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干涸的思念之河--毛主席纪念堂侧记
永不干涸的思念之河----毛主席纪念堂侧记
每当晨曦初露,天安门广场淡淡的雾霭刚刚散去,总会看到四面八方的人们向毛主席纪念堂汇集,排队进入瞻仰的动人情景。在这里,无论是三伏暑热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永远奔流着一条永不间歇的长长的人河。也许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每小时达8000人;也许它又是世界上源头最多的河,它的源头不仅来自中华辽阔疆域每一寸土地,还来自异国他乡的山山水水。33个风雨春秋过去了,时间的长河已经湮没了多少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而这条人河却从没干涸过。33年,它涌过了1.6亿多人!如果按一米两人一字排开计算,他们可以环绕中国边境两周半多;如果一字排在赤道上,也能绕上两三圈。
人流中,有各行各业的普通干部群众,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一些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的老红军、老战士,对主席感情深,瞻仰时往往心潮起伏、情绪激动。武汉军区一等功臣赵志峰在瞻仰毛主席后信手疾书-----“未曾进京热泪淌,深情无限望东方,战士思念毛主席,心儿飞向纪念堂。”济南军区宋欣清说:“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是两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最悲痛的时刻是76年9月9日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最难忘的时刻是进京瞻仰毛主席遗容。”南京军区原副政委赖毅同志,回顾了1927年毛主席主持他们的入党仪式,带领他们向党宣誓的情景,深有感触的说;“50年的战斗历程使我深知,离开毛主席是多么痛苦,跟着毛主席是多么幸福。”
一位50多岁的农民背着80多岁的老人,缓缓的登上台阶,走进瞻仰大厅,望着躺在水晶棺里的毛泽东同志的遗体,说了声“毛主席”便泣不成声,好一会才说出话来,他的激情感染了在场的瞻仰人群。这是来自湖北黄石的一对父子,80多岁的父亲腿脚不能走了,硬要儿子带他来纪念堂。这位解放前的老贫农,旧社会当牛做马20多年,是共产党、毛主席救他出了苦海。今天他特地来告诉毛主席,他们家所以能脱贫致富,是与毛主席分不开的。他说“若不是您在世时号召我们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哪能抗得了旱涝灾害?毛主席啊,这几年我们还享着您老人家的福啊!”
在全国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代表们来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缅怀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几名藏族代表在毛主席坐像前,双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洁白的哈达,献给毛主席,她们献上的是百万翻身农奴一片赤诚的心。
毛主席纪念堂作为党和国家第一纪念场所,还一直是世界各国宾朋向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国际许多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和友好人士除了撰文著书怀念毛主席、赞扬他的伟大功绩、崇高情怀和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外,到北京后,也总要来纪念堂一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随着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来华旅游观光者也加入了这条绵绵不绝的人流长河。仅前17年,这里就接待了200多个国家地区外宾233万人,其中有155个国家地区的26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93个议会、外交、军事、经济、文化、青年、妇女等重要代表团。他们都怀着尊敬友好的感情前来瞻仰。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在1979年5月9日偕同夫人莫尼克公主来纪念堂向毛主席敬献花圈,当他走到毛主席身边时,眼噙热泪,情绪激动,深深的合掌鞠躬。澳大利亚总理高夫.惠特拉姆,曾撰文回忆他和毛泽东的会见情景。他写道:“对于每一个访问中国的人来说,同毛泽东会见始终是一起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事件。他非凡一生中所发生的事件,宛如一系列高大的里程碑矗立在过去的岁月和人民的记怀中。”
在众多的外国客人中,最使人感动难忘的是,卢中友协主席阿道夫.弗朗克先生。他是中国人民真诚的好朋友,自1959年始来华访问57次,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对毛主席感情至深。毛主席逝世后,他每次访华都要到纪念堂看望毛主席。他和毛主席是同龄人,有一次,已是99岁高龄的他,到纪念堂向毛主席献花圈,在瞻仰厅,老人面对毛主席的遗容,心潮难抑、失声痛哭,其感情之真之深之笃使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毛主席离开人民已经33年了,但他那全心全意为劳动群众服务的精神和自始至终坚定不移为普通老百姓打天下坐江山的丰功伟绩在亿万人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人们象他生前一样,真诚的热爱他、敬仰他、怀念他,把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当作自己崇高真挚的正义进步情操的寄托,甚至看作平生最大的心愿之一。正如著名书法家傅家宝所书:“天安门前人如海,纪念堂里瞻遗容。书生意气岳麓山,红旗招展井冈峰。长征路上撼天地,辉比日月抗日功。建国业绩大如天,草书诗词万石雄。”
毛主席纪念堂的人流长河,将会永远的流下去。它,在人民的心中,是一条永远不会干涸的历史长河!(土木、新马2009.12.25)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