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中一台」到「两个中国」
从「一中一台」到「两个中国」
陈立人
《批判与再造》53期(2008年6月)
今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在总统大选中,马英九获得7百多万张选票,以58.4%的高得票率大赢民进党2百余万票,取得执政权;民进党则自1月的立委选举惨败后,再受重挫,声势大跌,气息奄奄,结束了台湾八年来竖子当政,小丑跳梁,群魔乱舞的局面。两岸在萧万长赴海南参加博鳌论坛,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至北京访问后,化解了自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以来的紧张对峙关系。而两岸包机直航、大陆人民赴台观光、开放大陆资金投资台湾、解除台资投资大陆的40%资本额上限等等一连串松绑政策亦将陆续付诸实行,两岸关系的前景看似一片大好,在不少人中因此弥漫着一股乐观的气氛,甚至有人幻想着和平统一的鸿鹄将至,水到渠成指日可待。这其实是惑于表象不明本质的误解。
马英九虚晃「一个中国」,落实「两个中国」
马英九得以高票当选并非台湾多数民众都认为马英九与国民党有何可寄予厚望的高明之处。民进党主政8年,贪腐无能,败德乱政,不守宪政法治原则,对经济滑坡、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上升,亦乏有效对策,却日以挑动岛内省籍对立,激化两岸矛盾为能事。多数民众对此深恶痛绝,亟思严惩民进党,给予当头棒喝,才投票给马英九,也有部份分离派的选民在对民进党的政绩、作风不满之余,看到马英九向拒统的立场靠拢而改变支持对象。
从马英九个人与国民党当权派这两年来公开发表的言论与实行的政策可以明显看出,马英九政权是玩虚晃「一个中国」,落实「两个中国」的策略,走的是不明言的李登辉「两国论」路线。
2006年以来,马英九与国民党不断提出「中华民国台湾」论,把「中华民国」的符号与台湾重迭起来。2006年2月14日,国民党刊登广告称,统一、独立、维持现状都是台湾未来的选项,立场如同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2007年2月3日,当时担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专访表示,国民党现阶段不谋求中国统一,台湾未来的前途应由台湾二千三百万人民决定。这是公开主张与台湾分离主义者同调的「台湾自决」论。今年3月14日,在大陆的「反分裂国家法」公布三周年之际,国民党由主席吴伯雄率立法院长王金平等党内要员与立委、县市长共同反对「反分裂国家法」,马英九还发表声明,坚持反对「反分裂国家法」,「坚决主张台湾的前途必须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同日,民进党的总统候选人谢长廷闻言,当即表示,民进党主张台湾「自决」,已获国民党认同,「欢迎马英九不断靠近」。3月18日,温家宝在人大闭幕记者会上表示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认为台湾前途应由两岸人民共同决定,马英九立即发出强硬声明,称「台湾前途必须由2300万的台湾人民来决定,不容中共的干预!中共总理温家宝的说法,蛮横无理、自大愚蠢、自以为是」。
这些论调仅仅是马英九与国民党为赢回政权的选战权宜策略吗?当然不是!这明示了国民党自李登辉以来在统独立场上的根本转变,由原本明确主张统一的原则,转向分离倾斜。或者用陈水扁在3月13日接受英国《金融时》专访时的话来说,:「民进党把蓝营绿化了,这是我们8年来最大的成就。」
国民党在蒋氏父子当权时期标举的「反共复国」、「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固然是华而不实的政治宣传口号,并无实质意义,甚至可以说,台湾分离运动的产生与茁长,国民党难辞其咎,但在态度上,国民党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原则却是毫不含糊的。这正是中共自1955年开始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基础。1958年毛泽东甚至用金门炮战支持蒋介石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与蒋介石连手抵制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并表示只要蒋介石仍坚持「一个中国」,可以慢慢等待和平统一,不急于一时。在毛泽东时期,两岸未全面开战,与国共共同维持「一个中国」原则密不可分。
但自李登辉上台主政,国民党由「一个中国」立场逐渐倒退,到1999年正式提出两岸为「特殊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丢弃了「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急遽恶化。李登辉的「两国论」在北京通过美国施压下,吞了回去,没有付诸修宪。其后,民进党执政8年更积极推动分离政策,朝「一中一台」方向迈进,两岸关系更形紧张,不但大陆海协与台湾海基两会的协商机制中断未续,北京在东南沿海布署的飞弹更与年俱增,已逾千枚。不过,两岸经贸关系在李登辉、陈水扁刻意压抑下,对大陆(含香港)的出口依存度仍年甚一年,达到近40%的高度,大陆远超美国,成了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投资的情况亦然,形成政治冷、经济热的极大反差。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属于资源短缺型的海岛经济,长期靠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自1990年后,台湾出口大陆的贸易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上升。2002年台湾3.59%的GDP增长率,其中竟有9成是依靠对大陆与香港的贸易,后来虽有所回降,但到2005年,台湾3.8%的GDP增长率,仍有三成多有赖两岸贸易,总计历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高达4千5百多亿美元。换句话说,这十多年来,台湾若没有两岸贸易,经济早已剧烈衰退,失业人口大增,社会不安加剧。而正如著名的民主理论家史密特(Philippe C. Schmitter)在《民主的危机与两难困境》(Dangers and Dilemmas of Democracy)一文所言,经济危机对巩固民主统治是个凶兆,台湾整套虚假而脆弱的资本主义形式民主体制也必然因此丧失基础,随之崩塌。
两岸关系为何政治冷而经济热?
两岸这种政治敌对而经济密切的奇特关系,主要是大陆放弃社会主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后,在经济全球化下,资本主义的规律对两岸经济起了主导作用。大陆想要台湾的资金、技术,台湾资本家则贪图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土地与广大的市场。大陆那厢在大搞基础建设,施行投资优惠政策,扫塌以待,台商这边则受宠若惊,趋之若骛,喜迎第二春。双方在汲汲求利这点上水乳交融,忒煞情多。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及其御用的一帮蠢才根本不知资本主义为何物。一方面盲目跟随美、英1980年代主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维,顺应资本的逻辑叫嚷着「国际化、自由化、民营化」,解除对资本流动、商品贸易的管制,将官营事业私有化,以利私人资本在台湾内外的快速积累,一方面又出于想脱离中国而与大陆政治对抗的意图,对两岸的投资贸易重重设限。台湾的经济政策与法令总体上都在按照「全球化」的无上律令修正,却独独在两岸经贸关系上妄想以政治力逆反市场经济规律,加以阻滞,这完全是自相矛盾,徒劳无功之举。一百多年前,英国的《评论家季刊》早说得明明白白:「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资本家老爷们是逐利润而居的,中国的俗谚也把这个道理说得很生动:「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生意没人做。」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的立足点便是自利的「经济理性人」,彻底反共的台湾分离主义者一向奉此为规蘗,在两岸经贸政策上却离经叛道,大反起「经济理性」了。
台湾的企业二十多年来大量出走至大陆,不是因什么祖国情怀,特别有所爱于大陆,而是利之所趋。台湾1980年代之前,搞的是短视近利的经济发展策略,以劳力密集的加工出口经济起家,没有厚植科技研究发展的基础,不能自行开发关键技术,也无自创的国际品牌,靠的就是从欧美日经济发达国家输入二、三手的技术,以代工或仿冒赚辛苦钱。不单低级的民生消费品如此,所谓高科技的信息电子业也不例外,都不脱向国际名牌大公司要订单分点残羹冷炙的小伙计角色。但到了1980年代,大陆、东南亚等地以更廉价的劳力、土地、原料成本、仿效起台湾的加工出口模式,而台湾却面临各项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台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下降,在「全球化」的压力下,台湾许多企业再不出走,不是等死便是提心吊胆地眼看着利润日薄,原有的优势逐渐丧失。此所以尽管台湾政府三令五申,煞费周章,力图管制,但从传统产业到信息电子业的台商依然前仆后继竞奔大陆的原因。
李登辉与陈水扁执政时期,限制台商投资大陆与阻挡大陆资金、人员自由进入台湾的政策,一则迫使大量台商违法改道进军大陆,往返大陆的资金只能透过地下通汇或海外账户流动,许多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利润无法正大光明地回流,台湾政府既抽不到该有的营利所得税,也不利于资金回台投资;再则大陆资本家已握有的丰沛资本及大陆各类劳动力、专业人员进不了台湾,就无法稍解台湾投资不足的困境,而不开放大陆观光客至台,也无法帮助提高台湾的消费需求。至于以所谓「国家主权」、「安全」为名,迟迟不愿直航,造成两岸各项交流在时间、金钱上的虚掷,更无庸多言。由于上述原因,不少台商干脆把在台湾的企业连根拔除,转移大陆,外商也纷纷撤离台湾移往上海等地。凡此种种当然对台湾经济构成不利的影响。
国民党搞「两个中国」的总体策略
国民党虽也不想统一,但看出了以台湾经济对大陆倚赖之深,在「全球化」下,要与大陆政治对抗必须付出重大代价,故亟思扭转局面。其总体策略是:在国际政治军事上,拉往美日军事同盟为后盾,以利保持两岸分离的现状;在两岸政治上,否定民进党「一中一台」的主张,祭出自行定义的所谓「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施行虚悬「一个中国」,实践「两个中国」的欺敌障眼法,诱北京入壳,以缓和过去十余年两岸的紧张气氛;在经济上,充份利用大陆的资源,力挽台湾下坠的经济颓势,意图使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或「全球运筹中心」,厚植继续维持分离的本钱。这就是马英九一再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的实质内涵。整套策略既符合美日帝国主义的利益,也利于国民党在台湾执政。马英九在2007年2月3日接受CNN专访时说:「经济上,大陆是个机会,但政治上会是个威胁,我们该做的是,把机会放大到极致,把威胁降至最低。」在2007年2月9日台湾《自由时》的专访中,马英九说得更明白:「台湾地理位置在东亚中间,可以好好利用,将大陆视为腹地,例如爱尔兰拿欧洲当腹地,新加坡将东南亚当腹地。台湾生存之道,应该是运用大国之间可能的友好与矛盾,发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与所有大国为敌。」
国民党所提的「两岸共同市场」,构想出自李登辉的爱将萧万长。主张「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萧万长为因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善用大陆的资源与市场,挽救日趋衰落的台湾经济,意图仿效欧盟各国在不触动国家主权下,共组关税同盟,并形成商品、劳动力、资本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事实上,就是想在「两个中国」的框架下,组成大陆、港、澳、台湾的「大中华经济圈」,在催化大陆加速彻底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也分享庞大的经济利益,并期待大陆的政治形态从而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形式民主体制,以邦联或其它模式安排两岸关系。此即萧万长4月12日在海南博鳌论坛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真义。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台湾多年来因国族认同严重分岐,政治斗争恶化到不问是非,只论立场,几同内战,政治扰攘不安,经济亦连带受累,马英九便企图以「两个中国」模式取代民进党的「一中一台」主张,用「中华民国台湾」的政治符号在台湾内部凝聚共识,尽量化解岛内纷争,再一致对付大陆的统一压力。他首先与已和民进党反目的李登辉合作。2000年李登辉下台后另组台联党,本来企图在台独阵营与民进党分庭抗礼,甚而取得主导地位,故摆出激进台独的姿态,大肆鼓吹「正名」、「制宪」,在几次立委、县市长的选举中与民进党抢食独派票源。但终不敌民进党的执政优势,一路溃败,至今年1月的立委选举,连一席也没有捞到,台联党已陷于分崩离折,名存实亡。李登辉见势不可为,又变回到「两国论」的立场,声称中华民国早已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没有独立的问题,台湾的统独之争纯属虚假议题,并大肆抨击民进党的贪腐无能,旗下多名子弟兵在总统选举中,亦公然为马英九助选。马英九、萧万长从选举期间到选后,几次拜会李登辉,共商合作大计,双方在「两个中国」上达成共识。马英九还接过谢长廷的「和平共生」论,力求讨好独派民众。在人事布局上,马英九招纳台联党的赖幸媛担任大陆委员会主委把关,防止大陆政策推进过速,虽遭各界强烈反对,仍不为所动,并提名多位绿营人士为监察委员与考试委员候选人,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对追查陈水扁、谢长廷等人的贪渎弊案与撤换民进党酬庸派任的公职人士,也因顾忌被独派指为清算斗争而缩手缩脚,不敢依法行事。马英九这种取媚台独阵营的乡愿作风,未必能赢得独派民众的好感,却已大失反台独选民的人心,目前看来是得不偿失。
中共的对台政策助长「两个中国」
马英九将中华民国台湾化的「两个中国」政策,并非其首创。国共内战期间曾任「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的国民党自由派雷震,于1949年11月联合台湾内外的亲美自由派人士创办《自由中国》杂志,在美国支持下,鼓吹美式民主,标榜「民主反共」,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反共」,1960年因筹组反对党,遭蒋介石下狱十年。1971年中华民国被逐出联合国,甫出狱的雷震便于1972年上书蒋介石,建议放弃一个中国原则,融合「中华民族」与「台湾」两个要素,成立「中华台湾民主国」,以免台湾被中共统一。这个比照当时东西德「一个民族,两个国家」(One Nation, Two States)模式的建议,未被蒋介石采纳。直至李登辉当政才以「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说法,提出「两国论」,马英九不过是以比较隐而不显的方式表达了同样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概念的内涵。本来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大陆与台湾同属中国的领土,台湾的前途理应取决于两岸全体中国人的意志。马英九曾说要按照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原则,主张「一中各表」,然而实际上又把蒋氏父子不曾否定的「一中」立场,弃若敞屣,三番五次不断重弹「台湾自决」论,强调台湾前途由台湾的二千三百万人决定。甚至指责温家宝所说的台湾前途由两岸人民共同决定是「蛮横无理、自大愚蠢、自以为是」。显然「一中」是虚,「两国」是实。但北京对此却熟视无睹,国共双方你侬我侬,相互唱和起「搁置争议,共创双赢」。
细加分析,虚有其表的「中华民国」之得以维系,从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之得以一直拿自鸣得意的「民主—自由」做为主导台湾民意拒绝统一的意识形态,主要还是得益于北京的对台政策。中共的邓xx路线自我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正当性,仿效东亚四小龙模式,以威权体制推行牺牲工农的资本主义发展策略,无异坐实了国民党数十年的反共宣传,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与正当,尤其台湾自1980年代末开始民主化后,更加强了台湾是所谓「民主灯塔」的意识形态宣传效果。在此基础上,李登辉自1990年代开始加工制造与「中国意识」对立的「台湾意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更快速向两岸一边一国发展。大陆自1980年代积极招引包括台湾在内的外资,使得面临经济困境的台商有了绝处逢生的机会。在投资带动贸易的效果下,台湾从两岸经贸关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挹注,缓解了台湾的经济危机,从而让台湾的民主体制不受重大的冲击,而这又反过来加强了分离主义者振振有辞地以「民主的台湾」之名鼓动民众对抗「专制的中国」的效果。北京既以武力相胁遏阻了分离主义者「正名」、「制宪」的图谋,保住「中华民国」的招牌,复让台湾从两岸经贸中获利,维系台湾的资本主义民主体制,巩固台湾抗拒统一的基础。以此养痈贻患之策而图中国统一,不啻缘木求鱼。
目前国共当局合唱的「搁置争议、共创双赢」,实质上便是双方共同弃置「一个中国」原则,幻想在形成两岸资本主义共同市场后,再各自讨价还价,处理最终的政治关系。其背后的思维基础乃庸俗的机械唯物论,以为经济的下属建筑会直接反映、决定政治的上层结构。国民党方面的主观设想是「以我为主」,维持「两个中国」,站稳在台湾执政的脚跟,进可攻,退可守,必待大陆的政治经济体制俱与台湾同化于资本主义模式,才谋求最有利的时机与方式,解决两岸的政治争议。中共方面则忙于持续推进资本主义化的进程及处理随之而来的成堆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在两岸关系上,防堵「一中一台」重于促进真正的统一。马英九在2007年2月3日的CNN专访中把这点说得很清楚:「很明显,在大陆变得民主、自由、繁荣之前,台湾人民对统一的议题不会有兴趣。甚至大陆现在也没兴趣推动统一,因为他们知道还没准备好。没人准备要统一,他们现在做的是防止台湾进一步走向独立,而不是要求统一。所以,目前台湾与大陆的共同利益是维持现状,不要片面改变现状。在这基础上,我认为可达到和平。」
资本义世界体系的危机与两岸关系的前景
然而,国共当局以事实承认「两国中国」,共谋日后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最终解决两岸主权争议的设想,能够如愿吗?从整个资本义世界体系的变化来看,这恐怕只是空中楼阁。正如世界体系理论家华勒斯坦(I.Wallerstein)今年2月所言,自1980年代开始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已到了末路。实行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私有化的国家无不遭受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通货膨胀加剧的难题,社会日益不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同时并发的严峻局面。同样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两岸当然也无法幸免。马英九政权现正被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上升、股市暴跌搞得焦头烂额,苦无良策。大陆在劳力、土地、资金各项生产成本上升之外,通货膨胀率与股市、房地产的跌幅更甚于台湾,也必然产生财富大量紧缩的效果,情况比台湾还糟。国民党原本寄望引入大陆的投资与消费充當台湾经济活水的企图,已不可乐观。
不论左右各派的经济学者都认为,当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解除,甚至可能陷入更大的混乱。中国大陆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路线看来已走到了尽头,错误的两岸政策也必须随之改弦更张。对此中国的有识之士责无旁贷,应早为之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