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也谈厉以宁为什么要与华西村套近乎?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也谈厉以宁为什么要与华西村套近乎?  

  

  (江西李建军转评)  

  

  

  

  

  最近,网友在讨论著名右翼知识分子厉以宁为《赢在华西》写序言(原文附后)之事,我也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众所周知,厉股份是主张公有经济搞私有股份化改造的。  

  一个叫苏星的将厉以宁关于股份制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所有制改革,而不是价格改革。  

  

  其二,原有企业资金存量股份化以后,国家可以根据地区和行业的不同,根据企业性质和规模的不同,确定国家所掌握的股份在全部股份资金中的比例(例如钢铁工业可定为40%,纺织工业30%,食品工业20%等),然后国家再根据这一比例,保留企业股份,而把多余的股份分期分批出售:或者公开出售,卖给个人,或者转让给企业,由企业付现金或计息向国家陆续偿还债务。  

  

  其三,减少政府股份不等于削弱公有制。  

  

  仅从这三点,就可以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厉先生的股份制改革,不是坚持股份化改革的公有股份为主体;而是要搞私有股份为主体,要用漫火煮青蛙的办法,逐步将私有股取代公有股,最终实现公有资产的主体私有化。  

  

  由此可见,厉先生及其理论是中国公有资产逐步私有化元凶之一。  

  二.一个极力主张将公有资产股份化的人,为什么会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华西村套近乎呢?  

  从厉以宁为《赢在华西》写的一篇序言,可以读出一些意思。  

  

  他在这篇序言中,提到华西村的经验时,自始至终、不顾事实、决不说“华西村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是坚持公有制、创建公有公正竞争的机制”这一铁的事实。他只是说华西村“搞了一种“劳、资、需”相结合的分配机制”、“ 敢为天下先” 、“ 坚持搞循环经济、链式经营”等。如此评价一个公有经济的典型,尤如某人在夸一个美女之所以打动人,不是因为这个美女气质美,而是说她修饰好。  

  

  可是,人民在看了厉先生不着边际的表扬华西村之辞后,还看到了他真实思想的表达。  

  

  如他在此文中就画龙点睛似地作了如下判定:“华西的财富积累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现在要完全复制华西的经济规模已经很难了”。  

  

  这是什么意思?这实际上是在说,天下只能有一个华西村,中国不会出现(很难之词的真实意思)第二个坚持公有公正道路致富的华西村或华东村了。  

  

  这实际上是在告诫无产阶级,你们坚持搞什么公有制,只能到此为止!你们不要指望学习华西村的经验,不要指望只搞公有公正竞争就能富裕,不要指望不受我们资本家的剥削,就能生存!天下的无产阶级者,只 能按厉 先生指引的,将你们辛苦积累的公有资产私有股份化,将你们的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公有资源私有股份化,逐步地走向资本主义,逐步地全面私有化,才是你们必然的天命!  

  

  因为,在厉以宁们看来,丛林法则,私有剥削,是宇宙的法则,全人类最后只能让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垄断,中国只能让帝国主义买办和几个垄断资本家垄断,人间必然“复兴”到君君臣臣、富富贫贫、贵贵贱贱的类人猿初级阶段去。  

  

  由此文可见,厉以宁与华西村套近乎,醉翁之意不在酒,表扬是虚的,批判才是实的;用老百姓的话比喻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附:  

  厉以宁为《赢在华西》一书作的序:华西经验的启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华西村都是中国区域经济中别具特色的一面旗帜。华西村年产值居然超450亿元,资源并无突出优势的华西村能取得如此突出的经济成就,不能不让人们感到震惊。改革开放30年来华西村是公认的先进集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华西是一个参与平等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但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做强做大,很值得研究,而已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不仅如此,华西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华西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实现了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公正,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经济管理的要义是什么?不就是科学配置资源,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么?如果国内有更多的村像华西一样,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就好解决了。从这点上说,华西经验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发展树立了标杆,至少是标杆之一。  

  

  华西是乡镇经济的成功的范例。华西村乡镇经济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1979~1983年是开始发展阶段,1984~1988年是高速增长阶段,1989~1991年是整顿提高阶段,1992~1996年的全面改革与发展阶段,从1997年到现在是创新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华西村不仅冲上去了,而且站住了。华西村始终以超前的思想和步伐引领乡镇经济从起步走向发展、由变革走向扩张,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和乡镇经济发展的标杆之一。其中有很多东西浓缩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智慧结晶,也成为我们研究新农村建设和新型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目前,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个突出问题。理论界也在不断进行探讨。最近两年出现了一种解释,说我国贫富差别的增大,主要是因为强调效率的缘故,我觉得这种解释是片面的。华西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在过去30年里,华西村的确十分强调效率,但又坚持共同富裕和公平。强调效率,关注公平,这正是华西经验的要点。  

  

  上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曾指出效率和平等不可能同时实现。如果把收入平等看成是平等或公平的同义语,那么奥肯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平等或公平绝不等同于收入平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贫富差距拉开了,这并不等于实现了效率,就丢了平等。要知道,人们的收入同人们提供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有关,同人们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有关,所以收入就会有差距,只要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行了。应当指出,华西村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他们不搞“大锅饭”,实现了效率,也不搞“独吃饭”,实现了平等。他们搞了一种“劳、资、需”相结合的分配机制,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实际上是结合华西村的实际而进行的试验,他们对各种分配机制进行了聚合,扬长避短,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能实现效率,又能规避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问题。实践证明了这种试验的成绩。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华西村的成就还表现在对经济结构的科学规划上。改革开放初期,多数企业采用了粗放掠夺型的发展模式,高能耗产业发展得很猛,结果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调。随着能源紧缺的加剧,这些企业都面临着发展瓶颈。另外,很多地区三大产业之间不协调,过分依赖工业,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成为一大难题。华西通过不停的探索,找到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这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合理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有人说,华西发展这么迅速,是占了起步早的便宜,事实上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华西村能提前实现小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坚持实事求是,同时又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仅赢在勤奋,还赢在超前的思想观念上。可以说,以吴仁宝为代表的华西领导班子具有超前的思维方式。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华西经济初具规模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合理规划,提出了“循环经济”、“链式经营”,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华西村没有把循环经济落到实处,不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并进,而只靠工业一条腿走路,那么,不管此后的经济总量有多大,恐怕也会沦为不适合居住的村庄,哪里还能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华西的财富积累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现在要完全复制华西的经济规模已经很难了。抛开历史背景不说,华西村的精神,也就是人们常常提起的“华西精神”,则是永远有效的。  

  

  “华西精神”的核心是“创富”的使命感和“共富”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激励着华西人艰苦创业,永不懈怠。华西的“共富”思想突破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当华西村走上富裕道路之后,吴仁宝首先想到的是邻村,他们通过创新的“一分五统”机制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随后,又在甘肃、黑龙江等省协助建立了“省外华西”,尽可能地把华西经验传送到其他贫穷地区,帮助更多的农村脱贫致富。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好好学习。  

  

  另一方面是华西村提出的“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发展思路。根据这个发展思路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解决了教育农民的问题,这正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借鉴的。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这不是简单的经济目标,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目标,应该说是一个综合的幸福目标体系。研究经济的人经常讲最大化,对一个人来说,需要最大化的不是某个单项突破,而是在各项指标中求得一种平衡,这种最大化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今天华西人的生活,我们看到了这种平衡。这是华西人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惊喜,他们不仅物质富有,而且精神也富有。在这条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华西人拥有全国第一个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拥有中国农村第一个农民艺术团,还拥有无数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在华西,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生活幸福。毫无疑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乃至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华西村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制度胜于技术”。这是指: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取得成就。华西经验的取得,离不开制度上的探索和突破,包括观念的更新。  

  

  阅读了《赢在华西》这本全面介绍华西经验的书以后,我感到,书中对华西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的总结,令人信服地说明华西经验值得学术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乡镇建设中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人们可以从书中获得不少启示,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从书中学习到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2007年12月22日 于北京大学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县域经济与地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08年03月07日 00:00 新浪读书  

标签:经济   发展   股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