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震到底可否预测?
中国的地震到底可否预测?
2008年5月14日 中午,笔者收看了凤凰卫视的辨论会,题为地震到底可否预测?辨论会上,凤凰卫视的 何 教授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而两位所谓的地震专家则信誓旦旦的说,地震是不可预测的,这让中国的老百姓听到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消息后,心灰意冷,对地震专家尚失掉信心。
事后分析,难道国家养着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在这一大批老百姓遭受天灾,在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而让两位所谓的地震专家说一句,“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就可推卸掉责任而了结了吗?即然两位所谓的地震专家信誓旦旦说,“地震是不可预测的”,那中国的老百姓反过来质疑,即然“地震是不可预测的”,那要中国地震局到底又有何用?成立中国地震局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研究、预防、大、中、小地震的,保护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中国的财政每年投入大笔资金,养了那么多的地震专家,和相关人员,不就是让中国的老百姓对大地震有所预防的吗?而这些专家在看到地震后的残垣断壁,哀鸿遍野之时,有曾拍着过自己的良心想想,究竟这些专家对得起谁?国家应该实行责任追究,把这些不负责任的专家都让他们市场化去。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学家保罗·西格尔曾经说过,探查所谓的“静地震”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预测强烈地震。
西格尔指出,静地震是指用探测地表微妙变化的卫星,追踪到的慢滑动的地震,它不发出冲击波。
静地震似乎能对断层带造成压力,导致微弱的里氏2级和3级地震。
西格尔说,探查静地震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小的地震活动如何发展,并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判断发生更强烈地震的可能性。他还认为,从静地震中获得的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对特定的断层带进行压力判断。
西格尔说:“如果我们能看到由于这些静地震而导致小地震的频率增加,我们就可以调整判断。”对于大地震,“那或许将是一种进行可能性预测的方式”。
唐山地震可以预测,说地震不可预测依据事实到底何在。专家说可预测的仅仅占1%或1%。,那专家说地震不可预测的99%或99%。又是什么,可否告诉老百姓。凤凰台针对1976年唐山地震,采访的历史真相,揭开了唐山地震可以预测的真相。
第三次国际预警会议于不久前在德国波恩落下帷幕。来自140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共同磋商自然灾害的预警问题。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到会发表演说,并都强调了预警的重要性。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特地赶来会议现场,向各国专家学者们发表演说。他在告中指出,自然灾害的预警应当被提升到一个世界性的高度,发生在2004年12月的海啸事件就是至今为止对世人最响的警示号。并不是每一次灾害都一定会产生悲剧性的结果,要想减免其危害性,预警就是关键因素。他还进一步强调说,“如果对天灾的预测结果不能及时公之于众,让人们了解如何去应对,那么,再先进的科技也会变得一文不值”。他以去年发生在新奥尔良的卡特里纳飓风为例,希望人们以此为戒。
作为联合国海啸援助特使的克林顿在演讲中一再呼吁,各国应对天灾预警系统投入更多的关注,他坚信,现在所作的有效决策将会受利于今后很长一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英籍华人陈先生,在聆听了他的发言后表示认同和赞扬。但他觉得,尽管克林顿出席和发言为本次会议添彩不少,但会议本身还是有其美中不足的地方。陈说:让我感到很生气的是,会上有一篇给所有代表的关于世界预警系统的告宣称,“地震是不可预测的”,特别是地震的地点,发生的时间和震级是无法预测的。但我的看法是,你可以写,据我掌握的情况来看,或世界多数专家认为,你没来过中国,你没问过我,你怎么可以以调查组织这个身份作出这个结论?这可以说对全世界搞地震预测的人,是个重大的打击。
陈先生对大会的这个文件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决定回到中国后,向大会组委会提交一个专门建议,以此来推动这类会议的发展。
他还补充道:会上许多研究告,项目计划在谈到预警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在谈灾害之前的预警,而是在谈地震发生后如何利用地震波,影响城市之前几秒钟的时间去告知于众。这种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尽管如此, 陈 先生还是很庆幸参加了本次会议,毕竟对他还是有所收获的。通过在会议上的几次谈话,以及他主动与多地震国家的专家探讨,很多国家学者对他的研究建议书表示了非常大的兴趣。
另外,一个意外的收获也让这位学者兴奋不已,陈说:我虽然在中国,但很少有与中国防灾减灾的高层官员直接接触的机会。借这次会议的机会,有幸与他们见面和进行比较深的交谈。通过我的介绍,他们了解了中国民间非官方的,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好的情况。在回到北京后,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翻开中国的古籍,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中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但是,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中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地震成功的例证大约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个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是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KB,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预的定义为:地震预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地震预的三要素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
地震预的方法为:预地震的方法大体有三种: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震预的现状为:地震预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人类开始正式进行地震预的探索,还仅仅是30多年前的事。现在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和规律已经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已经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但还不能对所有的地震都作出准确的预;所作出的中长期预已经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1975年2月,成功地预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对1976年松潘一平武间的7.2级震群,1976年盐源一宁蒗间的6.7级震群,以及1998年宁蒗6.1级地震等.也都作过不同程度的预,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利用水井也可以监测地震的前兆?在高邮市地震台台长的带领下,到了编号“苏09”的井。普通的井一般深度仅有几十米,而这口“苏09”井深达地下2000多米。
“苏09”井的前身是一口石油井,是江苏油田1974年在此勘探石油开挖的,但由于没有勘探到石油这口井也就沦为了“废井”。1976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这口“苏09”井就成为监测地震前兆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在“苏09”井的上面放着一个重锤,旁边有一根标尺和一个记录仪。蒋延林告诉记者,这台仪器叫水位计,用来专门测量和记录井内水位高低,以判断是否有地震的前兆。
在桌子的一角放着一个椭圆形的半透明仪器。从侧面看,仪器里有一支笔正绕着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不停地忙碌着。“这是气压仪,用来测量室内气压的”。“苏09”井受温度、湿度、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可唯独对气压特别敏感,只要室内的气压有一点点变化,井里的水位就会跟随着不断升降,所以还必须测量室内的气压。
用标尺测出地形变化,地形升降的变化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在基准地震台前,每天监测地形高低变化的工具——短水准形变测量仪。随声望去,监测工具由两个超大的标尺、一个三角架以及一个外形如摄像机的仪器组成。短水准形变测量仪的原理就是通过观测两点之间地形高低变化的数据,来预测分析地震的发生。最后的核心全靠计算机来处理。在计算机里输入编好的程序,控制数值的范围。只要测出的数值超过了这个范围,计算机就会发出警。每天上午和下午要测量16个站点才能准确的测出这3个点地形变化的数值,然后通过观察每天数值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会有地震发生的前兆。
预测地震,一直以来是人们谈论的话题。美国一份科学杂志称,瑞典地质学家找到了一种预测地震的新方法,通过监测地震带附近的地下水,就有可能提前几周预测地震的发生。
长期以来,地震预测就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科学家通常只能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做出准确预,然而此时一切都已晚矣。瑞典科学家将他们的这一发现称作是一种拯救生命的重大突破。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利莱默·克拉森说:“众所周知,一场大地震甚至有可能会将旧金山完全摧毁。”克拉森也参与了此次研究,目前正在冰岛进行实地研究。她在冰岛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如果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内发出警告,人们根本就来不及反应。因此,我们必须要尽量提前进行地震预测”。
瑞典科学家的发现已在美国地质协会出版的最新一期《地质》杂志上发表。在文章中科学家谈到,从冰岛北部地区地下 4900英尺 取出的水样表明在发生里氏5.8级大地震前几周,水中几种金属元素的含量会急剧增加。大地震后,水中几种金属元素的含量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克拉森说:“这预测地震的新方法也许能拯救生命。”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地质学教授阿拉斯达尔·斯克尔顿指出,在新方法得到证实之前,他们还需要在地震发生前进行多次相似的实验。斯克尔顿说:“我们所希望的是其他研究人员也应该关注同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关过去一些地震的详细数据”。斯克尔顿教授便是提出研究水样预测地震的科学家。
克拉森表示,地震带附近的基岩通常布满了裂缝,而这些裂缝中都有水。地震前,基岩的温度越来越高,一些金属元素会释放进水中。在从冰岛提取的水样中,科学家发现锰、锌和铜等金属元素的水平全部是地震前的10倍。科学家在实验地点发现的基岩全部是玄武岩,而美国的夏威夷、日本等地震多发地区还有这种岩石。这意味着科学家很可能在这些地区进行同样的实验。科学家有可能会改变在具有不同基岩类型地区的实验方法,但改变与否最终取决于该地区金属元素的类型。
克拉森称,她与其他科学家将在实验室进行一次地震模拟实验,以检测地震对玄武岩中水的影响。她还将每周从冰岛提取水样,至少坚持到2007年。克拉森最后说:“我正等待下一次大地震的到来”。
中国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发生地震前,传有民间观测,四川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地震疑云”。汶川附近的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上周五出现蟾蜍大规模迁徙的异象,这是否会给中国的老百姓有所启示,今后或许相信民间的“地震疑云”,或许相信“癞蛤蟆”的大规模迁徙的异象。对专家的“地震不可预测”的高深科学理论学说,切切、定要三思而后行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