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由水利交通建设想到前后30年对比,感慨啊!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今天看到一文章评说毛时代的水利工程,在这里又看到了维护毛时代的文章!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也想说一下我的感受!
我是传统农历82年出生,由于地方偏远,受改革开放的冲击要晚了那么几年!
我记性自觉还算较好,大概2-3岁时隐约能记得些,3-5岁大多能记得,6岁后的事情已经记得较清晰了!
我隐约记得当时还是集体经济,称为XX社,还记得有个“高温屋”,也就是红苕种子要进去“高温”一下!秧子要先在“高温屋”里发芽!高温屋烧火时是社员轮流去!
但后来听大人说那已经不是集体经济了,已经包产到户了,只是还保留有以前的一些生活与劳动习惯而已,比如“秧子”要先在高温屋培养到绣花针那长,再转栽种到秧田里,再长更大一些再次移植到所有田里。在移植的时候工程量还是有些大的,大家都是互相帮忙,今天你家明天我家!
虽然那个时候穷,但感觉那个时候高兴,村里和谐,当然也时常有几家人炒架但也觉得热闹,大家要出门吆喝着,感觉非常怀念!
我最怀念那高温屋!到了那个季节,人们就会围着他,大人们围着他劳动,小孩则是为了玩!
也怀念那个时候的坝坝电影,为了看电影端着板凳去“保管屋”!
所以,在我3-6岁那个日子里,“高温屋”和“保管室”是我最怀念的!
后来,有了地膜,也就不要高温屋了,大家聚在一起的机会就少了,小孩们顶多也就和最近的几个娃娃耍一会儿!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乡里的放映队也不来了,那阵子真是无聊的,后来村里有几家人发财了买了台黑白电视机,人们晚上无聊也会挤着去看电视,但毕竟那是人家的私人电视,再怎么大方心里也不太舒服,刚开始可能还为了显摆而高兴,可日子久了也就有了脸色了。后来也许人们挣气当他们换彩电的时候我们这些家里也换了黑白了,但还是有极少数买不起的,不过他们也不想到别人家去看了,因为自我感觉得有些丢人了!
日子就这么慢慢的过,但时间不知不觉间总感觉村里的人有了一种看不见的隔膜!
再后来,大概是我小学三四年级吧!有人出去打工了,当了包工头,也回来带了一群壮劳动力出去打工,我父亲也在那群人里面,人们好像又活了起来,这些打工人群的家属来往的好像也多了,农忙时互相帮忙也多了,节日里互相走动也多了!好像又有了以前的那种点点感觉!
但日子不长,这些打工的人,有的包工头慢慢变坏了,做起不道德的事情,比如嫖、情人,又好像是钱越来越比打工的人多,他们的小汽车开着还像都不愿意理采人了,户口也转到城里!
有些打工的,单干了起来,与其他的好像也有了矛盾!
有些打工的,转业了,做生意了等等,好像慢慢又有了隔膜,而且隔膜还变深了些许!
当我有这些感觉的时候,我已经在城里住读了,没过半年才回去一次,乡里的人都变得有些陌生了,都只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了,那些儿时的伙伴都很难见着面了,或者见了也没什么话说了!
再后来,读大学,在学校的“哄骗”和乡的“洗脱黄泥粑”脚的共同思想影响下,我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村户口出让了,成了一城里集体户口,最后成了城里为房子不断奔波的新时代穷人!可以说除了父母,我现在感觉非常的无依无靠!我想我还好,还有技术,能在公司的混个饭吃,如果不然的话,会成什么样?再如果思想走上了极端的话,会成什么样?从这个角度上讲,我有时候真的很想同情杨佳之类的人!

  

  前面说了这么多感性的问题,又来说说实在的问题!有人说我太悲观,说你爷爷的年代干饭都吃不饱,再怎么现在你不用怕吃不饱饭嘛!
这个我承认!生活是变好了,但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更加的无依无靠?会在精神变得更加淡漠?为什么人的思想还会变得越来越消极?
我记得,小时候,生产队里要做什么工程,队长一喊,大家就去了,也不计较什么,有时候就是吃个饭就行了!到其他家里干活也是,今天到你家,明天去我家,队里的生产任务就完了,没谈钱什么的,顶多就吃个饭!
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去哪家干活?首先得看伙食好不好,多少钱一天!其实如果我们算帐,今天你到我家50元一天,明天我到你家你给我50元一天,其实还不是一样的,但为什么要多这个钱呢?给了钱心里感觉踏实一点吗?其实不然,看看那年我们村里发生的事情,请人50元一天,但请人的家觉得贵了,就要求别人尽早尽量尽多的去劳动,结果呢村里人觉得这家不厚道,反而消极了起来!都是钱引的祸啊!

再看看,我们乡有两个隧道,一个是将山那边的水引过来(山那边的水库可是个更大的工程,是另一个乡的今天就不说了)引水,另一个我们乡,也是我们山对面的山上的,引了一个隧道,将我们山里的公路通到了外面,大家可能都听出来了,我们乡有多偏僻,两个大山夹住的,出门难啊!可是在改革开放前(听大人说我出生前许多年就修好了,我父亲是62年的,他说他都只是隐约记得修洞子的情形)那么穷的年代就是把他修通了,还通了公交车,当时是重庆的三交,黄壳壳的,非常有感情的,早上6点天不亮就听到它出去的声音,晚上6点多就听到它回来,大家往往都会将手里的活儿停下来望望,然后说“哦,6点了,娃儿你回去弄饭得了哈”!
然后改革开放了,莫名其妙的据说经营不走了,不开了,后来私人承包的客运车就来了,我就纳闷,公家里就经营不走了私人承包过后就经能营了?人家承包后也是请司机开,人家也要为司机开工资啊!
这私人公交车一来,呵呵有热闹了,乡上有地痞觉得看不惯,找人家麻烦了,私人老板于是私了,当然就是保护费呗!于是客车涨价了!
后来外人一看有钱赚,于是开了第二个客车,但被地痞们给哄走了,我说不完其中的故事,长着呢,有时候还有人员带点彩,挂点红!
就这样,这个私车在我们乡站稳了脚,后来据说原来的公交公司与什么港资合并,他就经营走了,又想回来运行这条线,乖乖还进不来!
这就是我们的交通!
我们山后面的乡,其镇上与我们镇只是一个山上一个山下,还没通车,我读小学时乡了写了申请修路,上面也同意,于时就修,农民们积极高可了啊!山上放炮可热闹啊!那时我在读三年级,但后来一会听说钱被挪用了,后来还来了高级干部调查,可人家上午来下午走也没见处罚个啥,但那个钱但是真真实实没有用到修路修桥上,据说是真用去办厂了,但后来那厂又亏了,又变成了私人企业,唉说不完,反正就是那条路,到我工作的第四年还没通10多年将近20年啊!这里我真要感谢薄熙来,人有骂他(有时不明真相的村民也再说人家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我觉得薄熙来在宣传方式和力度还不够)但我非常感谢他,2010年春节回去尽然通了,虽然不尽人意(桥省了,是从河里通了,遇涨水时不能通)但还是通了,我可以坐面包车到家了,说实话,这条路修了将近20年,我都已经没指望他能通了,就像对官员已经没指望还能清的时候一样。
又说那水利的隧洞,那个山洞平行的山顶我们走路通常要将近小时,所要你们可以猜那山洞有多长?修的时候是兼顾了防空要求,里面还能进人,还能避难的,可知山洞有多大,这样一个工程,在60年代完工,我们是49年解放,也就是肯定没用到20年的时候,又没有机械设备,全部用锄头和人,放到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每个山脊的半山上都修有一个30来平方的小水池,全是在石头地上开出来的,现在的人们想象过那时是怎么完成的吗?我们那穷山地,据说从那山洞与水池有了之后就没听说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大焊!
但反观改革开改后,与那个引水洞开穿了一个山的工程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的工程从我记事开始修,修到现在也没成功,而且现在几乎可以定性为一个失败的工程。这个小工程就是山下一个小村没水,想修一条非常小的引水渠过去,方便大家。最后失败了!当然现在人们都不太住村里了,也没多少种田了,没了就没了,也就没人关心了!

  

  那是么什么问题?精神信仰的弱化与唯金钱论导致了这次改革的基本失败,如果不纠正只能走向更大的失败!
也许高层的出发点是好的,看到了当时中国却钱,“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但我们不应该忘了前面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
还有就是高层路线偏了底层就偏了千万里了(好听点说是“差之毫厘误之千里”难听点说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黑白猫理论,虽然有其历史功绩,在一个时期内可能是正确的,但不能成为一个不可动摇的“中心点”,其实“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说成以经济为中心就是错误的,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等其他提法可能更好!这就是错的源头!
如果这样讲还有人反对的话,我再次以我们乡的水利为例说明:
上边可能想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好办,当我市里有钱时再看你要多少钱才能修好,我到时划多少给你,不用你们白姓自己出钱,本来可能想法是好的,但你们想过没有钱经过多少官员才到得了地方?如果请人来修他们不考虑赚取利润吗?而这些工人最终还是当地的白姓自己,也就是说出力的还是他们自己!只是性质变了,以前我出力是为自己干,现在出力是包工头请我干!当作为劳动者的白姓们看到大部分钱进了官员腰包或那些承包商,再看到包工头们耍起都拿大头,这时作为白姓和劳动都的村民怎么想??虽然有钱,而且钱比过去的时代还要多,还有积极性吗?
正如一网友所说的,看看现在农村大大小的水利工程现在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反推如果没有这些工程,现在的改革开放会是个什么样子?今天的社会矛盾可能会提前10多年就更激烈的爆发出来了。

标签:我们   后来   现在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