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评《小岗村试验土地自愿流转人均增收3000元》
评《安徽小岗村试验土地自愿流转 人均增收3000元》
原文:
韩强
第一,新京10月7日道 “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这句话承认“20年没过富裕坎”,这可不是别人强加的,是自己承认的。再看:
2008年3月25日《大河》第16版刊登《小岗村重走集体合作之路》文章共分五个部分:
开头的“名村依旧是一个普通村庄”、“单干搞生产是搞到头了”两部分,介绍了小岗村的现状和人们对“分田到户”的看法及思索。第三部分“重走集体合作之路”,介绍了在小岗村历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村民大会:专题讨论“土地流转”,实现小岗人“致富的梦想”。“在‘分田到户 ’30年后,小岗村走向集体合作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了。
“分田到户”后跨过温饱线的小岗人,尽管头顶着“中国十大名村”的光环,但“和全国其他名村相比,小岗村不论是产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不小差距”,正如当年搞“分田到户”的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所说:“小岗村和过去相比,变化翻天覆地,但和其他先进村相比,差距很大。过去这么多年,小岗村错失了好多发展致富的机会。”如今,小岗人自己也“想得很清楚,个体式的农耕作业只能吃饱肚子,不可能走向富裕。要发展,必须走集体合作之路。”其实不难发现,“一步跨过温饱线,多年未进致富门”的小岗人,在30年发展的历程中逐步有了自己的困惑。为此,他们几次组团到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南街村参观考察,以 “寻求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并纷纷发表感言:“大包干发源地的人员,看到了南街村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模式,使我们的党组织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小岗人参观南街村后的留言,是他们置身现实、再次“穷则思变”的切身感言和慎重抉择。十七大告中明确提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像小岗村这样,“农村土地流转、走集体合作之路,正是全国很多农村地区当前不断探索的一个宏大命题”。这也使人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富裕必须走集体合作之路。”
事情很清楚:小岗人参观南街村后受到启发重新走上集体经济的路,而且承认“单干搞生产是搞到头了”!
其实,没有搞单干的集体化农村(相当于过去的生产大队)在全国有2000多个,他们比小岗村来说,早就走上了共同富裕的路。
第二,养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号召力,严金昌被提升为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养殖场的管理者。出租土地的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公司的反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800元左右的工资。
严金昌告诉记者,“工资、每亩地一年500元的租金,再加上年终一定量的分红,一年到头少说也有两万多元收入,这可比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也超不过500元。”这位30年前领头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老农现在成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倡导者。
如果经营的好,各方面满意,谁也做不到百分之百,如果代养殖场遇到困难,比如说发生突然的传染病,那么每亩地一年500元的租金,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800元左右的工资,从何而来?市场经济是要严格遵守合同的,一旦亏损,谁来还账?
第三,2008年初,小岗村双孢菇大棚已发展到160个,占地200余亩。但由于恶性竞争,成本明显上升,市场风险加大。最早到小岗村创业的苗娟等一批大学生吸取教训,决定联合农户成立小岗利民食用菌合作社。苗娟被推举为监事长。
大棚种植,我在1973年后,我就见过,1974年我到天津西郊区崔家码头大队劳动,是塑料薄膜大棚种菜,当时其它地方也有种蘑菇的。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因为中日建交后进口了化工设备,塑料薄膜成批生产,也就用到了农业生产上。家码头大队的社员们已经住上砖瓦房,当然这是郊区。县城附近的大队也都在搞事业,因为农业的发展方针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我在1961年就跟着小学老师种蘑菇,当时是在暗室种,用菌丝,为什么呢?为克服自然灾害,学校搞副业。初中在学校棋类厂劳动,高中在学校加工厂劳动,高中参加过农场和农村生产大队劳动,后来到建设兵团,回来上学,参加过两次学军和三次农村劳动。这就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参加社会实践。
也就是说,小岗村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和我70年代见过的,高不了多少。当然更比不了黑龙江的农场,哈哈,在黑龙江的农场也有知青在种植蘑菇!
第四,专家点评“政府应支持初级农民合作社”,很好,我同意!因为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初级农民合作社”,土地入股分红。看看网友[ 新民主主义革命 ] 2008-10-06 14:36:49 的详细介绍:
初级合作社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以个体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实行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实行统一经营;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劳动产品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用之后,按照社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及入社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多少进行分配。1953年初级合作社发展到个,参加的农户27.2万户;最多时(1956年1月),达到139.4万个,参加的农户5903.4万户。后来,初级合作社大量转变为高级合作社。1956年底,全国75.6万个农业合作社中,还有初级合作社21.6万个,到1957年仅存3.6万个。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社员入股土地主要包括:①耕地;②经过户主同意入社的特殊土地(如藕池、鱼塘、菜地等);③社员同意交社开垦的私有荒地。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等生活消费品的需要,合作社划出不超过总土地量5%的土地分给社员使用。入股土地折股办法:①按照土地在平常年景可能达到的产量(根据土地实际产量和土地好坏、耕作难易、位置远近等条件评定)折合成标准亩数计股;②按照当年的实际产量折合为标准亩数计股;③按照查田定产的税收负担亩数计股;④按照土地自然亩数计股。入社土地中,已投入农业生产的,均可取得酬;附属于土地的私有生产设施(如水利设施)亦可通过土地酬形式得到补偿(或单独补偿);交合作社开垦的社员私有荒地,两三年后可取得土地酬。土地酬的数量一般由合作社议定固定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农业劳动的酬。在土地产量不稳定,难于议定土地酬的固定数量时,则采取分成酬的办法或其他办法。社员的其他生产资料,如役畜(耕种用的马、牛、骡、驴等)、大型农具(犁、新式犁、马拉农具、水车、风车、抽水机等)、农业运输工具(车、船等)、成片林木、成群的牧畜等,一般都交由合作社统一使用或经营。对入社的耕畜采用三种办法:①私有、私养、公用,即社员私有,私养,由合作社租用;②私有、公养、公用,即社员私有,由合作社统一喂养、统一使用,给畜主以适当的酬;③共有、公养、公用,即由合作社作价收买,转为公共所有。对社员私有的大型农具和运输工具,由合作社租用或折价归社。对社员成片林木,如果园、茶园、桑园、桐山、竹林等,交合作社统一经营,但仍保留私人所有权,由合作社付给合理酬。对社员大型非农业工具和设备,合作社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而租用的,付给所有者合理酬。
看见了吗?1955年这一整套经济组织系统,比小岗村现在的“合作社”要严密的多!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民公社解散了,为什么要一退到底,变成了单干,为什么不可以保留生产大队或者初级社?其实按照三级所有,公社行政组织的色彩比较多,把这一级去掉了,未尝不可,但是大队、小队是实体,可以保留,而且还可以多给农民点自留地,来个一村两制,有何不可。其实纸已经刊登了一村两制!保留一些公有制,至少可以不解散大队的卫生室,农民的一般小病可以不出村,而且当时的工副业也可以保留,为什么全分光?集体财产,分了容易,再积累起来,可就难了!
============================================
8月23日,小岗村村民在搬运刚采摘的葡萄。目前,该村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人均增收近3000多元。新华社发
安徽小岗村试验土地自愿流转 人均增收3000元
: 新京(北京)
新京10月7日道 “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这是相当长时期内,一拨又一拨参观考察者对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小岗村的感慨和评价。听上去很尖刻,但也是令小岗人既难堪又困惑的实情。
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小岗村推动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经济、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等改革新试验的启动和深化,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开放型新农村的小岗村。正是这些新探索、新转变,让小岗村在近两年时间里,人均收入由3000多元上升至6000多元,摆脱了二十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的状况。
今天,小岗村一系列新的改革试验,也再次吸引了关心中国农村问题的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他们都不约而同把“中国改革第一村”作为中国传统农区的缩影,试图从中寻求破解当今中国“三农”问题的新答案。
■ 试验
1600亩土地租给经营户
只要坚持土地的最终承包权不变和群众自愿原则,农民就拥护流转。现在愿意转让土地的村民多,缺的是有实力又有能力的规模经营者。
65岁的老农严金昌如今成了一个现代养殖场的饲养管理者。作为当年秘密在“分田到户”协议上摁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他和几户农民一起,又把自己当年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租了出去,交由上海一家养殖公司发展种猪扩繁基地。
因为养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号召力,严金昌被提升为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养殖场的管理者。出租土地的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公司的反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800元左右的工资。
严金昌告诉记者,“工资、每亩地一年500元的租金,再加上年终一定量的分红,一年到头少说也有两万多元收入,这可比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也超不过500元。”这位30年前领头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老农现在成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倡导者。
村口门楼的对面,是小岗村另一个经土地流转而兴起的现代农业园———180多亩的葡萄种植园。“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是这里的主人。据他说,“每亩葡萄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通过土地租赁和串换,便于集中施肥、灌溉、除虫和管理,还能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
据了解,除了集体统一组织外,小岗村更多的承包地是农户通过血缘关系、邻里关系等多种方式自己实现流转的。目前,全村1800亩耕地已有600余亩实现流转,发展起粮食、葡萄规模种植及双孢菇产业等,每亩土地收益上升了5倍、10倍,甚至20倍。
严德友说,这个趋势还在扩大,只要坚持土地的最终承包权不变和群众自愿原则,农民就拥护流转。现在愿意转让土地的村民多,缺的是有实力又有能力的规模经营者。
当年大包干主要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担心,眼下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是在缺少制度安排和不规范的情况下形成的。他认为,在新的起点上,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制度。
■ 专家点评
“集并出租土地是完善联产制”
有专家提出,乡村两级应尽快成立相关指导机构
当年“大包干”的积极推动者、安徽省农村问题专家陆子修:小岗村这轮以承包制为基础的土地集并出租,是对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土地集中经营,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发展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交易效率,降低农业市场成本。农民的自主流转还解决了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带来的土地闲置、撂荒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阳:乡村两级要尽快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指导机构,对当前各地普遍实行的农户之间、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农户与农业业主之间的耕地转包,进一步规范其合同关系和合同文本。在土地承包期内,农户流转土地价格建议按土地的实际收益情况,每三年上浮一次,让农民能够分享土地规模经营所带来的收益。在坚持家庭联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应允许地方积极探索土地股权质押贷款、参股龙头企业经营等多种模式,推进现代农业。
■ 试验
2农业合作社给社员筹款
农民的房产及承包的土地、林地、水塘都不能用于抵押,资金匮乏限制农民从温饱迈向致富。
2008年初,小岗村双孢菇大棚已发展到160个,占地200余亩。但由于恶性竞争,成本明显上升,市场风险加大。最早到小岗村创业的苗娟等一批大学生吸取教训,决定联合农户成立小岗利民食用菌合作社。苗娟被推举为监事长。
苗娟介绍,一段时间,小岗村的双孢茹销售完全依靠安徽一家龙头公司,2006年市场行情好时收益较大。但去年双孢茹市场出现波动,龙头公司便故意压价、欠款。新成立合作社后,统一对外购料、销售。目前生产成本下降20%,通过合作社对外谈判,与省内外多家龙头公司建立了销售关系,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
小岗利民食用菌合作社还在探讨设立社员互助基金,由社员筹资,通过互相担保,解决社员的阶段性资金需求。同时,合作社准备通过资金互助等形式筹资发展蘑菇粗加工,以延长储藏期,让社员分享加工环节利润。
除了食用菌合作社,小岗葡萄合作社也迅速成长起来。严德友任理事长,他说,葡萄合作社主要负责统一购买化肥、套袋等生产资料,举办小岗葡萄节,组织市场促销等。这些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市场销售。
这个合作社还吸收社员入股成立互助资金,为社员生产生活提供借款便利。社员需借用资金,利率比信用社低,10天8天的一般免息,一般借款1个月按6厘利息,3个月按7厘,最高9厘。只要有社员担保,借款手续极为方便,几个理事一碰头,一般当天就能拿到借款。
如今,八成以上的合作社员一亩地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
当然,农村金融匮乏仍然是小岗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介绍,近年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纷纷以防范金融风险、深入改革为借口远离农民,用于农业生产的贷款少之又少。农民的房产及承包的土地、林地、水塘都不能用于抵押,资金匮乏限制农民从温饱迈向致富。
■ 专家点评
“政府应支持初级农民合作社”
专家认为,不能简单把农民合作组织当企业看待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中国农民问题很复杂,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9亿农民,也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复杂的“三农”问题。我们的政策应充分考虑国情。比如,简单把农民合作组织当企业看待,是不妥的。政府在开始阶段应对专业合作社有所支持,如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减免税费等,否则农民为什么要参加合作社呢不鼓励农民创办、参加专业合作社,又怎么发展现代农业呢
陆子修:这种新型合作机制通过社员内部资金互助,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是突破农村金融瓶颈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家发改委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眼下,亟待抓紧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套法规政策。要降低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门槛;清理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抓紧制订相应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明确政府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中的定位。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