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走近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晋州市是石家庄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其中部地区有一个乡叫周家庄乡,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的周家庄农工商合作社。

  

  高级社成立大会

  

  该社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合作社,1956年2月,周家庄联合六个村成立了有1509户参加的周家庄高级农业生产联村大社。1983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更名为周家庄农工商合作社。

  

  
走近这里人们可以发现,周家庄人用五十七年的心血培育了合作社,合作社用雄厚的实力促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全社工农业总收入万元,人均集体分配6338元,集体公共积累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06倍、68倍和55.21倍。今年1月13日,该社为六个自然村的村民发放近7000万元的年底分红,人均分红6000元左右。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和奖励。

  

  

  

  周家庄乡农工商合作社始终坚持集体统一经营公的有制体制,与以往不同是的,他们允许个体单干户存在,合作社规定,每个不参加农业或工业集体劳动的社员,每年必须要向合作社交纳一定数额的公积金,因为他们除不享受分红外,还享受着合作社的其他福利。公积金为男性每年1500元,女性每年1000元(有6岁以下孩子者免交)。目前,周家庄的书记、乡长都是农民,和其他农民一样挣工分,除公派干部外,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

  

  在周家庄乡政府有个铁的规矩:接待领导,清茶一杯,不摆水果、香烟;招待宾客,食堂就餐,家常便饭,饭后付款;外出开会,不销饭费;集体财务,一清二白,1954年至今的财务账本保存完好,随时可查;上级奖给乡干部的奖金,乡干部不拿,留给集体;政府采购,阳光操作,不暗箱交易,乡干部不直接参与。几十年来,周家庄乡的党员干部没有一人因贪占、受贿而受处分。

  

  对于社员的收入,周家庄乡有个特殊的算法叫“平均生活水平”,与人均纯收入的算法不同。人均纯收入是将第二年的生产资料投入也计算在内,周家庄乡的人均生活水平则没有包括生产资料投入,是纯用于消费的收入。由于算法不同,晋州市每年把周家庄乡单算,并不参加全市乡镇排名。据了解,多年来周家庄乡的人均生活水平一直高于晋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晋州市农民纯收入是3774元,同年周家庄乡人均分红5609元。26年来,周家庄乡农户享受吃水不花钱、小孩上学不用自家掏钱、电费优惠、退休后合作社每个月也会发养老金等11项福利待遇。周家庄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家后退,不让一人掉队,不让一人受罪,团结互助劳动,共享幸福滋润”。

  

  

  

  事实上,周家庄乡农工商合作社已不完全是1958年建制时的模式与内容。1983年,他们尽管仍然保留人民公社体制,却组建农工商合作社,走上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此外,在周家庄乡,农民可以选择干个体。这与过去计划经济年代,人民公社只能听生产队长安排没有自由不相同。可见,周家庄乡人民公社也是在不断完善公有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了自我变革,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探索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或者坚持原来的某种已被人们质疑的模式,可能会付出代价。但是,只要进行探索,就会有比较,就会有鉴别。先进的管理模式是比较出来的。没有落后就没有先进。一种管理模式是否对头不是由长官意志定夺的,也不是由媒体吹出来的,而是经过实践比较出来的。评判员是亿万人民群众。同样,先进的管理模式并不等于永远先进,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推移,可能会出现某些落后。正视“唯一的人民公社”,也就是正视公众的自由选择权,让公众去试验,去选择。周家庄乡农工商合作社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从人民公社过来的人们都知道,人民公社就是大锅饭的产物,也是带有穷过渡味道的组织形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民公社没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被小岗村的一纸《生死状》在一夜之间呼啦啦地推倒了。而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人民公社依然存在至今,并得到强势发展,其中说明什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标签:合作社   公社   人民   人均   模式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