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国家外汇监管尤应关注外资大行的违法违规作为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国家外汇监管尤应关注外资大行的违法违规作为

  

  刘 川 2007-6-27日

  

  昨天,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已对2006年度检查发现的19家中资银行和10家外资银行违反相关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了处罚。2007年4月,该局又对东部10个省份主要的境内、外银行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审核。虽然,国家外汇管理局没有讲出处罚的金额,以展示其对违规经营外汇综合性业务的银行监管力度,但监管已经展开,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现,部分银行存在违规办理代客收结汇业务、违反外汇贷款相关规定,以及违反出口核销管理规定等现象。令一些境外投机性资金假借贸易或投资等渠道流入,甚至变相进入国内房地产与股票两大市场。 这正是一个非常要警惕的事情。

  

  从香港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增长周期内,或因政治因素引发的政策暗推作用,1990年代初,香港有10%的外资注入房地产与股市,至1995-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外资注入比例增长至20%。2007年6月29日从泰国暴发的汇率崩溃,引起亚洲金融风暴,波及香港,外资快速逃离,使香港成为金融重灾区,直至2003年期间,外资在港整体投资比例一直没有超过10%.香港房地产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住宅、写字楼、零售商铺的销售价格,分别从最高位下跌了66%、168%和98%,其中,写字楼的价格下跌,最清楚地反映了外来需求的减少。

  

  由于外资热钱是全球化的产物之一,它们可以随处游走,是目前各国金融监管中最大的难题之一。然而,也正因为其运作的全球性特征,也令外资的热钱钟情于变现率高的股市,而楼市保值与增值的效果,较其它不动产,如艺术品、古玩等,也相对容易变现得多,因此,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并在近两三年内快速拉高,人民币升值的时期,进入中国的房地产与股市,外资来分享中国高成长的成果,也将带来出逃带来的危机。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外资大银行,以各种汇兑方式,协助其高端客户抢占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或进入股市。在香港,由于找换店不受金融监管,又处于合法经营的法律环境中,尽管不少大银行有每日兑换2万港元等值人民币的要求,但也有知名大银行能为其高端客户,利用本银行在内地合法吸收人民币储蓄的便利,以及雄厚的资金与网络支持,在数分钟之内承兑每日180万美元的等值人民币,令外资以高端客户的面目,进入中国炒楼炒股。这一切,中国的外汇监管机构、银监会、证监会等机构,均难以核查。

  

  外资热钱的特点之一,是来无影,去无踪,但又因其资金庞大,通常不可能完全信赖大陆的地下钱庄和香港的找换店,与银行合作是它们的首选,特别是长期有合作关系的外资银行。在香港金融危机期间,香港的不少著名银行(如汇丰银行)与外资投行(如美国一些著名的大投行),借出港元货币与港元资产给美国的对冲基金攻击本地金融市场,包括股市、汇市、期市,进行三维的立体交叉偷袭,银行与热钱的紧密关系,心照不宣。这意味着知名银行与外资的合作,并非无迹可寻,只是要监管机构下足功夫,死盯不放,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监管到位,以正视听,达到维护中国政府与人民资产安全之目标。

  

  外资与外资银行,利用品牌效应兴风作浪,其效果更甚于一般的金融机构与金融组织,其成熟的金融运作手段与技术运用,更需要中国有更高超的监管模式与监管力量。

  

  我们不针对外资银行,但我们要关注它们的不法行为,并严惩不殆。

标签:外资   银行   监管   香港   外汇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