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孙锡良: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孙锡良:中国须对“两会及代表”依法进行重大变革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要召开了,跟往年一样,会议时间还是会拉得相当的长,采访记者也会相当的多,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肯定能够开成团结的大会和胜利的大会。不过,在我看来,“两会”如果不开成火药味很浓的大会,就很难算得上实质性成功,即便所有的告和提案都顺利通过和立案了,也只是算是程序性胜利,至于是否真正符合民意就很难裁量。

  全国“两会”想开成让老百姓满意的大会,我认为第一步就必须对“两会代表”进行大变革,现在的很多“两会代表”基本上只是流于“念念经、交交友、唱唱歌、举举手”。人民对“两会”的总结是:没有哪一次的告不是“振奋人心的”,没有哪一次的投票不是顺利过关的,没有哪一次的成绩不是非常伟大的。听多了,看多了,也就有些腻了,年复一年的老问题始终还在那里原地不动,主要矛盾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大老百姓对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回应流露出绝望情绪,如果不对“两会“和“两会代表”进行重大变革,全国的“两会”开与不开差别并不大,顶多也就刺激了局部消费而已。

  对“两会“和“两会代表”进行重大变革,应当被视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中国民意政治变革运动中的一次非凡探索。为了保证变革平稳有序,我认为可以先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要认清当前制度下“两会代表”在议事上的重大缺陷;二是要充分看到某些代表身上的先天性疾病;三是要探索“两会代表”及“两会”变革的基本方向。

  一、当前“两会代表”在参政议政方面的严重缺陷  

  中国的“两会代表”呈现出“三多现象”,即“官员多、明星多、木偶多”,参政议政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和套路,困扰社会的主要矛盾日积月累,爆发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两会代表”是要代表民意的,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老百姓有理由让他们退下来,换换血液,让能够议政的民意代表真正代表人民说话议事。目前,“两会代表”参政议政严重缺陷的主要表现有:

  1、部分代表不想议政。在“两会代表”当中,有很多都是省委书记、省长、市长等行政官员,还有董事长、厂长、银行行长等财主大佬,他们是不想议政的一个大群体,议政是议什么?不就是议他们自己吗?如果他们真是心里想着人民,很多问题和矛盾早就解决了,问题非常明显地摆在那里,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的本意就是希望议来议去总在原地打转,要说他们想议什么,也是想为自己争取权益,就算少数有良心的代表想议点什么实质性议题,那还得察颜观色,如果没有得到暗示,讲错了会出大问题,如此担惊受怕之下,绝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个别敢于“放炮”的代表自然就成了“两会明星”,不过,这些“明星”多半长不了,不要多久,他们就会在下一届代表中消失掉,或者在官位上退居二线。不想议政的代表太多,是全国“两会”难出成果的最大原因之一。

  2、部分代表不会议政。在“两会代表”中,有很多明星和名人,他们的成名决不是因为懂政治,他们能当上“代表”也决不是老百姓正常票选的,他们就因为那个“名”而进入了人民大会堂。在他们那个群体中,有一部分也是想为人民做点事的,但是,他们压根就没那能力,他们一年到头都忙着赚钱,一年到头都忙着炒作自己的“名头”,哪有时间关心老百姓疾苦啊?每年到了要开“两会”的时候,匆匆忙忙地找几个同行一凑合,拼凑个什么“提案”,至于提案有没有用,他们可管不上,在中央电视台每年的“两会专题道”中,都可以看到:某某代表坐在火车上还忙着改提案,还忙着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某某代表团在开会期间还忙着到北京市市民当中征求意见......这是什么代表?一年的时间,你们不调研,干什么去了?到了开会的时候作秀,临时抱佛脚,这样的“提案”能有多大含金量?能帮老百姓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全局性可言?这些代表干脆请假不出席还好些,至少还能低碳一点。

  3、部分代表不敢议政。我说代表有“三多”,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木偶代表”(此处也略去一些字),这部分人总体上讲就是为了要满足《代表法》中“两会代表”的要求而人为设定的,他们基本上就是木偶,他们不但代表不了人民,连自己都代表不了,跟木偶没有多大本质区别,他们身上根本就没有议政的功能,只是在各代表团的讨论中充当说套话、唱赞歌的陪衬,虽然说,“木偶代表”比例不大,但影响不好,是最需要被淘汰的一个代表群体。

  二、当前“两会代表”自身的先天性疾病  

  全国部分“两会代表”为什么不想议政?为什么不能议政?为什么不会议政?原因除了中国的大环境以外,更主要的还是代表自身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所致,不妨对他们一一进行解剖:

  1、“官员代表”身上有哪些先天性疾病?  

  首先是廉政上的疾病。不能说所有当官的都不廉政,但是,在能够被选到全国“两会代表”的官员中,党政一把手是很多的,其他高级别行政官员也是很多的,不廉政的官员比例肯定不会很低,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老百姓的不信任。老百姓能期望这些官员们去北京提交“官员财产申”和“取消三公消费”的提案吗?不可能。这两个问题,老百姓等待了快二十年,一直没有在中央“两会”上取得实质性成果,主要原因,我看还是出在“官员代表”的身上,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提出革掉自己性命的提案。

  其次是官商勾结的疾病。“两会代表”除行政官员多以外,企业高管也多,地产大老板也多,各大集团的领军人物也多,这些人组成了改革开放后的既得利益集团组合体,他们的利益关系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加速推进,近十年来的融合速度已经远超前二十年的速度,最近还有些人想甩开膀子大干一番的架势。因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体帖和默契”,所以,房地产调控年年调是年年空调。另外,由于各小集团之间的利益也是纠葛不清,教育改革和医改也是步履蹒跚。因为部分人的贪得无厌,中国的各种乱收费仍然大行其道,丝毫没有减缓迹象,年年改旧问题,年年出新问题,投机倒把的行为越来越有恃无恐。这两个官商群体怎么会想让房价降下来呢?去年,我批评某市的一个大官不想降房价,电话被打烂了,今年他们在地方“两会”上还是玩老一套——官商命运共同体。

  最后是官员的退休病。大家认真观察一下“两会代表”,你会发现,有很多代表都是“养老型代表”,都快到退休年纪了,不管之前他们是否腐败过,也不管他们是否曾经想为老百姓办事,但在中国,一个行将退休又还没有退的官员是最不能为人民办事的官员,他们中的部分人一方面想利用退休前捞一点,为自己退休留点财产,另一方面又害怕得罪现行官员,在自己退休后得不到善待,他们此时的心理是最为复杂的,很少有把老百姓放在心里的,因为他们知道老百姓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个别官员在退休后麻着胆子讲几句实话,那也是极少数的个案,99%的代表们是不会讲真话的,他们只等着“两会”结束时举手按表决器。现在很多老百姓大多数人不是反对“退休双轨制”吗?看看这些代表,他们愿意改革吗?快到期了,你让他们失去到手的利益,他们不投反对票吗?

  2、其它代们表的先天性疾病。

  知识分子代表的先天性疾病是过度中庸。在整个“两会代表”中,知识分子(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等界别)的人数是很多的,但这个群体总是处在一个陪衬的角色,他们本应当成为最活跃、最有创新意识和最有斗争精神的一个群体,但实事上,他们却成了一个最为中庸甚至是奴性和最会讲废话的代表群体,在我的内心本不愿意承认“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提法,但如果单看那些精英代表的话,我感觉还是蛮有道理的,

  明星代表的先天性疾病是知识水平低。这样评价可能打击了一部分很有水平的明星代表,但我只能说,大体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一大堆唱歌的代表,一大堆世界冠军代表,一大堆主持人代表,不能说他们没有为国家作贡献,名人代表中,很多人的确没有什么文化,的确不懂得什么叫“提案”,更不知道对一个国家未来有决定性影响的思路该如何定。一些大牌名星,稚气还未脱就坐在了人民大会堂,他们手上拿着告,心里想着时间如何打发,有些人甚至连把告通看一遍的耐心都没有,在分组讨会上居然也大言不惭地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告,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告!好在哪里,哪里振奋人心了是愣不知情的。不能说没有文化的人就当不了代表,陈永贵当年就当得很好,但是,没有政治头脑、没有责任心的代表就一定当不了好代表,明星的知识缺陷不是罪过,罪过在于他们没意识到应该代表谁,没有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些代表意识到了却又力不从心。

  民主党派代表的先天性疾病是看戏心理。如果单从个人文化素质来评价,民主党派的代表素质无疑是最高的,但是,大家不要以为,文化素质高,就是一个合格的代表,他们整体上一点也不比其它代表强多少,在我看来,目前的民主党派代表甚至缺少起码的道德观和民族责任感,很多民主党派的代表们抱着“得过且过、看戏不语”的思想,他们认为,只要共产党对自己的待遇不减,对自己的利益干涉不要太多,没有人会愿意就“财产申和三公消费”问题提任何提案,因为这两个问题与民主党派的官员们也是密切相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主党派官员的某些问题与共产党官员是有共性的,民主党派实际上处于最没有监督的状态,他们的自由度在中国也许是无与伦比的。今天的民主党派已经不是建国初期的民主党派,民族责任感已经所剩无几,他们只想站在共产党周围看戏,并没有与共产党肝胆相照,当然,更没有跟人民群众心连心,他们也只是“两会”中的看客而已。

  其他没有点到的代表也许就是众多全国“两会代表”中的合格者,他们虽然不多,但为人民、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值得赞美,他们是真正的人民代表,他们配得上“代表”二字,我希望他们能再接再励,为全国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三、全国“两会”重大变革的若干思考  

  我一直在思考:中央为什么每年都要开“两会”?不就是要让人民的代表去北京商议国家大事吗,不就是让代表们去解决老百姓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吗?不就是要为国家领导人献计献策吗?这样的“两会”开了几十年,有成绩也有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的不满也越来越多了,是不是也到了要变革的时候呢?任何事物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变革,国家的议事形式也不例外,我认为从目前的实际出发,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重大变革,一个方面是对“两会代表”的产生进行重大调整;二是要对“两会”程序及形式进行重大变革,变革的重点是引入新的“代表团制”和中国式“行政质询制”。   

  1、对“两会代表”进行重大变革。  

  第一点:副处级以上行政官员、国有和民营企业高管绝不能成为“两会代表”。代表去开会就是去议政的,议谁的政?不正是议官员的政吗?你党政高官都坐在那里,你叫谁能议你呀?企业高管为什么不能成为代表?因为他们本质上与官员是一样的,企业的自私性太强,行业利益观念太强,难以站在一般老百姓的立场考虑问题,企业要维护利益,也只能选择他们的民意代表,由行业的民意代表去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不能直接让高管去代表。“两会代表”的任务是议政,而不是当官,代表们不会当官没关系,只要他们能够把自己所代表群体的民意落实好就够了。

  第二点:“两会代表”不能成为政治待遇。为什么有那么多明星当代表?为什么有那么多冠军当代表?为什么有那么多模范当代表?为什么有那么英雄当代表?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两会代表”的官本位化,各级政府把对这些人业绩上的成就奖赏转化为“代表”的身份,同时想借助他们的身份继续为各地创造新的利益,丝毫不管他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去议政,所以,在全国“两会”期间,很多代表不是忙着开会,而是忙着派对,忙着交朋友,忙着拉关系,一次事关全民的重要“两会”结果演成了电视连续剧,难以让人民群众满意!

  第三点:“两会代表”必须相对平民化和半专职化。很多国家的议员都是职业化的,他们的工作就是为民议事,在中国,要做到完全职业化暂时比较困难,但是,要做到相对平民化还是可以的,要做到半专职化也是可行的。什么叫相对平民化?就是所有的全国“两会代表”的身份都必须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人员,最高行政任职职位必须在副处级以下,如果高官想当代表也可以,那么,你可以先辞职竞选代表,代表期满后,你再复职。虽然他们是以平民为主,但并不意味对代表的水平要求降低,代表的产生也必须是经过竞选产生的,要让选民直接选出自己的民意代表和专业代表,要保证他们“有能力议政、愿意议政、敢于议政”。什么叫半专职化?就是说,一旦某个人当选了“两会代表”,那么,在一届代表任期内,其工作单位可以不安排原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任务,专职带薪从事调查研究、收集民意、书写议案的工作,并做好选民的政策推广和议案的落实工作。如果代表任期届满,可以回复原来的工作,无须担心会因得罪官方而失去工作,代表的工作保障要通过《人民代表法》加以确立。“官员家庭财产申”为什么迟迟不能实施?不就是官员代表太多了吗?让平民来推动人大立法肯定就容易得多。

  第四点:“两会代表”的产生必须通过选举。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有很多代表是如何进入“代表”队伍,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就连同一个单位的同事都感到毫不知情,有些人还是被强拉进代表行列的,有很多普通百姓都感觉到近二十多年没摸过选票,摸过选票的人又有一另个感受:单位要送谁上去,就一定可以选上。这些现象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精神,必须回到《宪法》轨道。

  选举方式的变革到底是以“选区制”好还是以“界别制”好,也许各有各的说法,就我个人看来,以“选区制”比较方便操作,因为界别是分离的,而选区是集中的,另外,选区制也能大体上照顾到界别的不同,因为不同选区的人员分布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界别类型,所以,从总体上看不会相差很大,全国“两会代表”在进行“全国两会代表常委”选举时再进行二次界别控制,有利于核心层代表的专业性、知识性和代表性。

  2、全国“两会”的程序和形式也要进行重大变革。  

  第一点:国务院的工作告必须接受全国“人大代表常委”的质询和答辩。目前的分组讨论方式太过形式化,无法对告的具体内容作正面的质询,有些话讲了基本也是白讲,各个代表团的重心也不一样,不管所提意见是否合理,都很难得到告者的直接回应,而“常委代表”的专业水平相对较高,议政能力也相对较强,他们可以对告中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看得更准确,也能够对国务院的工作计划是否符合民意看得更远,质询能够直指问题本质。对首长进行质询不能走形式,首长和常委代表必须是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答辩,通过质询,让老百姓知道哪些事情为什么可以做?哪些事情为什么暂时做不了?责任在哪里?什么时候老百姓才能看到希望?不能年年用同一个理由拖下去。

  第二点:各部委必须接受各界别代表团的质询和辩论。我建议完全取消以省为单位的代表团讨论方式,直接以界别组团讨论,要求各部委最高官员直接跟代表对话辩论,这样就可以“专业对专业、同行对同行”的直接碰撞,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更为显著的效果,部长不能当太平官,必须有勇气跟代表讲道理,必须敢于接受批评,没能力的部长可以选择下台。“界别团”质询比“省团”那种没有重心的千篇一律的废话要好很多,“省团”讨论说白了就是消磨时间,质询程序的设立是非常可行的,该变革的必要性是重中又重。  

  第三点:对各项告的审核和投票要更加细化。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中要审查的告也就那么几项,其中最为重要、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就是财政部所作的预决算告和国务院的政府工作告,政府工作告可以在接受质询后整体性投票表决,但预决算告应当细化表决,比如说教育预算、医疗预算、国防预算、社会公共服务预算、行政支出预算都要单列出来单项表决,象“行政支出预算”如果不合理就会被否决,这样就可以大大削减“三公消费”的开支,既帮助了中央政府,又赢得了人民群众,现在,中央都把一揽子问题集在自己身上,压力又大,还被群众批评,两头不讨好。细化的工作可以慢慢推进,但方向是必须坚持的。

  结束语:全国“两会”年年开,人民呼声年年喊,核心问题年年在,主要矛盾年年聚,这样的“两会”有何意义?党和政府一定要与时俱进,紧紧帖住人民的心,赶快进行全国“两会”的重大变革,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用实际成果赢得人民的支持,用创新思维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在期待着,虽然带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一切事情不都是先有理想再慢慢接近理想的吗?  

  中南大学孙锡良(转载须署名)  

标签:代表   他们   官员   老百姓   没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