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对《院士候选人肖传国其人其事》这篇具有人身攻击性质的文章的几点质疑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对《院士候选人肖传国其人其事》这篇具有人身攻击性质的文章的几点质疑

前天,肖传国教授因涉嫌“方舟子被袭”和“方宏昌被袭”两案而被警方传讯。
昨天,网上就出现了《院士候选人肖传国其人其事》这样的帖子。本网友看了此文,对其内容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首先要声明:本网友的这些质疑当然不可能为肖传国教授涉嫌的“买凶伤人”的辩护,就像这位simon先生写的这些东西不可能作为“买凶伤人”的任何证据一样。

很显然,这位simon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买凶杀人”提供证据,而是对肖教授的人格和学术声誉进行攻击.
当然,simon先生会说,他是在“揭露”肖教授的人格如何下流、学术水平如何低等。

这位simon先生开篇就声称:“此人我知道已近20年了,但打开头就不太感冒他。原因是他不但虐待前妻,还私通并夺朋友之妻。”

“此人我知道已近20年了”,可见这位simon先生是以肖教授的“老相识”自居的。
后面这句话“他不但虐待前妻,还私通并夺朋友之妻”,随便安在任何人的头上都可以说是对人格的相当严重的指控,这位匿名的simon先生却没有给出任何依据。当然,这种事情确实很难拿出“依据”,也只有从“此人我知道已近20年”的人嘴里说出来,一般人才会当作八卦听一听。本网友认为,这其实属于“落井下石”的老把戏:反正已经要被定罪了,于是什么脏水都可以倒过去。就像当年的四人帮,既然已经因阴谋夺权被抓起来了,再添“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丧心病狂地迫害毛主席”这些罪名,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这位simon先生估计是这么想的:肖传国的罪名是“故意伤害罪”,其刑事处罚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方舟子博士受的伤当然不属于重伤,但是方宏昌记者据道说是头颅被打得露出了骨头,应该算重伤,因此,肖传国可能面临三年以上徒刑。而这位simon先生在论坛上发表的这种文章,如果内容属于造谣,也只是民事案件,追溯期只有两年,等到肖传国出狱之后,追溯期也已经过了一年。所以,有仇仇是正当其时的,安全系数是很高的。

为什么本网友认为,这句话很可能并非事实,只不过属于“落井下石”呢?因为这位simon先生在此文中露出的破绽太多了。

看了这位simon先生对肖传国教授的描述,本网友认为,如果这位simon先生所写都是真实的,那么可以作出下面两个判断:
1)这位simon先生是肖传国教授的一位医学同行;2)这位simon先生很有可能在学术问题上与肖教授有过“过节”。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位simon先生知道“《Journal of Urology》是临床为主的杂志”。
很显然,如果不是医学同行,通常是不可能知道某个杂志是主要发表哪个方面的文章的。
本网友是搞物理这一行的,知道美国的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就分为好几个分卷,每个分卷分别主要发表某个方面的文章。
而如果不是物理专业的,即便听说过《物理评论》这个在职,通常也是不会知道这些细节的。
因此,本网友认为,由此可以断定:simon先生是肖教授的医学同行,而且很可能是搞相同或相近方向的研究的。

然而,这位simon先生不仅知道“《Journal of Urology》是临床为主的杂志”,居然还知道肖教授“投稿其他高档杂志经常被批得体无完肤”。
在本网友看到,这就是相当有意思的事情了!

就本网友所知,一篇文章“被批得体无完肤”只会有下面两种情况:
1)投稿某杂志,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最后没能发表;
2)投稿某杂志,审稿人同意发表然后发表出来,别的人看到了认为是错的,写文章去批,批评的文章被别的审稿人同意发表,于是“被批得体无完肤”。

simon先生说“投稿其他高档杂志经常被批得体无完肤”,显然不是第二种情况,应该是指第一种情况:肖教授向一些“高档杂志”投稿,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然而,审稿人对于审阅的稿件发表的意见,通常只会有三个人知道:1)审稿人;2)负责处理此稿件的编辑(从审稿人那里得到);3)(从编辑那里得到)。
这位simon先生既然不是肖教授,又是如何知道肖教授的投稿“经常被批得体无完肤”的呢?
只有三个可能:1)simon先生是审稿人;2)simon先生是编辑;3)simon先生从肖教授那里听来的。

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自己是肖教授,“投稿其他高档杂志经常被批得体无完肤”,会不会逢人就主动去讲?
常识告诉我们:这种丑事,通常是不会有人主动向别人说的,顶多也就是私下向口风很严的极少数亲密好友抱怨一下而已。
因此,这位simon先生显然不可能是从肖教授那里得知的,于是只有两种情况:simon先生就是审稿人或者编辑。
编辑出来写文章掺和这种事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是:这位simon先生就是反对肖教授的“反射弧理论”的某位审稿人。

这位simon先生还说:“《Journal of Urology》是临床为主的杂志,上面有关基础的研究文章基本上是“垃圾”。”
本网友在这里要指出:simon先生的上述推理只是“基本上”成立,例外总是存在的,而且这种“例外”往往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重大的发现。

本网友不是搞医学的,当然不敢说医学杂志有没有这种例外:发表在“临床为主的杂志”《Journal of Urology》上的某篇“垃圾”后来被重新发现是“珍珠”。不过,本网友确实知道,物理学杂志在这方面是有过为数不少的这类例外的,其中很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具有“五次对称性”的“准晶”的发现。

这里不是科普的地方,本网友也就不打算介绍“准晶”和“五次对称性”究竟是什么意思,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去搜,这里就只能简短截说了。

1984年,某几位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某种晶体物质具有“五次对称性”,而根据公认的晶体对称性理论,不可能有任何晶体具有“五次对称性”。这几位实验研究人员把根据实验结果写成的论文投给物理学顶尖杂志之一:美国的《物理评论快》。当然,结果是被审稿人拒绝发表。理由?多半就是不符合晶体对称性理论。然后,他们做了一些修改,又向比《物理评论快》低一档次的《物理评论B》、欧洲的《物理杂志》等这样一些“高档杂志”投稿,然而也统统被拒绝发表。

最后,他们只好把论文投到《磁学和磁性材料杂志》。这个杂志主要是刊登磁学实验结果和材料合成方面的文章的,而且属于最低档的被戏称为“垃圾杂志”的那类杂志。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无论是理论文章还是实验文章,从客观上讲,可以说“基本上是垃圾”,后来被发现确实有一些价值的文章都是很少的。道理很简单:但凡自己觉得有些价值的文章,们都不会往这个杂志投稿的,只有遇到像他们这样的情况——稿件被多家“高档杂志”拒绝发表,才会考虑投到这个杂志上来。

“垃圾杂志”的效率确实高,这几位实验工的这篇“准晶”文章在当年晚些时候就发表出来了。如无意外,此文很快就该成为被人遗忘的“垃圾”了。

然而,意外发生了:一些搞实验的同行们,根据此文的叙述进行了重复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确实在电子衍射谱上看到了“五次对称性”。
同时,这些同行们还发现:其他一些材料也存在“五次对称性”。《物理评论快》的编辑们得知此事,邀请这几位被拒稿者再次投稿并很快发表了出来。
自此,学界掀起了长达数年的“准晶”热:很多人都来搞“准晶”,不但合成了具有“五次对称性”的不少准晶材料,还发现了“八次对称性”、“十次对称性”、“十二次对称性”的“准晶”。随后,一批理论牛人经过一阵子研究,提出了“准晶”的对称性理论。此后,又有人去“深入研究”这种特殊的对称性对于电输运性质、热输运性质、振动性质等等的影响,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研究“准晶”的学术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以“准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准晶”研究者几乎都只引用《物理评论快》编辑们邀请发表的那篇文章,那几位仁兄“原创首发”在《磁学和磁性材料杂志》上的那篇“垃圾”倒是真的几乎被人遗忘了。不过,这仍然无法掩盖历史事实:第一篇关于“准晶”的“原创”,是作为一篇“垃圾”文章“首发”在一本“垃圾杂志”上的。

本网友相信,这种因所作发现违背当时的权威理论而被迫在“垃圾杂志”上寻求发表的“例外”,应该不会仅仅出现在物理界,在医学界也应该是存在的。
实际上,就本网友所知,医学历上,因违背权威理论或被权威人士打压而长期得不到传播的重大发现并不比物理学界少。
发现“准晶”的人们,由于其发现违反原有的晶体对称性理论而不得不最后将论文首发在主要发表磁学实验和磁学材料合成的“垃圾杂志”上。
肖教授的“肖氏反射弧理论”主张通过手术来用一种神经代替另一种神经,也就是认为通过手术可以改变神经的类型,这种观点也正好是违反医学界现有的关于神经的理论的。那么,他的这种理论文章最后只能在主要发表相当于物理实验的临床方面文章的杂志上,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接下来,本网友要指出这位simon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的三个“硬伤”。这些“硬伤”当然同样不能为肖教授涉嫌的“买凶伤人”辩解。
但是,这些“硬伤”可以作为对这位simon先生所写内容的真实性的质疑。
大家看了之后,或许会合理地产生这个疑问:这位simon先生在肖教授被警方传唤的第二天就抛出这个帖子,其中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

第一个“硬伤”是:纽约大学医学院是“二流”和“排名很一般”么?

simon先生在文中说:“肖自觉还不过隐,编造临床病例回美丽坚向NIH骗了个R01,并以此跳到了二流的纽约大学医学院”。
还在后面进一步详细解说:“讲诚信的美国人是较容易被骗的,肖果然成功地获得了多年朝思暮想的R01,并马上从不入流的长岛医学院战略转移到了二流的纽约大学医学院。世人都知道大都会纽约,但纽约大学医学院在美国的医学院中排名很一般,不过到国内还是能唬住一些人的,带着纽约二字啊!”
因此,“纽约大学医学院是二流医学院”这个断言显然不是“笔误”了。

大家看到“二流”和“排名很一般”,会有什么样的联想呢?美国有超过六千所大学,刨去没有得到认证的“野鸡大学”,得到正式认证的有3600多所,有医学院的大学,怎么也有上千所。如果纽约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医学院当中属于“二流”“排名很一般”,那么,排名至少该在一百位之后吧?反正,大家都知道:排名前五十位的,应该算是不错的了。

那么,纽约大学医学院在全美的医学院排名是多少呢?虽然纽约大学医学院不像纽约大学那样在全美数一数二,但是,它今年的排名是全美第27名!
如果不信,可以去看看这个网址:《美国大学医学院最新排名》

全美排名第27名,居然是“二流”,“排名很一般”?如果这话是一位医学外行的道听途说,那也算是情有可原。
然而,这位simon先生不但能写出“《Journal of Urology》是临床为主的杂志,上面有关基础的研究文章基本上是“垃圾””这样的专业判断,
还知道肖教授“投稿其他高档杂志经常被批得体无完肤”,居然会不知道纽约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医学院中的排名其实是很靠前的?

这位simon先生说纽约医学院“到国内还是能唬住一些人的,带着纽约二字啊!”。本网友倒是认为,这位simon先生可能以为国内的人都没见过世面,不知道纽约大学医学院究竟在美国医学院当中排名多少,所以敢声称它只是“二流”“排名很一般”。

第二个“硬伤”是:“把在美国做的猫实验“大方”地用在平顶山煤矿的伤残工人身上,美其名为“死马当作活马医,成功了可变废为宝,失败了也没有损害”(肖的原话!)”这句话究竟有什么错?

“死马当作活马医”这是一句俗话,意思是说别的办法都没有了,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一试。
虽然这个唯一的办法风险很大,失败的可能性高,成功的机会不大,但是,不试就只能永远没戏,试了还有机会。
总之,这句俗话并没有任何把人视为“马”的意思。本网友认为,肖教授这句“原话”也应该没有把矿工视为“马”的意思。
并且,从这位simon先生后面的一些言论来看,他对“工农兵”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因此,本网友不认为他真的会对矿工们有什么感情。

肖教授这个手术已经完成了对动物的实验,接着当然就是要做人体实验了。矿工们因伤残而失去排尿的能力,若是不在他们身上做这个手术,谁还能帮助他们恢复这方面的健康?所谓“人体实验”,无非就是做手术。动物实验已经完成,这位simon先生认为人体实验该如何做呢?难道先在伤残工人身上做手术实验是不应该的,反倒应该先在健康人身上做手术实验么?而且,据道,这实验手术是免费做的。若是换了别人,谁来给他们出手术费?simon先生可能又要说没给矿工们“人体实验费”,难道simon先生真的不懂“国情”?若是手术做不成,矿工们的健康谁会来关心?simon先生有什么建议呢?本网友认为是不会有什么建议的,只不过正好这些矿工能够成为攻击这个手术的工具而已。

第三个“硬伤”是:“肖在美试了3例,失败率100%!”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意义?

本网友曾经正好看过网上转贴的肖教授关于此手术的一些介绍,其中提到: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这个手术的成功率不到10%,也就是平均来说10个里只有1个成功。可以想象,人体实验的成功率是更低的。

让我们假定每次手术的成功率都是10%,按照概率论来计算,连续做三个手术,三个都失败的概率是0.9X0.9X0.9=73%,其中至少有一个成功的概率只有27%。那么,“肖在美试了3例,失败率100%!”,无非是说连续三次手术都失败了,这事情的概率本来就接近四分之三,又有什么值得惊叹的呢?如果要指责肖教授,也只能指责他没有能够提高每次手术的成功率,毕竟,在做手术之前,他又不是没有把成功率很低这个情况告知病人。也正是由于动物实验的成功率低,这14名矿工的手术居然有13个算是成功的,才会被视为“奇迹”,这究竟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自称“此人我知道已近20年了”,又以医学同行和内幕知晓者自居的simon先生,显然不会不知道肖教授这个手术的动物实验成功率。
概率统计学在医学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因此,这位simon先生也不会不知道单次成功率很低的手术“连续三次失败”的概率究竟有多高。
这位simon先生显然也不会真的不清楚纽约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医学院中的排名情况。
那么,他为什么要急匆匆地抛出这篇文章,还在这三个问题上说谎呢?他这篇文章里的那些所谓“内幕”“真相”,究竟有多少是可信的?
标签:先生   杂志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