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2009年一季度非国有经济发展报告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2009年一季度非国有经济发展告:
  --警惕全球经济危机波浪式前行
  ■美、欧、日复苏受中长期制度因素制约,非短期可解
  ■外需下行没有终止
  ■全球经济危机波浪式前行,要登高望远,睿智应变
  ■中国复苏不以"美国投机赌博新经济复苏"为前提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危机阴影,抵抗周期性风险
  ■外商、港澳台商和私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
  ■非国有工业增速大幅下降,进出口负增长
  ■3月非国有经济指标有改善迹象
  增长与结构
  (一)2009年1-3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部门投资同比增长23.5%,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见图1)。外商、港澳台商和私营企业投资大幅下跌。
  同期,由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外需快速下行的严峻压力,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大幅增加,出现了非国有投资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落后5.4个百分点,比国企投资落后20.3个百分点的新现象,凸显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应对经济波动的灵活性和效率。
  按细类比较,2009年1-3月非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前5位的依次是:其他企业52.9%,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40.4%,上升0.2个百分点;个体经济34%,上升15.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27.7%,下降12.5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25.8%,下降3.3个百分点。另外,外商企业和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前者增长0.4%,下降18.8个百分点;后者增长1.6%,下降17.2个百分点。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投资双位数下降,反映了外需下降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剧。
  2009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非国有部门的绝对量略有上升,比重为71.7%,比上年末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为20.5%,集体经济为14.2%,其他经济为37%。
  (二)2009年1-3月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12.5个百分点(见图2)。3月有改善迹象。
  其中,1月同比下降2.4%,1-2月增长2.9%,1-3月增长4.5%。1-3月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陷入负增长,同比下降1.4%;股份制企业增长7.7%,下降11.2个百分点;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7.3%,下降6.7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增长3.5%,下降8.1个百分点。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1%。3月份模以上工业(包括非国有)同比增速有所回升。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为34.8%(比上年末增加1.1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为65.2%。但是,计入国有控股企业的份额后,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为83.2%。其中,股份制企业为52.7%,三资企业为26.7%,集体企业为2.7%,股份合作企业为1.1%。
  (三)2009年1-3月非国有部门进出口负增长,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8.8%,进口总值同比下降27.9%(见图3)。但3月进出口指标有改善迹象。
  其中,出口1月同比下降16.9%。1-2月下降20.8%,1-3月下降18.8%。进口1月下降41.8%,1-2月下降31.4%,1-3月下降27.9%。
  分类出口情况:1-3月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22.6%;其他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体)下降6.5%;集体企业下降27.2%。
  分类进口情况:1-3月外商投资企业下降30.7%;其他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体)下降16.2%;集体企业下降20.1%。
  但是,3月进出口降幅显著收窄,环比指标改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和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在出口、进口总值的构成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分别是82.8%和71.3%。按细类分,在出口总值构成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为55.4%,其他企业为23.8%,集体企业为3.6%;在进口总值构成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为54.7%,其他企业为13.6%,集体企业为3%。
  (四)2009年1-3月短期贷款快速增长。非国有部门(乡镇、三资、个体私营)获得的短期贷款同比增长52.3%,比去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
  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增长28.4%,上升1.9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增长46.5%,下降9.3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增长66.3%,下降5.6个百分点。
  一季度短期贷款构成中,非国有部门的占比为13%,比上年同期增加0.3个百分点。其中,乡镇企业为7.9%,个体私营企业为3.1%(增加0.5个百分点),三资企业为2.1%。
  (五)2008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根据国家工商局的数据,2008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为5.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54%;销售总额9.23万亿元,增长24.1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7万亿元,增长13.53%。其中,私营企业总产值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88%;销售总额5.91万亿元,增长30.6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1万亿元,增长12.86%。
  2008年全国个体私营实有就业人数为1.37亿人,比上年增加0.09亿人,增长7.3%,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8%,比上年的比重提高了约两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有从业人员最多,占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的65.5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1.7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32.73%。
  2008年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增长25.02%。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57.42万户(含分支机构,下同),比上年底增长9.02%;实有注册资本(金)11.74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25.02%。
  2008年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2917.33万户,比上年底增长6.41%;实有资金数额9005.97亿元,比上年底增长22.52%。户均资金数额3.09万元,比上年底增长15.13%;从业人员5776.41万人,增长5.1%。其中,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户均资金4.19万元,比实有个体工商户户均资金高1.1万元,比上年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户均资金增长20.89%。
  从行业分布来看,个体私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占总量的85.22%。
  另据有关数据推算,2008年私营企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约10%,与个体工商户共计约占13%。
  (六)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六个趋向。
  1、金融业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法人、注册资本、分支机构新登记户数大幅增加。2、房地产业直线下滑。3、制造业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规模扩大。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成为新的投资热门。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新登记户数大幅回落。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区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之势,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全国81.69%的外商投资企业。中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户数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实有户数呈现下降态势。外商独资企业持续增长,占实有总户数59.21%。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这些趋势估计会发生部分变化。
  一季度主要政策取向
  一揽子计划助推非国有经济发展。国务院《政府工作告》提出,2009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其中,主要政策内容直接助推非国有经济发展。例如:--结构性减税将减轻中小企业税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并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和特点。
  --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拉动主要聚集在中下游产业的非国有企业发展。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引导、扶持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有利于完善市场结构和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关系。配套政策有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贷款规模;中央财政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增加到96亿元;继续实行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秩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大对进出口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有利于改善非国有经济的社会环境和规制环境。
  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国家发改委一负责人表示,今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内容中包括押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内外平衡、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囊括外向型非国有企业等,所涉企业和就业人员大多属非国有部门。国家发改委一负责人说,十大产业相当一部分是靠外需拉动。振兴规划实施时间按3年考虑。我国在十大产业就业的超过了1亿人,涉及3亿农民生计,上市公司接近六成在这十大产业中。
  外贸形势和对策。商务部部长表示,由于世界经济继续下行,不确定因素很多,美国的金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最终暴露出来。欧洲当前的金融问题以及东欧面临的困难也在加剧。所以在可以预见到的几个月内,外贸形势依然是十分严峻的。
  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在国际通行的规则下,对企业实行了提高出口退税等的支持。反映最大的贸易融资困难问题,可能要全球性地来解决。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贸易融资,提高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我们也希望进一步修改原来加工贸易中对禁止和限制类的目录,促进加工贸易的转移升级,同时在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外贸便利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提高轻纺电子信息等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熏明确从2009年4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服装、轻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共涉及3802个税号。
  工业形势和中小企业对策。工信部部长指出,现在一些行业出现了积极迹象,但工业形势依然严峻,仍然处在最困难的时期,仍然没有走出低谷,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轻言好转。中小企业是经济复苏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够采取的最得力的措施就是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在这方面,国务院和人民银行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正在落实见效。另外,还要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调整区域结构调整;三是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包括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包括进一步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村;多方面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精细化;加大对产业转移的融资支持,支持过剩产业有序转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财政部、银监会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与涉农类企业不良贷款减免办法》。
  开启创业板。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熏自5月1日起实施。办法对拟到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发行条件、发行程序、信息披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研制"民企"产业安全政策。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召集全国工商联下属十余家企业商会代表,研究建立私营企业产业安全发展促进机制。
  协调劳资关系和《劳动合同法》。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雪会议提出《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要求全国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积极支持和鼓励劳动关系双方共同稳定就业局势,推动企业加快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加强对困难企业经济性裁员的指导和管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企业工资拖欠问题,建立健全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沟通协调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一副主任明确地说,《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成本的增加大约在2%左右,这已经有很多单位做了很细致的调查。《劳动合同法》不会因危机而修改,危机和《劳动合同法》没有关系。
  人保部出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制定《关于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有关问题的意见》,内容围绕适用范围、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中止,以及法律责任等展开。2008年全国各级法院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审结劳动争议案件286221件,同比上升93.93%。
  评论和建议
  (一)全球经济危机对非国有经济的影响加剧。外需下行没有终止。中国经济复苏不以"美国投机赌博新经济复苏"为前提。
  一方面,全球经济危机对非国有经济的全面影响加剧,非国有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外部困难增加。主要表现是,一季度外商、港澳台商和私营企业投资大幅下跌,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大幅下降,非国有部门进出口陷入负增长。
  另一方面,政府振兴经济计划的积极效应也开始显现。例如,短期贷款保持快速增长,3月份工业和进出口表现出回升迹象,日后也会出现这些现象,但它们还远不足以抗衡外需下降的负作用,外需下降的机制和趋势也没有出现令人鼓舞的消解现象,所以,不能说"转折点"已到了。
  目前,美、欧、日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形势没有稳定下来,经济下行、企业破产和失业增加仍在继续,没有见底。这意味着,外需下行没有终止。当前即便出现了似乎触底的现象,也要防止危机"波浪式"运行再现探底趋向。而哪一天"复苏"来了,也不意味着欧美可以重燃超级泡沫和消费狂热,要预防经济数年内低速波动运行。在此意义上说,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和"外需"V型复苏很可能是不现实的想法。
  另外,虽然中国经济复苏需要美、欧、日等经济正常化的助力,但是,却不可能以美、欧、日"投机赌博新经济复苏"为前提来设计自己的日程表。在此视角上,制约美、欧、日经济复苏的中长期制度因素等是不能忽视的。例如,长达30年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形成的美、欧、日经济运行体制和国际贸易机制,不可指望短期内获得实质性改革;重新塑造新的制度基础,调整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政策亦非一日之功;全球性和欧洲内部的协同"救市"都是说得漂亮,落实难,以致一些危机因素仍然在聚集和发展,如日显的东欧危机及其负面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危机的解释力和救市价值受到严重质疑;缓和日益增加的贫困现象也需要时间等。
  马克思更是有言在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做媒介而赚到钱"。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核心机制和实质就是如此。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危机"见底",以及全球经济"企稳"、"回暖"、"复苏"的曲折性和困难,并制约着中国经济重攀11%以上的高速度,给当前投资主导的增长提出了是否可持续的问号。例如,新增产能瞄准的主要对象,能是国内"共同富裕"新境界中民众消费的持续扩大吗?在这种背景下,谋划中国,包括非国有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之道,王小强、梁晓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历史终结,怎么终结?》中提出的几个战略性判断耐人寻味:--"美国的投机赌博新经济不可能复苏"。
  --"发达国家全体陷入日式萧条不可持续"。
  --"美国软硬实力俱在,必然软硬兼施拉人垫背"。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非临危制变的权宜之计"。
  当下出口形势严峻,未来美、欧、日新自由主义经济面临"不可能复苏"困境。拉动中国经济和外贸高增长的火车头--非国有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受制于外需,同样面临这个"不可能复苏"的挑战,和平发展、廉价出口赚钱的好日子趋紧。美、欧、日向哪里去,捎带着中国经济(包括非国有经济)增长向哪里去,都成了历史没有终结中的新问题。
  例如,实证分析显示,非国有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贡献突出。其中,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居进出口主导地位,2008年占全国进出口总值55.1%,而它们的出口依存度在40%以上。结合国家工商总局和海关的数据推算,2008年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448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17.5%,折合成人民币约占私营企业4万亿元总产值的76.6%,其中出口总值约占55.3%。"俯仰由人的发展方式"对它们制约甚紧,联带着对就业制约甚紧(绝大多数工人在私人部门就业),对收入分配制约甚紧(绝大多数工人低收入,缺社保),并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状态。
  此种情况下,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快扩展资源/市场"两头在内"的经济循环,加快建设初次/二次分配"两头联动"的"共同富裕"的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非临危制变的权宜之计"。政府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着力引导非国有经济适应这种具有根本性的战略转变,意义重大。
  另外,"加快转变"也要有一定的时间紧迫感。因为,"一分为二",保不准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或在这以后,华尔街或其他街道上的业主、CEO和政治家、智囊们又花样翻新,为自身的最大化在全球制造新麻烦。
标签:增长   经济   企业   下降   国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