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控通胀与保增长: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与政策困境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控通胀与保增长: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与政策困境

  

  胡显达

  

  中国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经济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它在抗击这次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斗争中,对需求的紧缩也还是比较努力的。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通胀的成因是世界性的,减少需求的压力不能由中国一个国家来扛。”紧缩这种世界性的需求膨胀,需要广泛持久的国际合作。中国硬扛的苦果是不仅没能紧缩住自己经济中的这种过剩的流动性,反倒让不少企业因这种流动性不足而滑向亏损破产倒闭的边缘。通货膨胀的加剧、经济增长的减缓、企业运营的艰难,让中国的经济尝到了这种货币过度紧缩的阵痛。“滞胀”的幽灵也已悄然弥漫在各种对中国经济的非官方预期之中。

  

  本来央行通过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紧缩货币,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流动性、控制通胀。然而,美元的贬值、美钞的滥印和美联储对利率的一再下调,却让中国经济中的本就过剩的流动性,通过人民币的升值和高油价的传导,一波又一波地加剧起来。

  

  对全球化的接纳,虽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进程。但也要避免滑入一些充满敌意的国家精心设下的“国际化陷阱”之中。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 魏杰 教授在研判中国经济当前的复杂性时时警告道,潜伏在中国经济中的“国际化陷阱”,实际上就是指“美国通过实行美元贬值政策,把大量的钞票扩散到其他国家,用廉价的美元换取其他国家的资源,同时又把资源产品价格上涨的罪名,归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头上。”( 2008年6月12日 《21世界经济道》)这也就证实了中国经济中的需求和流动性一直紧缩不下来的根子,实则就是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草率做法——无节制的印制钞票,通过美元贬值和一再降息而把它扩散到整个世界经济之中。中国如果再继续依靠这种从紧的货币紧缩自己经济中的需求和流动性,实则就无异于杯水车薪。1.75万亿美元热钱的涌入,而让中国经济中的需求和通胀时刻保持着一种极大的张力,就是一种最好的诠释和说明。

  

  从实证层面上看,中国经济的运行数据和现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种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如今已是强弩之末。不论是升值还是紧缩货币,对通胀的治理作用都极为有限,一提再提的存款准备金率反倒使大量企业运营资金紧张,亏损破产倒闭风险增大,经济增长减缓与通货膨胀并存。

  

  再继续紧缩货币,中国的实体经济将受到更大的伤害。在各种复杂外生变量的冲击下,防止经济过热不再是宏观调控的头等大事之一,控通胀、保增长将成为新的当务之急。

  

  这次胡锦涛对经济工作的调整,不再把防止经济过热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而是在年初既定的防通胀的基础上强化了保增长,并积极推动宏观政策的见机调整,就是正确研判当前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所作出的一种明智决策。只要从宏观上寻求更多的对策,中国的经济才可能止住这种通货膨胀和增长减缓双双加剧的势头。

  

  降低利率、紧缩信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管制浮动汇率、让人民币升值的步伐降下来,实行这套一揽子宏观政策,即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刺激投资冲动;又可继续紧缩需求和流动性,降低人民币与外币利率、汇率差距,而把国际套利性的投机热钱从中国经济中轰走。如此以来,中国的货币从紧政策就不会再遭遇现在的境地了,既能控制通胀,又能促进增长。

  

  是不是这个理,就让中国的经济运作去见证吧!

  

   2008年7月2日 写于《论道》书斋

  

标签:经济   中国   紧缩   通胀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