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楼市反思 砸烂吸血砖头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我们没有必要学习当年港英政府,我们不需要政府靠高地价累计巨额财政结余,我们更加不需要转移支付国民财富以制造超级富豪。我们仍然应坚持自己的理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鋻于此,我们必须砸烂这吸血的砖头。

  

  这是一个沉重的经济学问题。

  

  我们在习惯上,将高地价视同为财政收入,却从不将它看作税收。但事实上,高地价政策确实是一种极为隐蔽的特种资源税,并且这种税是一种可以不受税法和预算法约束的、政府可以自由获得和支出的弹性税赋。

  

  绝对的自由从来就是绝对的侵犯,政府获得绝对自由的时候,民众不可避免地遭受绝对的侵犯。

  

  在现代政治当中,政府并不拥有绝对自由。尤其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利益问题,政府是极其谨慎的,税收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但是,也有例外。当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的知识水平低下,或者广泛受到蒙蔽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悄悄地发生了。

  

  伪市场经济行为

  

  高地价政策,看似市场经济行为,事实却是伪市场经济行为。原因很简单,土地供应完全为政府垄断,土地价格完全为政府垄断,交易行为是自由的,价格却是被操纵的。垄断价格,形成垄断收益。于是,政府找到了一种最佳的税赋途径。

  

  高地价这种特种资源税,对于民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似乎享有低税赋提供的国民福利,却无法得到高品质的生活,原因几乎就出在这一环节。香港经济就是最经典的例证。

  

  高地价这种特种资源税,对于民众十分不公平,因为房屋是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民众的选择余地有限,必须接受垄断价格,必须付出劳动收入所得,几乎是被强制缴纳高额消费品附加税。就本质而言,这是对国民应该享有的国民福利的剥夺。

  

  高地价这种特种资源税,对于国民经济长期是有害的。它可以刺激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却遏制了国民的其他消费,使其他产业需求不足,从而得不到发展。中国目前内需严重不足就具有这样的特征。

  

  高地价政策具有转移国民财富的特殊能力。土地的垄断价格,进一步延伸,就成为地产商的房产供应量垄断,形成房产价格垄断,进而形成超额垄断利润。这就是香港弹丸之地产生如此众多超级富豪的原因,这也就是中国批量生产超级富豪的原因。

  

  土地供应形成行政权力

  

  高地价政策制造的财富效应,形成国民财富的泡沫,进一步刺激民众投机心态的形成。投机行为为政府和地产商提供了足够的流动性,使财富大规模转移成为可能。

  

  中国经济学界有一批出色的‘赤脚医生’,看看他们关于中国房地产的谬论,看看他们对于房地产业的肤浅理解,看看他们给政府提供的政策建议,你完全不必理会他们是否有恶意,如同他们的某些香港同行,他们更有可能是集体的愚蠢。

  

  香港经济奇迹中存在一个不为人知的悖论,所谓的低税率是一个精密的谎言。如果计算政府高地价政策形成的实质财政收入,香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低税率。相反,香港本地居民实际承担的实质税率可能远远高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这对香港本地居民是一个十分残忍的事实。这一事实,不仅意味著中产阶级的贫困化,也意味著香港作为独立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历史地消逝。

  

  内地政府一些地方的管理层,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对于土地供应及价格关系,缺乏足够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出于集团和眼前利益,可以用垄断土地供应和土地价格,进行大规模的财富转移和输送。熟悉中国经济的人知道,土地供应形成的行政权力几乎是各级政府的核心权利。

  

  高地价剥夺国民福利

  

  当经济学问题延伸为政治学问题时,其结果就极其惊人和震撼了。中央政府对于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失控,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惊人的财政收入和集团利益,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权威的漠视。各级政府、各地政府各出奇谋,肆意妄为,将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强力扭曲变形,迫使中央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予以遏制,上海陈良宇案就具有典型特征。中央在土地问题上,必须保持制度和政策的统一,不能给予地方政府任何弹性。这在事实上早已跨越了经济行为,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问题。

  

  然而,经济学是冷酷的。所有依附于土地形成的利益,古往今来,一向充满了血腥。

  

  高地价政策作为一项特种资源税,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城镇居民的国民福利。他们必须用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劳动,换取本不应该如此昂贵的砖头。这砖头已经转变了性质,成为了吸血的工具,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城镇居民痛苦的魔咒。

  

  经济学是理性的。随著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凝聚于砖头之上的时候,中国资本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开始衰减,最终形成沉没资本。中国最终会失去效率,也就是失去国际竞争力。级差地租的理论,支持房地产的价格差异,但是绝对不支持房地产的垄断价格。房地产的供应垄断和价格垄断,对任何经济体而言,都是慢性毒药,极易兴奋,迅速成瘾;然后耗尽财富,伤害身体,最终步入死亡。

  

  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应极其谨慎地处理土地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问题上,不应存有任何侥幸心理或者投机心态。安居乐业,始终是我们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换句话说,以民为本,核心就是居者有其屋。这几乎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

  

  保障国民基本居住需求

  

  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当清晰地制订制度和政策,保障国民基本的居住需求,并且必须保持中国全国土地制度和政策的一致性。因此,必须用制度和政策手段,强制执行城镇经济适用房制度。要使城镇大部分居民,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居民,可以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

  

  经济适用房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由政府提供不包含地价的,拥有完善设施的,高密度的,中等面积的(100平方米以内),不能自由买卖和出租的私人住宅。以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例,这种类型住宅应该在5000元人民币左右为宜。经济适用房政策可以避免中国经济过热,特别是避免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也是中国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好注释,再也不能用增加交易成本等治标之策贻误国事与苍生。

  

  作为一篇严肃的经济学文章,笔者不愿意使用如此文学的题目。但是,笔者强烈地感受到,由于制度和政策的缺失,极有可能使原本朴实的砖头,成为吸血的恶魔。它吸吮的是中国刚刚成长起来的城镇居民的血汗,特别是脆弱的中产阶级的血汗。不仅仅如此,它还在吸吮中华民族刚刚康复强壮的阳刚之气。我们没有必要学习当年港英政府,我们不需要政府靠高地价累计巨额财政结余,我们更加不需要转移支付国民财富以制造超级富豪。我们仍然应坚持自己的理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鋻于此,我们必须砸烂这吸血的砖头。

标签:政府   政策   垄断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