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扩大内需并非万全之策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扩大内需并非万全之策
黑居易

前言
百年以后,后人将会隆重地吊唁史上最悲情的一年,历史将铭记那段波云诡秘的一年。那一年,中国迎来了所谓的改革开放的第三十年头,迎来了疯狂奢侈的百年袄云;那一年,人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物价赤裸裸地露出狰狞的面孔;那一年,百年一遇的冰雪与地震,举国悲痛,世界震惊,可是某些人沉浸在“做鬼也光荣”的意淫中无以自拔;那一年,股市一举摘国全球最坑人的桂冠,愚蠢的股民为一丝不挂而弹冠相庆,即便血肉模糊依然坚定地守着那片望不到头的苦海;那一年,烽烟四起,天怒人猿,民不聊生;那一年,太多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今年以来,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频繁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这是继邓小平1992年南巡以来最频繁的一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的意图是很明显,即在中国经济出现危险信号的情况下,调研企业困局、楼市泡沫、金融风险等社会隐患,试图寻找到一个治理经济乱局的良方。经过几个月的密集考察,中央政府终于找到一个自认比较可行的方向。
8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天津考察。他强调,要按照中央关于做好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机遇,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他强调,扩大内需是推动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黑居易认为,十年一循环。当前,重新祭起扩大内需这面大旗,其出发点和方向都是不错的,但也并非新鲜事。所谓的三驾马车,消费就是很重要的一项。30多年来,由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产业升级、投资需求都处于飞速前进中,国民经济处于较快增长,但是国内消费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果不能抓住经济发展困境的实质,恐难有所作为。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在储蓄与消费方面的比例严重失调,而且日趋严重,政府本应拿出来进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利益消费支出的钱,却被美名其曰地锁到国库里,作为储蓄。其实不过是充公罢了,成为巨贪一再破世界记录的最坚实的物质基础。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官,正是最残酷的写照。相应的,这部分消费支出,由积贫积弱的普通老百姓扛(比如:教育投入比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及增幅、高等教育的收费膨胀、社会保障体系的迟迟不能建立、医疗改革方案的一拖再拖等)。这差不多就是国富民穷的表征与根源,也是国家与民争利的当代奇观。
十年前,中国经济从过热转向过冷,国民消费与投资意愿不强,所以想出扶持房地产发展的馊主意。其直接恶果,就是掏空老百姓的钱袋子,甚至是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成为银行与政府的NULI。民间消费能力被打压到历史最低水平,因此内需不足的问题再次突出出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奇高,据有关专家估计达到60%-80%。因此,在全球经济恶化的环境中,中国经济的衰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也凸现出内需的重要性。)如今,天怒人怨四起,央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始请求既得利益集团让出一部分利益,缩小阶级对立矛盾。成也房产,败也房产,全凭统治阶级的需要。
高房价成为当代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弄得民不聊生,烽烟四起。有专家建议,让政府出资进行公共利益的消费,从而缓解老百姓生活压力。因此,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开始有所兴旺的势头,但是这个过程还很漫长。只有政府多把富可敌国的巨额税收投入到经济过冷的领域,激活那些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平衡发展。同时,多投入资金到公共利益领域,而不是盲目地放到救楼市的赌局上。
近日,又有传言,央府将出台万亿(其中6000亿用于灾区重建)刺激经济的方案。尽管央府已经表态,这是摩根之类的洋鬼子导演的一出空手套白狼的好戏,但是仍然令我人担忧。几千亿的资金用于刺激消费,恐怕很有可能用于公务员、事业单位这些系统,让这部分中等阶层的腰包更鼓起来,从而刺激消费。其最终后果是,让有钱人更有钱,穷人更穷,贫富分化,最终导致相对过剩、消费与生产的严重背离,助长经济危机的苗头。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所谓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宏观调空,将有可能变成十年前的那次住房货币化改革一样,成为新一轮国民财富大掠夺的前兆。
其实,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其根本前根在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贫富分化,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增强消费能力,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扩大内需问题,缓解通货膨胀,从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黑居易新浪博客
黑居易天涯博客

  

  个人EMAIL [email protected]

标签:经济   消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