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问题的综述与思考
关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问题的综述与思考
陈寒鸣
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是社会矛盾一的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如何正确评估和处理这个问题?至关重要。而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不仅与广大工人群众的生存现状息息相关,而且成为了当代工人生存处境的重要社会背景。经济学家黄如桐同志根据近年来各方面发表的研究成果和一些道分析,对此问题撰成了一篇综述性文章,现特将之节录于下:
1、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扩大。基尼系数是测算居民收入差距大小的定量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或属于平均状态;0.3.—0.4为比较合理,属于正常状态;0.4为警戒线,超过0.4就算警戒状态;0.4—0.5为差距偏大,0.5—0.6为差距悬殊,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85年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41,1990年为0.348,1995年为0.389,1999年为0.397,2000年为0.417。另据有的学者估计,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自1994年以来就已经超过0.4这个警戒线,为0.434;此后,逐年攀升,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致使专家惊呼:“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比美国(0.434)还要大!”如果按照这种递增速度测算,2001年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9,2002年已达到0.46。
2、按五等分法测算的贫富差距扩大。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告》,1990年我国收入最高的20%居民在全部居民收入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是收入最低的20%居民所占份额的6.53倍,明显大于发展中资本主义人口大国印度和印尼同年的同一差距(4.19倍和4.86倍)。该年,我国收入最高的20%居民占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为48.1%,几乎与发达资本主义大国美国1985年的情况(41.9%)相等。又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1994年抽样调查,城乡合计,我国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全国全部家庭收入的50.14%,最贫穷的家庭则仅占有4.27%;前者为后者的11.74倍,大大高于上述世界银行统计的我国贫富差距1990年6.53倍的数据。社会学者许欣欣的调查表明,城镇居民中,从1990—1997年,20%最高收入户与20%最低收入户每年收入的差距由4.2倍扩大到17.5倍;若将10%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比较,差距显然会更大。2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由9%下至到了3%,而2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则从38.1.%上升到53.7%、1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7%。许欣欣对此评道:“这种收入差距从国际比较来看也是很大的,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以‘公平’过渡作为改革起点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21世纪,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所进行的城市居财产调查,占总数10%的最低收入的贫困家庭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城市居民财产的45%,另外80%的家庭占有全部居民财产总额的53.6%。又据国家统计局、劳动保障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这三个部门对1.5万户拥有金融资产的家庭所进行的调查,有1.3%的家庭拥有54万元以上的金融资产,占全部家庭拥有金融资产的31.43%;7.3%的家庭拥有5—20万的金融资产,占全部家庭拥有金融资产的29.04%;再向下一个层次,即47.54%的家庭拥有5000—5万的金融资产,占全部家庭拥有金融资产的36.53%;最后一个层次,即拥有5000元以下金融资产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43.73%,却只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2. 99%。这就是说,最富裕的家庭拥有金融资产的60.47%,而91.2%的家庭拥有金融资产的39.12%;其中,最富有家庭占全部家庭总数的比重过大,达43.7%,并且,最富裕家庭户幸免占有金融资产是最贫穷家庭的359倍。可见,财富已向少数家庭集中。
3、富人与穷人的状况。1999年,学者弋云枢撰文称:十多年来,从总体水平和平均数看,我国城乡居民确实逐步摆脱贫困,步入温饱,奔向小康。但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由于按资分配的领域和力度不断扩展、加大,而按劳分配的范围却相应缩小,并且渐受按资分配的渗透和影响,在逐年递增的居民平均数下,掩盖着日趋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目前,我国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有500多万户,个人家庭财产在百万元以上的约有100万户;而年收入在300元以下的有几千万人,个人家庭财产不足千元的也有上千万户。少数人富有与大多数人不富乃至贫困,已经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一方面,截至1996年底,我国农村还有5800万人没有脱贫,初步脱贫的也不断有因病、因灾、因市场行情变化而返贫的,平均返贫率在10—20%,而且,贫困线(按人均年纯收入)每提高100元,就会使贫困人口按几何级数翻倍。在城镇,随着近几年亏损停产或半停产企业以及下岗、失业工人的不断增多,也浮现出大约2000多万新增贫困人口;另据估计,1989年贫困人口为3480万人,1995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费标准的城镇困难职工比重已达8%,这比1992年增加了三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减少面则已达41%,比1990年增加了11.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也在普遍增多。1988年的相关道披露,中国大陆有百万富翁5000多人;1995年的信息则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百万富翁已超过400万人。在大中城市中,16%的私营企业主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1996年国内有关刊载文道,据近年来的估算,大陆亿元以上的富翁至少有500个以上;又有消息称,1996年我国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2000年,学者吴波撰文说:有人测算,中国目前百万富翁有300万人、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暴富阶层中,除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和其他通过不同途径暴富的社会群体餐,还包括党和政府的一部分官员以及国有集体企业的一部分经营管理者,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和化公为私,在极短的时间里骤然集大量财富。以权钱交易和化公为私为主要特征的暴富者,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暴富阶层中十分显著的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则是贫困阶层同暴富阶层所形成的鲜明反差:截至1998年底,我国农村还有4200万人没有脱离绝对贫困状态;据国家统计局城镇调查队的调查显示,全国城镇贫困居民占全部城镇非农业居民人口的比例为8.6%,约为2428万人;全国城镇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已分别达到1242万人和3329万户。到1996年底,全国城镇低收入人口约为3200万人。由此不难看出,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最为本质的特征乃是在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中国社会已明显分化出资产者和无产者两大群体。
黄如桐同志综合有关学者文章及资料而得出的结论,绝非危言耸听,当今中国,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确已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了,从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城镇居民家庭从1978年的57. 5%降为37.7%,但与此同时,城镇职工和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贫富差距急剧拉开。2004年第5期《中国国情国力》发表了孙学文的长篇文章《从城市人贫富差距有多大》,以大量数据从三个方面较为详尽地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一)关于职工平均货币工资的差别。(1)从国有单位行业平均货币工资来看,最高与最低行业货币工资差距越拉越大,2002年与1978年相比较,高、低相对差已扩大到了3.7倍,绝对差已达到元,比1978年扩大47.9倍。(2)从全体职工行业平均货币工资来看,最高与最低行业货币工资差距先有所缩小,然后逐年扩大。2002年与1978、1985年相比较,高低待业相对差由1978年的1.7倍扩大到1985年的2.46倍,绝对差由1978年的458元增到1985年的629元和2002年的元,绝对差比1978年扩大了27.8倍,比1985年扩大了20.2倍。(3)从地区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来看,最高与最低地区货币工资差距基本上是逐年扩大。2002年与1978年相比较,高低相对差扩大了2.06倍,绝对差2002年高达元,比1978年扩大了37.3倍。(4)从国有、集体和其他企业(包括外企、责任与股份公司等混合经济,但不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职工平均工资来看,开始时,国有职工平均货币工资高于集体企业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但从1984年起,其他企业职工的平均货币工资就一直高于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平均货币工资。2002年与1978年相比较,外企和其他私有制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比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相对差高出2.67倍,绝对差高出40.2倍。(二)关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别。2002年与1985年相比较,最高收入户人均全年收入与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相对差扩大了3.74倍和4.07倍,高低相对差由1985年901元扩大到2002年的元,扩大了19.6倍;高低绝对差由946元扩大到元,扩大了19. 18倍。中国城镇有多少贫困人口?按照联合国划定的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最低贫困线标准,全国城镇人口平均每天有2.7美元收入,高收入户人均每天有6.69美元收入,而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人均每天只有0.84美元和0.68美元的收入,其收入连联合国划定的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都达不到。截止到2002年,中国城镇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全部陷入贫困状况。按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队按收入大小划分,其中最低收入户占城镇总人口的10%、困难户占城镇总人口的5%;2002年,城镇总人口为万人。据此,最低收入户约有5021.2万人,困难户约有2510.6万人。就是说,到2002年底,全国城镇涌现出5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至少有2510万贫困人口亟须救助才能解决生存问题。哪些人或其家庭成员包括在这贫困人口范围呢?一是下岗职工,二是失业人员,三是无业人员,四是停产、半停产或经营困难企业的职工,五是因病或致残不能工作的人,六是无亲龙抚养或赡养而又无储蓄的人,七是多子女家庭,八是重灾重病户家庭。这些困难人员及其家庭,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差。另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调查,城镇贫困人口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零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低工资低收入行业。至于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2001年所显示的城镇贫困人口分布如下表所示:
地 区 城镇最贫困人口(万人) 占全国城镇最贫困人口比重(%) 占当地城镇居民总人数比重(%)
全国统计 2510 100 8.1
东部 497 19.8 3. 8
中部 1288 51.3 11.7
西部 725 28.9 10.2
[资料:国家统计局《2003年中国发展告》第189页]
(三)从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看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据测算,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逐步扩大到1990年的0.23、1995年的0.286。世界银行计算,中国到1998年的基尼系数已达高0.403,超出了0.4这个允许警戒线。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和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平均为0.34和世界平均0.4的水平,接近或超过美国0.42的水平,仅比拉丁美洲0.49和非洲0.47的水平略低。又据道,2003年中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早已超出800美元的小康水平,但为什么在中国城镇还存在着3000万—5000万的贫困人口(其中,2002年仅享受国家补助、救济的人员就已达2434.6万人)?这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呈宝塔型,塔顶上少数暴富者和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少数地区平均收入很高,如2002年高低城镇人均收入相对差距高达7倍,高低之间相差8.8倍,地区高低也相差1.23倍,这就把平均数拉高难度。也就是说,平均数中包含着高、低收入悬殊和收入分配不公等严重问题。那么,在平均数以下占多大的比重?以2002年为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平均为7972元,超过平均数的地区有京、津、沪、浙、广(东)和西藏等六个省市区,占全国三十一个行政区的19.4%;这六个省市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按算术平均数测算)为元,高出平均数47.3%。而低于平均数的则有二十五个省市区,占全国行政区总数的80.6%。二十五个省市区平均消费水平约在6000元左右,低于平均数24.7%。其中在6000元以下的地区有12个(占行政总数的38.7%),最低的贵州、山西只有4000多元,低于平均数41.2%,仅为最高的上海市(高出平均数1.06倍)的28.5%,人均少消费元。而这低于平均数的二十五个省市区,其总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6.9%,就是说全国最大多数人是处于平均数之下的。再按贫富比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差距越来越大。2002年与1985年比较,最高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比最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相对差为2.88倍,绝对差扩大了15.07倍;最高收入户与困难户的相对差扩大了2.96倍,绝对差扩大了24.71倍。2002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388元和2080元,只相当于1978年的499元和434. 7元。在目前食品及住房、水电煤气和交通、医疗、子女上学等费用上涨数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情况下,对年消费2388元、月消费199元、日消费6.54元的城镇最低收入户来说,生活十分艰难;而对年消费2080元、月消费173.3元、日消费5.7元的城镇困难户来说,其生活就更加难熬了!城镇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不依靠亲友资助或政府救济,实在是很难维持生存的。那么,城镇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少呢?按消费物价上涨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从人民币兑换的汇率来看,从1978年的1美元兑换1.68元人民币贬值到1994年的8.62元,再回升至2003年的8.277元,二十五年间贬值了79.7%,比1980年的1.49元,贬值了82%。按此测算,现在的500元人民币比1978年和1980年100元人民币兑换的美元还要少。)以及国家统计局历年调查确定的城镇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占城镇总户数10%和5%的比例推算,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城镇总人口×10%,为最低收入户占总户数的比例),由1985年的2509.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4590.6万人和2002年的5021.2万人。其中,急需救济的特困人数由1985年的1254.7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295.3万人和2002年的2510.2万人,这几乎相等于民政部统计的城镇救济的总数。目前全国城镇需要救济的人口当在2600多万人以上,这与中国农村需要救济的贫困人口3000万人左右相差不多;城镇中最低收入的贫困人口在5000万以上,与农村(按人均年收入625元、每月收入52元、每日收入1.71元,合每天0.2美元划界)相对贫困的9000万人相比较,只有4000万的差距。
据载,“贫富差距”曾是2005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词汇之一:
缩小贫富差距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必然选择
实现改革利益的公开分配
本记者 沈刚
这是当今无法回避的一个社会现象------
当富豪们坐在饭店里吃着几万元一桌的盛宴时,中国西部深山里的父母还在为筹措孩子的学费而发愁。
当上亿元的豪宅开始出现在大都市时,外出谋生的农民工们仍在为追讨自己被拖欠的薪金而苦恼。
……
一组被广为引用的数字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1000位亿万富翁,300万位百万富翁。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数以千万计的群体尚未根本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的历史性飞跃,贫富差距拉大的严峻现实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的一个隐患。
中共十六大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但是,正在北京出席政协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邓浦东警告:“我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扭曲,存在着以牺牲弱势群体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强势群体利益、社会财富朝着少数人一方聚集的现象,这与中共十六大提出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显然,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必须解决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
对比触目惊心
社会生活质量指数的提高,更多地来自高收入者的“贡献”
2005年1月7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当地社会发展七大领域发展指数评价分析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一告显示,北京高低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1扩大到2003年的4.7:1,生活质量指数则从20.46提高到了29.55。
人们遗憾地发现,生活质量指数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高收入者的“贡献”。也就是说,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远远滞后于生活质量指数的提高。
此前,南京市举行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政府公共服务”民意调查显示,市民在2005年的第一要求是“富民”。
据称,南京市2004年下半年的统计数字证实,占10%的高收入者与同样占10%的低收入者赚钱之比为8.3:1。这也就是说,“穷人”每挣1元钱,“富人”就挣了8.3元。
来自北京和南京两大城市的数据,共同折射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严峻现实。
尽管中国富豪普遍“不愿暴富”,人们依然可以很轻易地从公开道中感受到他们的富裕程度-----
在世界地产研究院评选的2004年《中国超级豪宅排行榜》上,名列榜首的上海紫园最高单套售价达1.3亿元。
在北京,一位27岁的富豪以92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世界顶级赛车;尚未开张的名表店已经订出去单价600万元的手表。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西部的贫困大山里,还有很多农民从来没有见过百元钞票的摸样。
毋庸讳言,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不可忽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城乡收入差距曾经缩小到1:1.8。到了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扩大到1:3.2。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实称:“如果把各种福利因素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五六倍。”
当然,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共同贫困”,中国各个群体的绝对收入都提高了,但是,观察家们依然提醒说,在乐观看待每年统计公布的居民收入增长平均数的上升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缓慢的事实。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中,20%富有的居民占去66%,20%低收入居民只占1.3%,两者相差50倍以上。
囯际上对贫富差距的通用表示法是基尼系数。199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282,属于较低水平。到2002年时,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成为收入差距超过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囯家。
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社会研究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称,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汇聚到一起,再扣除相互重叠部分,可以估算出目前中国弱势群体大约有1.4亿---1.8亿人左右。
相关研究同时显示,倘若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弱势群体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弱势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过去先强调发展,这是必须的。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分配问题,比不发展的时候还要多,还要困难。那么多的财富,如果被少数人得到了,大多数人没有,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将来要发生大问题。”邓小平当年的谆谆告诫,正在显示出伟人的远见卓识。
警惕“零和”游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
26年来,中国公民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强烈的社会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群体的社会地位、利益、权利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由于制度规则还不够健全,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失并不均衡,一些社会群体更多承担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一些人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敛取暴利。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李文博认为,国内的富人发展途径呈现多样化,“有靠智慧变富的,有钻空子投机富起来的,还有贪污腐败、官商结合致富的,还有靠搞黑社会乍富的,这些都是矛盾点”。
一篇题为《接受贫富差距,不接受掠夺》的网文,生动地反映出这种深深的忧虑:“我们接受贫富差距,就像接受人的智力高低、胖瘦美丑一样。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是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利用贿赂、暴力、诈骗、掠夺来发财致富。”
引人注意的是,涉及富豪的各类案件出现上升势头……
有关专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政府不能以发展经济为自己的惟一职能,必须致力于维护公正的社会秩序,公平地对待不同群体的权利与利益,不能靠牺牲一个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群体的利益。
利益公平分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产生富豪的过程
在一个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岀现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政府不能想办法妥善解决,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赵国通说:
近两年来,贫富差距始终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2003年3月,陈明德委员代表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猛烈抨击一些暴富现象,指称垄断行业通过高定价或不合理收费取得暴利,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手中权力“寻租”,一些人以偷税漏税、制假贩假、敲诈勒索贫污受贿等非法手段大发横财。
2004年3月,萧灼基委员代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在政协十届二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强调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既有分配制度改革、资源拥有、市场机遇、个人素质和社会贡献不同等正常合理的原因,也有一些是通过掠过性、腐败性、欺诈性、垄断性等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形成的因素。
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指出,实现更高层次的普遍富裕,肯定不能把富人重新拉入穷人行列,重回共同贫穷,也不是用行政等手段来变相地“杀富济贫”,而是要大幅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毫无疑问,如果社会上多数人能够通过诚实劳动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即整个社会极富的人和极穷的人是少数,多数人是“中间阶层”时----社会收入差别就会大大缩小,社会安定感就会大大增强。
因此,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更应该是“中间阶层”培育和发展的过程。
“重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使社会利益分配朝着有利于弱势群体的方向发展,是我国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必然选择。”邓浦东委员建议,应该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努力通过财政、金融、税收、利息等重要经济扛杆来调节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使之趋于更加公平、合理。
范宝俊等委员认为,目前中国己形成三个层次的财富分配,第一层次以市场分配、劳动所取得酬为主,讲求效率;第二层次是国家财政再分配为主,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第三层次分配即是社会慈善救助,以道德、爱心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富”帮“穷”。
针对缩小贫富差距、理顺分配的关系问题,萧灼基提出“扶贫”、“扩中”和“保高”三条建议。
所谓“扶贫”,是提高贫困者、低收入者的收入。所谓“扩中”,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所谓“保高”,是对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予以保护。
采取多种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尽快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这是来自全国两会的急迫呼声,也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2005年3月7日《工人日》)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终于也看到贫富差距,承认这是“当今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了。但他们又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阶段”所出现的“正常现象”,并在那儿高谈阔论地讲什么“我们接受贫富差距,就像接受人的智力高低、胖瘦美丑一样”;要“扶贫、扩中、保”,这“更应该是‘中间阶层’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他们不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造成当今中国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以致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不从社会主义制度立场出发来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他们担心的只是如此下去将会使社会不稳定,会出现“把富人重新拉入穷人行列”即发生工农劳动民众为攺变自己的贫困状况和捍卫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同那些“钻空子投机富起来的”、“贪污腐败、官商结合致富的”、“靠搞黑社会乍富的”斗争的局面,而不是陷入贫困境地、遭受资产者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可怜生存状况!唯其如此,2005年春季,我们听到这些先生们在大谈“分配三层次------市场分配、财政再分配、社会慈善救助”,而到年底,我们看到人类发展告显示我国基尼系数已达超过0.4、可达到0.45了:
人类发展告显示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国升9位
我国贫富差距破国际警戒线
贵州的人类发展指数仅超过纳米比亚 上海则与葡萄牙相当
昨天,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告2005》在北京发布,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与去年相比上升9位。但令人瞻目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中的受益者与落后者之间的鸿沟正逐渐拉大,这种不公平尤其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别之间表现得极为突出。
这份主题为“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的《中国人类发展告2005》是联合国开发计划暑委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撰写的。联合国开发暑和告的们希望该告能成为针对如何进一步在中国推动均衡发展政策对话的催化剂,并为正在制定的“十一五”(2006至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上升最快
作为一个综合指数,“人类发展指数”是用来度量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三个基本维度所取得的平均成就:健康和寿命(主要以出生时的预期寿命衡量)、知识(以成人识字率及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衡量)和体面生活(以美元购买力评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般认为,人类发展指数是一个替代经济收入情况而用于综合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福祉的十分有效的指标。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暑逐年在全球的人类发展告中发布人类发展指数,今年9月在联合国峰会前夕发布的全球人类发展告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全球排名自1990年以来上升了20位,取得有史以来最快的人类发展速度。
告还肯定了中国过去30年在减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如果不算上中国的进步,整个世界在减贫方面从总体上说实际上是倒退了。
名次上升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
2005年,城市人口的人类发展指数为列前10位的国家是:挪威、冰岛、澳大利亚、卢森堡、加拿大、瑞典、瑞士、爱尔兰、比利时和美国。告显示,中国2005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85位,为中度人类发展国家,而去年中国排在第94位。今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与去年相比又提升了9位。告认为名次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
贫富差距突破国际警戒线
但告同时指出,中国的弱势人群,尤其是无地农民、下岗职工和农村人群,处于极端贫困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正是这种正在不极增加的不公的受害者。在城乡差距方面,目前中国城市人口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而农村人口的城市人口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67,仅是前者的83%。不公平在东西部之间和不同省份之间同样显著体现。
此前联合国开发计划暑9月公布的《2005年人类发展告》也表示,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仅刚刚超过纳米比亚。但是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国家的话,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葡萄牙相当。
根据经济学上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分析,如果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以0.4为警戒线,当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基尼系数大于0.4时,便认为收入差距过大,出现了社会不公平。告显示,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甚至可以达到0.45。
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
告同时指出,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就是将其令人瞩目的收入增长转化为非收入方面的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增长。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在人类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经济发展翻两番的目标,均衡的人类发展应该成为我们的政策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在该告的序言中表示,在有13亿人口而又经济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中国,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是极其艰巨复杂的。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解决大量的政策问题和实际问题,而且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
(2005年12月17日《北京晚》)
不是在讲要认同人类的普遍价值并要与世界接轨吗?“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的《中国人类发展告2005》是由联合囯开发计划署委托中囯发展砰究基金会组织撰写的。这告说“人类发展指数”是用来度量一个囯家在(1)健康和寿命;(2)知识;(3)体面生活这样三个基本维度所取得的平均成就。而今日之中国,基尼系数已达超过0.4、可达到0.45,并且,主要由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和贫困地区农村人群构成的中国弱势阶层(实即是当今中国工农劳动人民的主体)更处于极端贫困的生活境地,他们正是那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看似不断增长的“不公的受害者”。至于2006年的情况,则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12月下旬举行的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暨《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社会蓝皮书》的主编、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表示,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18倍,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李培林说,在整体居民的生活改善当中,现在和改革开放初期不太一样,在多数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时候,有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化,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是下降的。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的发展和改革,它的普惠性要小得多了。差距在拉开,有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生活在下降。由于分配带来了一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问哪两个区域差距最大的时候,50%以上的人都认为群体之间贫富差异最大。并且,对于中等及中上阶层,理论上向来认为,他们是社会稳定的最基本因素。然而,在中国却有这么一种特别现象,那就是中上、中等收入者缺乏认同感,甚至“看扁自己”。蓝皮书指出,据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中层”认同比例为39.6%,不但低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可见,不仅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问题远未得到解决,而且那种认为“培养和发展”“中间阶层”就可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这能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吗?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