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抗震救灾看我军的核心价值观
从抗震救灾看我军的核心价值观
公方彬
……………………………………………………………………………………………………
环球视野编者按:最近,光明日“军事”专栏主持人以“从抗震救灾看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为题,请军事科学院公方彬研究员发表看法。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访谈,读后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价值观同人生观、世界观一样,是每个活在世上的人都具有的,只不过因为人们所处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不同罢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她的唯一宗旨——这是对这支队伍里每一名指战员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的基本要求。
这次部队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为人民服务的部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这支军队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的子弟兵,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个性质,决定了他们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扛枪”和“打仗”,为着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毛主席为我军制定的一系列建军原则和光荣传统的生动体现。例如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有了这样的光荣传统,有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有了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这支军队必然会无往而不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体现。在这个核心价值观的支配下,人民军队自诞生以来,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人民军队的这种核心价值观却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给予了歪曲和否定。他们肆意抹杀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抹杀人民军队和其他反动军队的区别,抹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抹杀革命英雄主义和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到处散布资产阶级的所谓“人性光辉”和“人性主义精神”。他们把人民军队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说成的“违反人的本性”,甚至声称“恐惧”、“懦弱”和“怕死”是什么“人的常态”。
对照一下本文所高扬的人民军队的核心价值观,对照一下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舍生忘死的英雄,这些别有用心人的价值观是多么可悲和渺小啊!
……………………………………………………………………………………………………
主持人:在这次抗击汶川大地震灾害中,党指向哪里,我军就义无反顾地奔向哪里,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认为这反映着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公方彬: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使命观。从我军建军之始,人民解放军就形成强烈的使命意识,这就是党指向哪里,我军就打向哪里。正如外电惊叹:中国军队反应之快,战斗力之强,在世界军队中是少见的。正是由于这支军队一直坚持有效履行党赋予的使命,从而获得价值实现。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赋予军队新的历史使命,其中包含着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这个多样化实际上是把军队履行使命的意识、能力大大拓展,比如总政治部组织心理疏导分队赴灾区,总参某部所属解放军理工大学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组织专家到灾区对危险建筑进行定向爆破,等等。
主持人:对于这次抗震救灾,外电道有两个想不到:一个是想不到中国军队与群众关系那么好,另一个是想不到救灾时军队不携带武器,这其中又透视出什么样的信息及其核心价值观?
公方彬:两个想不到,已经清楚地表达了人民军队忠于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从人民解放军与群众的关系讲,党在建设这支军队之初,就明确了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为着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解决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后,每一个成员把自己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便成为可能。尤其是领导这支军队的中国共产党原本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利益的代表”,在转变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今天,再次突出强调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理念。诚然,西方国家军队也参与救灾,但要出现像这次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大爷跪求救灾官兵接受花几个小时送来的饼干的情况,不太容易,因为其建军理念难以形成这样的特殊的军民血肉联系。
西方国家对我军进灾区不携枪的惊讶,同样佐证着这支军队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西方军队参加救灾的新闻中,我们早就注意到,其士兵荷枪实弹,实践证明,这是他们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军参加救灾从不携带武器,所以如此,有国民性的原因,比如中华民族生性平和,即使在灾难中也不会暴力相向,所以不需要武力弹压;更重要的还是长期的社会实践表明,军爱民,民拥军,已经深入于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下意识。解放军是“子弟兵”,与人民是一家,一家人便只有生死相依,而不可能刀枪相向。换言之,既然人民群众对子弟兵有着广泛认同和高度信赖,也就不需要军队特有的强制力,而只需借助特有的号召力。
主持人:灾区一位休假士兵在地震来临、暂时脱离部队的情况下,穿上军装向前来救灾的部队干部说,我是现役军人,现在听你指挥。在抗震救灾中,军队所表现出的组织力,为世人所瞩目,对此,你有何评价?
公方彬:军队为什么具有很强的组织力量?这源于自身管理的严密性,而这种严密性有赖于铁的纪律。我们都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军官在奔向灾区时在网上发出请求:“谁能给我妻子送点吃的?”许多部队官兵不能前往亲人所在的地方救助,只能按照上级赋予的使命去战斗。也就是说,他不能离开部队前往亲人身边,这和普通群众的表现是不同的。可以说,面临灾难,群众可以撤退,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向灾区进发,就像在都江堰打工的汶川两姐妹所说:“就算是爬,也要赶到汶川去。”因为父母和姐姐都在汶川,越走和亲人离得越近。她们可以把人性亲情之美放大,军人不能,军人只能在铁的纪律的约束下表达另一种爱,一种大爱。诚然,灾区能够展示大爱的并不仅仅是军人,但更多的还是军人。从我军建军之初就制定了纪律,而且这种纪律并不仅仅反映于每个军队都有的那种管理领域的纪律,而是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这个纪律是围绕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而来。正是这种纪律是围绕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来,便超越了冰冷管理和行为规范纪律的约束性,因为那种纪律在脱离集团时便失去作用,而这种纪律却不以范围、方式、环境状态而转移,部队官兵都带着强烈的自觉性去遵守。这就是军队特有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有了这种观念,集团自身的强大力量便散发出来。
主持人:从媒体道中我们看到,“十万大军以命博命”;集团军军长徐勇带领小分队冲到最前列;空降兵某部李振波大校带领14名勇士从4999米高度向灾区空降,行前每个人都写下遗书;愿冒生命危险,再救一个人的消防战士等等,这一切昭示着我军强烈的牺牲精神。
公方彬:任何一支军队都倡导牺牲精神,但真正把牺牲发挥到极致,视做灵魂的,惟中国军队。这次抗震救灾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点。如果没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牺牲一切的核心价值观,部队官兵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诚然,大灾之时,人们深藏于心的善良、怜悯被深深地激发出来,因而很多人可能做平常不会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但如此普遍、如此主动、如此理性地去为人民付出一切者,一定是这支人民军队,这是任何集团所不具有的精神和道德品质。
主持人:为什么一个未必承担起对父母孝敬之责的青年,到部队后不久就能够承担起对人民群众的爱护,关键时刻不惜以生命相搏呢?
公方彬:这是人民军队军营文化积淀所致。自建军开始,所秉承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因子存在于我军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且一直没有变化过,特别重要的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已经化为文化积淀下来,渗透进军营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各个细节、各种载体,就如网上有一首题为《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的诗所云:“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这身军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每一个青年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潜意识里就告诫自己:我是军人了,和以前不一样,我必须按军人的要求去做。由此,军营文化的营造,尤其是以清晰的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军营文化,必将把威武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推向世界。
(《环球视野》转自2008年5月29日《光明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