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黄海亮剑:中美较亮刚刚开始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黄海亮剑:中美较亮刚刚开始  

  

  田忠国  

  

  胡总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黄海亮剑,亮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令人振奋。但也有人认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安安稳稳过日子了。当然,持此观点也有依据,比如,美国媒体称,中国施压见效,美国已做出退让。但是,也有人分析认为,美国已探出中国底线,所以,中国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部队,准备新的军事斗争。而“明報”2010年07月28日道称,美韓海上軍演今天結束,韓傳媒指美國和韓國九月將到黃海演習,到年底前每月都進行演習。这一事实证明了我们的基本判断:  

  

  中美较亮刚刚开始。  

  

  首先,我们有必要谈谈我们为什么有那样的判断。其一,美国把黄海划归到美国的利益范围。其二,保持黄海畅通,有利于美国压缩中国的生存范围,同时保持对中国O型包围,并形成瓶式战略(O型包围是瓶子,空天飞机是瓶盖)。其三,控制中国的目的在于迫使中国按照美国指定的发展道路求“发展”(殖民式资本主义),更有效的控制中国主权经济。其四,为美国利益的代言人打气撑腰,适时推动颜色革命,解体中国。其五,下一轮美国将加大培养美国利益代理人的力度,加快全球战略的最终完成。  

  

  有人可能说,美国infowars.com网站当地时间7月28日发表文章称,由于盲目进行海外势力扩张,美国的统治基础已面临严重危机。到2017年,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将出现全面崩溃的局面,追求建立世界帝国的梦想只能以国家分崩离析为结局。因此,有人断言,到时美国顾不了肢解中国。所以,人们大可不必担心。但我们则认为,在可以预知的将来,美国陷入因经济崩溃带来的社会混乱十分可能,完全分裂不太可能,因为,如果美国真的发生分裂,美国这个“民主国家”为了维护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必然断然采取镇压措施。  

  

  在我们写作本文的时候,发现夏勒特再一次称,南海的自由通行确实攸关美国的国家利益。但问题是,南海远离美国,怎么就“攸关美国的国家利益”了?这个问题,要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转移上分析。大家知道,在美国经济深陷困境之时,美国并未停止推进全球战略转移,而是相反,加快了对中国O型包围的战略转移。于此同时,我们也读到了一篇叫“什么是中国航母战略的上策”文章,其中说,美国知名学者托马斯•罗斯基曾用双赢、新冷战和争霸等三种设想,详细构勒了中国崛起的路线图,最终发现关键变量是军事,其中航母因素又是重中之重。其实,陷入到托马斯•罗斯基的逻辑陷阱,即,唯军事力量作为军事变量的依据。这样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中国发展任何军事力量都是对美国的威胁。  

  

  当然,军事变量固然与世界格局有关,但未来变量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军事力量,而是世界各国的对外原则的调整与变化。中国打造航母计划,必须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捍卫国家主权的原则下,因应国际变化。  

  

  由此可知,以捍卫国家主权为体,以航母为用,而不是相反。仅以“有航母的中国和没航母的中国是不一样的,正所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航母将和其它先进武器系统一道,把中国放到不怒自威的位置,带动中国软国力的塑造。”  

  

  所以,无体则无用,无用则航母如同纸糊的样子。  

  

  有人以美国高官“欢迎未来的中国航母访美”为据,证明中国制造航母“应多帮中国“化解”国际争端,而不是直接“参与”解决具体问题,这才是中国使用航母的上策”。没有参与,何来的化解?真不知道这样的专家学者脑子弄哪里去了。因为,化解的前提是航母参与,而不是放在那里挨宰。  

  

  由美国战略转移看中国专家学者的“高论”,再由中国专家学者的“高论”看美国的战略动态,可以断定,中国在黄海亮剑后,中美间的海上角逐才刚刚开始。美国在“南海的自由通行”程度,直接关系到美国对中国的控制能力,而中国如果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就必须痛下决心,打开海上通道,保持第二次核打击能力。  

  

  如果中国一旦失去海上通道,就意味着失去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失去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就等于中国被按住了一只伸向核按钮的手。  

  

  如果美国一旦按住了中国伸向核按钮的手,中美之战就开始了。  

  

  有人可能说,美国经济衰落,不可能有发动战争的能力,但是,战争从来都是,有消耗经济实力的一面,但也有剌激经济,特别是军事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一面。因果战争收益大于战争损失,美国是不会错过战争机遇的。当然,如果中国以后选择了以毛泽东思想、人民大众共同利益、共同意志为体,以航母为用,保持海上通道畅通无阻,中美之战还能拖后二十到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其间,中国应下大力气收复失去的海岛,组成岛链互动体系。  

  

  2010-7-31  

标签:美国   中国   经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