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退民进详解——谁为腐败埋单
国退民进详解——谁为腐败埋单
2004.12.27日国企改制后的通华盛公司13名员工联名致其改制前所属单位——北人集团公司党委的信,讲述了改制后员工们穷困的生活状况,缘于改制后在市场竞争中公司没有自己的产品、品牌、只能靠给人零碎的加工点焊接产品谋生。
公司员工今日之困苦,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改制带来的,但如果稍作追究,其实并非如此,追根溯源,其祸根在于腐败,笔者将以事实为根据,将极有信服力的说明这一点。
2002年5月北人集团所属单双色胶印机厂编写了一本厂史《艰苦奋斗的历程》副题是北人北锻大事记,当时发给职工人手一册,这本厂史虽号称“大事记”但翻阅一下,其实不算大的事也有记载:如某年某月某日种花种草多少,某日某科室成立,某日下达某文件,某日某工人受表彰,其清楚准确,令人惊叹不已。
同样令人惊奇的是真正的大事竟被略过不提,如压力机分厂的成立,遍览全书竟无一字提及,须知1994年,北锻被北人兼并后,贯彻的是“以胶印机产品为主,以大中型压力机产品为辅,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方针摘自(《艰苦奋斗的历程》一书第7页)。
那么那个大中型压力机的轮子转得怎么样呢?在第105页起的“跨越篇”里,我们可以读到如下记载:
(1)“1993年12月,引进消化日本筱原机械制作所技术,高效率、快节奏开发出DA—300D—27双点压力机。
(此处笔者评论:日本筱原的技术引进费用多少,不会白给吧?)
(2)1994年6月7日为重振北锻雄风,扩大企业知名度,在该厂举办大型压力机产品展示会。(109页)
先进的技术引进了,产品试制也成功了,但此后也没有下文了,直到1998年3月3日,书中第116页,可见以下文字:“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挖掘内部潜力,解决焊接工段任务量不足的矛盾,将焊接工段推向市场。分公司将压力机分厂所属焊接工段委托北锻工贸公司管理”
此时,书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出现“压力机分厂”字样。
很明显,编书者故意隐瞒了压力分厂的成立亏损及人员解散全过程。因为这是一段极不光彩的经历。但是隐瞒的并不算彻底,我们仍可以以上零星的记载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
那么编书者究竟隐瞒了什么,笔者自94年压力机分厂成立既是该分厂工人,98年压力机分厂解散后才分到焊接工段,压力机分厂在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以后,缘何一下子步入亏损深渊,其症结何在,笔者是再清楚不过了,并且为了这种情况的扭转,也曾尽过个人的微薄之力,也曾作过温和的抗争,当然,我不是很坚决,很勇敢。因为我深知个人之 渺小,形势之险恶,腐败之强大,实在令人望而生畏,为自身计,为家庭利益计,我不能不有所顾忌。但从作一个正直的人的角度出发,应保持良知的底线,我不能完全保持沉默,于是利用“合理化建议”之机,曾写下过如下文字,见下页”(附:合理化建议内容)。
合理化建议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上一次征询合理化建议,针对压力机厂铸件废品率太高的的问题。我提出“各分厂实行在制品产成本核算公开告制度”的建议,承蒙厂方青睐,还给我一个三等奖,10元钱,我甚感欣慰。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没有下文,这使我深感遗憾,我们提合理化建议是为了能够付诸实行的,不是用来装饰门面的“我厂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多少多少条”如果承认其合理性,又束之高阁,意义何在?
我为何特别强调财务公开,曰这是民主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有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才可能取得最佳之经济效益。我们也才能有好的日子过。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说过:“共产党员事无不可对人言”那么一个企业进行的经济活动,又有什么不可以对职工公开的呢?当然,财务公开是增加点工作量,但利大于弊,还有一个好处是在全体职工的监督之下,搞“猫腻”会很不便当,也避免有个别人犯错误”。
我国企业合理化建议的兴起缘于我们向日本企业的学习,我们的邻邦日本在战后不太长的时间里一跃成为经济大国,原因何在,应当说有关部门是冥思苦想,并努力仿效的。(最后发现国企的低效在于产权不明晰,于是国退民进)
但多年的学习结果证明,我们只能学会人家点皮毛,最后只剩下一个浪费笔墨的形式而已,丢掉的是其精神内核,所谓:在南为橘,在北为枳。难逃什么好东西一到中国全都变了味的铁律。
此内容的合理化建议早在1996年我已经提出,利用这一年惟有的 一次工人可以合理说话的机会,1997年再一次提出建议,但最后的结果怎样?毛坯的废品率更高了,对邪恶的容忍会带来更多的邪恶。
事关一个企业的存亡,事关“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大政方针,这样的建议可以说是当时最重要的话了,但没人把它当一回事,厂内是有“职工之友”“北人”等刊物的,但这一类话不但绝无发表的可能,而且受到此类刊物的本能排斥,它是专事颂扬、表彰的、不能谈问题,尤其不能谈和领导有关的问题,明摆着的深刻危机人们故意视而不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足可葬送企业的“文化”
与此同时,各种学习、教育,可是热热闹闹,“一个都不能少------官话、套话满天飞,各种要求进步的人有如过江之鲫,可是其价值何在?如果各种学习、教育都不能联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岂不是浪费光阴,或者说,大家凑在一起在演戏。鲁迅先生几十年前曾有言:“中国人人都是作戏得虚无党”几十年的时光过去了,依然感到先生讲话的深刻,入木三分。
在此还应该值得提出的是,在此之前,压力机分厂的检验工汪老师付在职代会上对毛坯大量废件的仗义执言,也给了我很大鼓舞,汪老师付临近退休之人,真是无欲则刚啊!
我反正也就是一个工人,“进步”无望,也有点:无欲则刚的意思。
除了我们二位,未听说过其他人敢公开的说什么,那么多的干部、党员、团员在这公开的荒谬面前,竟无一例外的保持沉默,国企的衰退只能成为一种被注定的命运。乌托邦神话,公有梦是建立在公仆梦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公仆难觅,人们只关心和注重个人利益,公有梦必破无疑。
在“国退民进”的今天,我们应当实事求是,有勇气指出这一点,这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我们毫无任何理由再沉醉于什么“公仆梦”中,那实在是一种自欺欺人,并会继续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此笔者还想谈出这样一个观点,企业领导人确是称职的公仆的话公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将大大优于私有制,“南街村”等典型很是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无论以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还是资源最佳配置都是私有制远远不能相比的。
私有制也即市场经济,却“常常是非常残酷的,它有利于最强势者加重最贫困者的贫穷”(摘自《新自由主义与阿根廷危机》第87页,智利前总统埃尔文语),很不幸,我们的亲身经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论点。
改革后的俄罗斯,精英阶层暴富,人民却更加贫困,广大人民群众成了私有化的看客,拉美国家也是经济危机不断,中国也是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基层系数不断攀升,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这也是不争的现实!
书归正传,现在还是回到具体问题中来。
1994—1998年,笔者在压力机分厂担任电瓶车司机工作,工作的内容就是来回运输铸毛坯铸件及制成品。当时的毛坯废品率愈来愈多,严重时十件毛坯在加工中一半以上因出现太多的砂眼而废(即时采用补焊的挽救措施也不行)据笔者调查的结果:提供毛坯的外协点是总厂某干部的“点”(具体何人,至今不祥)无怪乎人们虽心知肚明,但噤若寒蝉。
这时便会有一系列“奇迹”发生,正向一句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特别的情给特别的你”其流程是:毛坯入库,检验100%合格,在加工中出现废品,返回毛坯库,由外协点拉走重铸,再次出现废品,又一次循环开始。
至于钱的结算,当然是以拉来的毛坯件数为准的,且结算迅速。一句话,废品愈多,外协点愈合算,因为它连原料投入这块都省了。
如果毛坯库,财务科账目保留的话,今天也是有帐可查的。
按照举规定,如有明显违反常理的情况发生,即便没有证据,也可向检察院举。
笔者当时气愤不过,曾匿名投书《工人日》社,文章的题目是《市场经济还是官僚腐败经济》之所以气愤不过,是压力机分厂因毛坯废件过多导致巨额亏损,导致我们减少收入,被集体放假回家。当然这个“巨额”是多少钱至今也不得而知,所谓“经济公开”实在是一句哄骗上级的假话、官话、套话,笔者工作一辈子,从未见过一次经济公开,公开了还怎么搞“猫腻”?
好处有人得,好人有人作,但腐败的苦果是由我们来尝,所以老百姓为什么最痛恨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到1998年,压力机分厂实在经营不下去了,于是以解散告终,这便是事情的真像,当然在厂史上是如此表述:“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真是文过饰非,生花妙笔,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深化改革”中,我被分配到原焊接工段,此时独立经营,称“通华盛公司”6年之后,又一次“深化改革”企业改制,改制以后,我们一下子陷入困境,收入大幅下降,引起员工不满,终致集体联名致信党委。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样的一条轨迹:引进先进的技术—腐败发生—无人过问,——企业倒闭——工人倒霉。但有人因此倒霉,也有人因此而获益。(注1)
2000年,压力机分厂由几个人承包,从此大有起色,2003年改制后愈加红火,员工收入不低于大厂职工。(注2)
技术还是那个“日本筱原制作”的技术,但以国营体制运作就不行,为什么不行“”国退民进“是怎么一回事,笔者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愿意留下这些文字,为了将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本文以较多的文字说的是“国退“因为这是过去时,应该是说说无妨的,这里当然有很多现实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至于”民进“则几乎只字不提,不过有几句话,还是忍不住说一下:如果只是少数几个人“进”则不叫“民进”,不过是打着“民”的牌子而已,其实是“国退民退”,如《工人日》不久前文章所载:北京市某国有汽车出租公司(注:3)资产达几个亿,后来“深化改革”改制了,经过几个律师的三二次运作,几亿资产就成了几个人的私产了,如此本事的律师多挣点钱实在是很应当的事。
不过疑问还是有的,律师者,懂法律之人,有时不免钻钻法律的空子但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又留了多大的空子呢?这样的法律还是神圣的么?纸上登了此事,白纸黑字,言之凿凿,怎么就没人管一管,或者说一说呢?按说这么大的事专家学者不该集体失语的,至少应当说说不要仇富一类的话,不然如我一类的人对此其实是很有看法的,并且我把这看法诉之笔墨,邮给《工人日》总编辑收(2004.11.7)。以我之天真,也是知道此类语言绝无发表的可能。因为我国的新闻工原则性很强,不利于稳定的话不让说。
行文至此,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点问题,不是如何防止,杜绝或纠正不利于稳定的事,而是这种事作出之后有关的议论不让发或者不利于稳定的事从思想上就认为根本避免不了,索性以控制言论办能事,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1、没有总被控制的言论。2、正是这些当时被控制的言论,其实是最有价值的言论。3、当时能被流行的言论,不过是些谬论或垃圾语言而已。
根据辩证法,没有完全的坏事,某汽车出租公司之类太多的“改革”实践给后来者上了生动的一课,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怎么原来的国有资产一改制就变成了几个人的,凭什么呢?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利,他们不再甘心仅仅成为私有化的看客。
原来占过巨大便宜的,因为“稳定”看来占了也就占了,以后还想如法炮制的人就难了,但身边的这个“民进”究竟会如何演变,人们不妨拭目以待,以我的看法,目前处于僵持状态,对此状况有人很不开心的。
矛盾公开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暴风雨,你早些来临吧!
刘荣立
2005年1月20日
注1:此自然段为上下文连接,是新加上的。
注2:压力机厂在2002年7月16日,已经偷偷摸摸的私有化了,办了“民营”的执照,写此文时还不知道此情况。
注3:纸上原文如此,没有具体的公司名称。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