.378个百分点。生的人多,死的人少,人口会增加,这是简单算术问题,小学一年级就该会算的。按人口规律,这种情况下人口减少只能是机械减少,也就是1961年移民到国外了700万左右。但好像这个时期没发生这些事情。这种错误是无论如何都交代不了的。
其次,1960年前公布数字与公式计算数字相比,多数是负数,而且都是几百万,到1959年甚至达到534万,占当年死亡人数的56%,或者出生人数的32%。而1960年及以后,按公式计算年末人数一直远大于公布数字,也动辄几百万。也就是说从1954年到1959年的5年中年均计算数字比公布数字多出228万,而从1960-1964的5年中年均计算数字比公布数字少了531万。前面都多,后面都少,这难道没有点怪吗?
要知道,如果计算1960年前后的下滑的面积,是用1959年前的增长曲线的预期趋势,映射出实际曲线的空缺面积来计算的。即使是一个正常平滑曲线,只要把曲线前面抬高,人口增长曲线就抬高,后面的空缺面就更大。前面抬得越高,后面压得越低,这个空缺就越大,如果保持人口实际数量,后面人口增长就必须减少。因此,假如没有这样一个不知道怎么来的计算偏差,就根本不存在1960年前后的空缺部分,或者起码不会有那么大的空缺部分。
如果按公布数字,1953-1958年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3.37‰,按这个走势计算,1961年底人口应该是万人。但公数字只有万人,因此可计算出少了4871万人。这就是饿死3000万到5000万人的。
但是,贫道并不能修正这个数列,因为没有依据。但是,这组数字显然不真实。究竟为什么把1959年以前的数字都调高,5年间多出1142万,而1959年后的数字都调低,少了2655万。这一多一少,上下偏差就空出3797万。是偶尔犯的错误还是有用意,就不知道了。
1983年公布这些数字时还没有搞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和2000年的四普和五普大概不是一个班子搞的,而且也难以照顾1983年调整的初衷。于是,又有了新疑惑:
年份
年末人口 万
出生数
4普健在人数
5普健在人数
5普各年龄死亡率%
53
54
2260
1833
1851
18.1
55
1987
1938
1861
6.3
56
1985
1764
1736
12.5
57
2169
1835
1900
12.4
58
1909
1906
1714
10.2
59
1650
1438
1306
20.8
60
1392
1444
1468
-5.5
61
1190
1150
1141
4.1
62
2464
1593
2092
15.1
63
2959
2703
2787
5.8
64
2733
2529
2414
11.7
65
2711
2452
2480
8.5
上表给出一组很怪异的数字,可以注意1960年和1961年分别在1990和2000年还健在在中国境内的人数与当年出生人数的关系。1960年出生1392万,而1990年和2000年分别为1444万和1468万。也就是说这年生的人一个没死,40年后多出76万,死亡率负5.5%。同时,1961年生的人也特别健康,出生的1190万人40年后只死亡49万人,死亡率只有4.1%。对比其他年份在五普中健在的人数与出生人数,会发现此前此后都大约有11%以上死亡率,只有这两年奇怪。
1953-1959年出生的人,到2000年平均死亡率为13.4%,而1960和1961年平均为增加1.05%。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仅仅婴幼儿死亡率也不低于9%。饥荒时期这个数字更高。总不能是饥荒时期别的年龄段都死了,1岁儿童一个没死吧。客观的说,1960和1961两年出生的人到2000年,死亡率会远高于13.4%,应该达到15%以上。如果这样算,1960年出生人数应该不低于1727万人,要多出335万人。加上前面统计少算的696万人,不追究死亡率究竟是怎么来的,起码要增加1031万人。比1959年人数是增加了31万而不是减少了1000万。而1961年出生人至少有1400万人,多出210万人。加上前面少算的598万人,不考虑死亡率数字真实性,也应该增加808万人。这两年起码要增加1839万人。
当然,1959到1960年,中国农村出生率一定比1958年以前数字低。这个低有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刘少奇在1958年在农村推广“家庭革命”设青壮年男子班、青壮年女子班、老年男子班、老年女子班、少年男子班、少年女子班。分别各自到各自的营房住宿,每周团聚一次。这种分居方式必然使性生活减少。同时,饥饿状态下妇女生育率也会减低。这与出生后死亡是不一样的。
真正能搞清楚五六十年代人口数字是很困难的。因为即使按照统计人数的公式计算,由于年平均人数是从令人怀疑的年末人数来的,得出的新数字就不能作为标准。这里还无法考证出死亡率究竟是怎么来的。贫道无非指出这些数字有调整到便于计算出60年前后非正常死亡率很高的疑似“故意”。
这组1983年公布数字究竟是怎么来的,恐怕要等很长时间才会知道真相,但也许永远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了。但是,让这样一个明显错误的、不可能出现的数字长期挂在那里,不仅是国家统计部门的耻辱,也是执政党的耻辱。一个自己承认自己把自己的老百姓饿死了几千万的执政党,无论如何都对历史交代不了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