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陈一文: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产量比同基因非转稻米减产而非高

2025-02-25 文摘 评论 阅读

张启发团队2011年吹嘘转基因Bt稻米“提高约8%的产量”,2006年生产试验性种植七年却拿不出任何科学证据,因为与同品种非转基因稻米“汕优63”相比,转基因Bt稻米不是提高产量,而是减产,比中国高产非转基因稻米产量更低的多!张启发团队如果拿不出转基因Bt稻米“提高约8%的产量”的科学证据,应当追究他们虚假宣传欺骗公众的法律责任!张启发为首十六位“专家”联名忽悠、欺骗、误导中央领导《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首要依据是“转基因作物对我国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黄大昉2010年06月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忽悠吹嘘:“转基因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些目标的实现仍然离不开常规技术,但更需发展转基因技术,将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技术紧密结合,尤其要加快高产…新品种的培育。”

(1)张启发团队2011年吹嘘转基因Bt稻米“提高约8%的产量”,2006年生产试验性种植七年却拿不出任何科学证据,因为与同品种非转基因稻米“汕优63”相比,转基因Bt稻米不是提高产量,而是减产,比中国高产非转基因稻米产量更低的多!

--必须禁绝转基因Bt稻米而且必须追究张启发刑事责任的21条理由之(1)

陈一文([email protected])

《转基因技术与人类安全》研究专家、80年代前全国青联委员

《新浪网》“陈一文顾问博客”:

张启发、李振声、石元春、范云六、李家洋、贾士荣、陈受宜、朱祯、黄季琨、杨晓光、黄大昉、彭于发、安道昌、程金根、林拥军十六位“专家”联名忽悠、欺骗、误导中央领导的《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的首要依据是“转基因作物对我国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黄大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2010年06月2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十六讲《农业转基因技术和安全管理》继续忽悠吹嘘:

  

  

“转基因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生产也面临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市场竞争等越来越大的压力,粮食中长期供求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多年来我国粮食增产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但要想进一步提高则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必须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因此,我国要实现2020年增产粮食1000亿斤的目标,保障14.5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这些目标的实现仍然离不开常规技术,但更需发展转基因技术,将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技术紧密结合,尤其要加快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多功能、高附加值等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信息:

黄大昉:农业转基因技术和安全管理

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获得农业部“安全证书”信息道后,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初介绍:“我校研发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品系主要优点是控制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实验证明可减少80%化学农药用量,提高约8%的产量(我国水稻单产近20年来年增长从未超过1%)。

【参看依据2】

2011年5月初,国务院相关部门就邀请国内多位知名人士参加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座谈会上,著名玉米专家佟屏亚研究员一针见血指出:

  

  

他认为,正是由于部分“转基因专家过分地神话了转基因技术”,促使2008年中央决定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投入高达200亿元,而这样的国家一次性投入转基因研究经费比常规育种研究经费要“多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严格意义上说,现在还没有发现一种能使水稻增产的增产基因。”佟屏亚表示,原因是农作物增产涉及的基因很复杂,即使培育出新的品种,依然还要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一系列操作过程,还要有人研究水、肥、密等栽培技术,才能持续提高水稻产量。

【参看依据1、3】

转基因Bt稻米是否“提高约8%的产量”必须如何科学比较?

转基因“Bt汕优63”是否增产,必须与同基因组非转基因“汕优63”进行比较;

必须在相同土壤、气候、灌溉、施肥等管理措施下对转基因“Bt汕优63”与非转基因“汕优63”进行产量比较。

而且,为求客观公正,必须全程由非利益独立第三方进行监测。

“转基因农作物产量高”是虚假广告弥天大谎!

最好情况下,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方面并不比它们的非转基因对应方表现更好,8200个大学为基础的不同品种大豆试验进行的检查发现抗草甘膦大豆产量一贯比非转基因大豆产量较低。产量下降原因的一半来自于转基因转换程序对作物的扰乱影响。2010年6月,美国西佛吉尼亚州对孟山都声称更高产量作假广告开展法律调查。

  

  

信息:

“转基因农作物产量高”是虚假广告弥天大谎!

英文中文译文:

原文链接:

张启发团队吹嘘转基因Bt稻米“提高约8%的产量”,农业部与张启发团队不敢公布2006-2013年七年来转基因水稻品种“Bt汕优63”与同基因非转基因水稻品种“汕优63”水稻相同土壤、气候、灌溉、施肥等管理措施下产量比较?

“Bt汕优63”转入抗虫基因后不仅不增产,反而显著减产“商业秘密”、“天机不可泄露”!

与非转基因传统生态稻米产量相比,转基因Bt稻米产量更低!

张启发团队如果拿不出转基因Bt稻米“提高约8%的产量”的科学证据,应当追究他们虚假宣传欺骗公众的法律责任!

2013年7月13日在北京举行《转基因与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海内曼教授对该项研究深入浅出讲演,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无法质疑数据,雄辩证实选择转基因的美国和加拿大与选择非转基因西欧国家农业生态系统应用的生物技术造成反差巨大农业发展结果:坚持非转基因生态农业使西欧在单产方面越来越多领衔北美转基因农业!

  

  

西欧非转基因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从原先显著低于美国,逐步达到与美国持平,然后超过美国;

美国选择转基因的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当差,2012年干旱估计使美国造成89万亿千卡粮食损失,仅因干旱;

西欧选择非转基因的农业生态系统更有稳定性,提供更可预测产量。

西欧采用非转基因一揽子生物技术油菜籽种植,与加拿大采用转基因技术农业生态系统相比,不仅保持西欧的优势,而且单位面积产量领先加拿大更多。

美国和加拿大选择转基因技术,危害了所有作物产量,美国非转基因小麦的产量。

信息:

海尼曼博士:可持续农业和高产的生物技术北美西欧比较

依据1:“Bt毒蛋白转基因稻米2006年被农业部批准进行生产性试验”

  

  

据悉,Bt毒蛋白转基因稻米2006年被农业部批准进行生产性试验,时间为1-2年。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在封闭性研究的转基因稻米有100多个品种,而小范围内环境释放的品种也有8-10个。

据了解,目前提交商业化申请的转基因品种及他们的研究者包括:

转入了Bt(苏云金芽孢杆菌,一种土壤细菌)毒蛋白基因的抗水稻螟虫转基因水稻,研究者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

转入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基因的抗水稻螟虫转基因水稻,开发者为中科院生物局专家朱桢;

转入了野生稻基因Xa21的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主要负责人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贾世荣。

转基因稻米在中国离商业化种植的路还有多长?有关专家认为,至少1年。

6月22日—24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专门会议。有数个品种的转基因水稻向农业部提交的商业化申请在会上进行安全评审,并进入商业化生产。提交品种之一的就是BT转基因稻种,研究者为中科院院士、华中农大张启发教授。

记者昨从有关渠道获悉,四川省农科院转基因水稻课题研究组,此前已利用华中农大的BT基因在传统杂交稻上实现BT基因的成功“嫁接”,并培育出BT抗虫转基因稻种。

政策微妙变化,主张平衡发展,昨天结束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会议未对转基因水稻专门探讨

一度引发争议的“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推广”问题再度被推向前台。昨天,历时3天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下称农安会)会议在京结束。据悉,该委员会将对上半年申的转基因材料从多方面进行安全评价。一位参与此次会议的专家向记者透露,转基因政策可能趋于“保守”,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申请可能搁置。

“转基因政策”有变化

这是继去年年底的会议之后的二度讨论转基因生物问题。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吴孔明22日参加了上述会议。作为业内专家,他认为此届农安会,对待转基因政策,已发生一些微妙变化。此前,我国强调对待转基因,是积极研发,稳妥推进发展,此次会议更多的是强调要严格程序管理。

目前,我国尚未将转基因技术运用于主要粮食的生产,但已有数个品种的转基因水稻向农业部提交申请,希望获得安全证明书以进入商业化生产。作为农业部在此问题上的“智囊团”,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建议将在农业部的最终决定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去年12月农安会会议并没有能就是否向转基因水稻开绿灯达成共识。

信息:

Bt转基因稻米进入生产性试验

中国种植技术网:Ag365.com发布时间:2006-2-25

依据2:转基因作物提高产量是否美丽神话

  

  

“转基因水稻产量提高8%”,微不足道或伟大进步?

华中农业大学介绍:“我校研发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品系主要优点是控制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实验证明可减少80%化学农药用量,提高约8%的产量(我国水稻单产近20年来年增长从未超过1%)。

这只是我们与全国水稻专家共同实现'绿色超级稻’构想的第一步。'绿色超级稻’构想的基本目标是: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使水稻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2008年以来,我校科学家在水稻生长发育调控、抗旱等功能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受到世界育种界的关注。今年1月,我校主持的863计划'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重点项目已经获准立项,相信会有更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绿色超级水稻新品种问世并获得批准。”

对于增产8%的表现,蒋高明认为可以忽略不计,他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是掌握转基因技术最早、最多的国家,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但该国粮食总产量仅3.63亿吨,远低于中国5.01亿吨;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

本记者了解,中国每公顷玉米的产量是5.3吨左右,美国对应的数字是9.3吨,中国大豆亩产130公斤左右,美国对应的是200公斤以上,美国玉米、大豆的产量远高于国内。

对于记者的质疑,蒋高明答道:“中国北方是玉米与小麦两季,美国多为一季。另外,单产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总的粮食产出,中国是5.01亿吨,18亿亩,美国是3.63亿多吨,29亿亩。美国可能单产地块超过中国,中国也有高产田,但比例低。中国复种指数高,这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有经验的农民,这是我们人多的优势,中国农民满足自身粮食安全就是满足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如果走美国的路子,让2%的农民养活98%的人口,非出乱子不可。美国没有农民多这个优势。转基因是针对虫害或草害,不是为了提高产量的,转基因水稻在产量方面相比袁隆平的杂交稻可能不具备优势。”

蒋高明对记者表示:“决定粮食产量是'农业八字宪法’的8个方面,种子是其中一个方面。目前制约中国粮食的是生态和人的因素。中国农业的基础正在受到破坏,这很令人揪心。”

蒋高明说:“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18亿亩耕地要生产出13亿张嘴吃的食物,这在全球任何国家中都是难度最大的。几十年来,中国人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基本实现了用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21%的人口的奇迹。即使如此,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这正是中国科学家试图通过转基因生物技术措施来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的核心理论依据所在。”

但是蒋高明认为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并非治本的措施。他介绍,据国土资源部不久前完成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我国耕地优等地和高等地仅占32.6%、中等地占50.6%、低产地16.7%,其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耕地平均质量较低。上述结果是综合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等因素得出来的,是比较科学的。这就是说,我国18亿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三分之一,中低产田占近三分之二。

如果中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将低产田提高到中产田,我国粮食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粮食产量是以大化肥、大农药、大量消耗地下水为代价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恢复并提高地力、减少环境污染需要生态学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生物技术所能够解决的。

蒋高明建议,下一步农业的重点是要按照“农业八字宪法”的科学原理,恢复30年前的农田基本建设,走合作化与生态化道路。他说:“据李昌平估计,如果全国农村走互助合作之路,我国粮食产量在5~10年内可增长10%~20%;而据我们估计,发展生态学主导的大农业,增加30%'大粮食’产量是没有问题的。”

蒋高明一再强调:“转基因会带来生态问题,能够用生态学办法解决的,尽量不要转基因,毕竟转基因是破坏生态平衡的,是有潜在风险的,无论是食物本身,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信息:

转基因作物提高产量是否美丽神话

2010年02月23日第一财经日

依据3:由于部分“转基因专家过分地神话了转基因技术”,促使2008年中央决定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投入高达200亿元!

  

  

经济观察网记者 降蕴彰本网独家获悉,五一节后第一天(5月3日),国务院相关部门就邀请国内多位知名人士参加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座谈会。

据知情人士透露,本次座谈会由国务院负责食品安全方面的官员主持,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有曾担任过中纪委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的任远征、中国农科院种业专家佟屏亚等人,国务院方面举办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广泛听取、征询来自不同行业的权威人士对国内转基因主粮推进的看法和意见。

作为受邀参会的农业专家代表,佟屏亚告诉本网记者,他在本次座谈会上发言时表示,我国部分“转基因专家过分地‘神话’了转基因技术”,政府方面应该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持审慎态度,进一步加强转基因作物管理,提高相关转基因重大决策的透明度。

佟屏亚表示,2009年获得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品种——“Bt汕优63”,实际上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研究团队把已经“退役”的水稻品种——“汕优63”转入了抗虫基因。

而据本网记者了解,“汕优63”水稻品种原本是福建省农科院谢华安带领科研团队于1981年育成的,之后在国内最大推广种植面积达到9000多万亩,在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佟屏亚直言,转入了抗虫基因的“汕优63”,重新被命名为“Bt汕优63”,充其量只能说是借鸡下蛋,算不得优良水稻品种。

他认为,正是由于部分“转基因专家过分地神话了转基因技术”,促使2008年中央决定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投入高达200亿元,而这样的国家一次性投入转基因研究经费比常规育种研究经费要“多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在他看来,常规育种方法和技术是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育种的主体,分子技术、转基因技术虽然有其先进性,但也应该仅仅是常规育种方法中的一个补充手段。

“严格意义上说,现在还没有发现一种能使水稻增产的增产基因。”佟屏亚表示,原因是农作物增产涉及的基因很复杂,即使培育出新的品种,依然还要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一系列操作过程,还要有人研究水、肥、密等栽培技术,才能持续提高水稻产量。

信息:

《经济观察网》2011年05月11日《国务院节后急召专家座谈转基因主粮商业化》

依据4:张启发转基因Bt稻米如果产业化不可避免重复“转基因棉减产”灾难  

  

转基因棉引发减产之忧

转载自:

《21世纪经济道》王海平盐城、南京道2009-09-30 01:33:14

本在江苏“棉花之乡”盐城大丰市的调查显示,从2005年开始,转基因棉花推广在江苏进入第五个年头,曾经因“优势”而产生的“增量”经过时间的考验后被消耗殆尽。这在200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得到了集中爆发。

转基因棉开始受到严峻的考验。

优势丧失

……本记者连日来在江苏棉花主产区盐城、南通两市(2008年,两市棉花种植面积同比下降15%以上)调查,却发现,从2001年开始全省推广种植的抗虫棉(转基因棉花)前景堪忧。

“转基因棉花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盐城大丰市万盈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吴俊山告诉本。吴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已近30年。

……但这几年,转基因棉的劣势开始显现。

吴俊山分析,一方面,转基因棉花的亩产产量已与常规棉持平;另一方面,衣分率下降到如今的34%左右,已低于常规棉。再加上种植面积减少、成本上升、自然灾害减产等原因,棉花产量持续不可抗拒的下降。

【21世纪网】本文网址:

标签:基因   技术   产量   水稻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