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何时才能在百姓生活中安全着陆?
食品何时才能在百姓生活中安全着陆?
老百姓摊上了一种怪事儿,食用的食品变得越来越不那么安全了。
这种现象,在经济社会并不发达的时候,似乎还不是个问题。彼时食品加工企业还没有完全被利益牵住牛鼻子,干了不少让老百姓感激的事儿。相反,国富民强的时代节点,食品加工企业出来的食品,再也不考虑老百姓的胃口了,就连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也打起了瞌睡,任由食品危险到底。
老百姓开始怨声载道。“毒豆芽”、“硫磺姜”、“瘦肉精”等显然与政府的执政初衷不搭边儿,于是,政府着手将食品安全入罪,目的是让那些食品加工企业主们身上多流一些道德的血液。
按照推理,制造食品的企业压缩了利益豪夺,提振了道德神经,张扬了纯善基因,食品安全乱象定会乾坤扭转。事实上,诚所谓“独木难成林”,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缺失和道德沦丧,在某种程度上讲,就像潜伏在食品加工企业头顶的保护伞,伞不祛除,何来安全?
重庆打黑风暴,老百姓买帐的原因,不仅在于重庆警方肃清了蛰伏在重庆社会方方面面的黑社会团伙,更在于重庆警方用雷霆之力一举摧毁了这些团伙头上的保护伞。
这是治本清源的方法。食品若想实现安全着陆,也需要这种方法。
今天出版的《学习时》,有一篇记者专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的文章,很好地回答了食品乱象之源以及如何肃本清源。读后,让人一腔热血。
“十个大盖帽管不住一头猪、一桌饭”,这是民间对食品安全乱象发出的呐喊。这里面有两层意思,其一,食品安全确实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其二,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执行不力。而所谓的食品安全“保护伞”,恐怕就是民意所指称的“十个大盖帽”。
我国作为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实行多部门分工监管,是符合国情的。问题是,食品监管部门设置过多、监管力量过于分散、监管过程责任不清等因素极易导致监管队伍力不从心敷衍了事现象滋生,再加上企业主背后的利益诱饵,更使得部分监管人员索性干起“保护企业”的勾当。久而久之,食品加工企业赚得金满钵满之际,把“胆儿”也喂得肥肥的,违法行为变得更为有持无恐。
重点治乱,食品安全入罪,无疑是一剂猛药,走的是法制的震慑之路。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繁衍滋生,都会有多种复杂的形成因素和环境,因此,仅靠打击非法食品生产厂家,决不会起到应有效果。窃以为,规范政府监管条例、完善监管机制、铲除保护伞土壤、提升监管队伍素质、升级食品产业化、严把食品企业市场准入关、调动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积极性,不失一步好棋。
这步棋走好了,食品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着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