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最后时光乐观面对疾病弥留之际向护士道歉
魏巍最后时光乐观面对疾病
(2008-8-27 7:58:41) :汉网-长江日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家
昨日,魏巍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作家的儿子魏猛先生和外孙李唯同在北京军区大院的灵堂,接待前来悼念的亲朋及各界人士间隙,抽空接受了本记者电话专访。
最后时光 乐观面对疾病
魏巍查出肝癌后,最后大半年的时间都住在医院里。 但他在医院里一直积极锻炼身体,每天都坚持在院子里走路,从最初的每天几百米,到最后的每天几十米,他总想早一天能够出院。
23日下午,83岁的老伴刘秋华来看他,给他带来两粒家中院子里刚刚成熟的沙果。新鲜果子发出诱人的光泽和香味,他摸着果子开心地笑了,想吃一口尝尝味道,但尽管牙齿还不错,可是已没有足够的力气咬下去。
当晚魏巍看了一会儿电视直播的奥运比赛,又让护理的孩子们帮着活动了一下腿脚就休息了,因为肝癌和其他多种疾病的折磨,他一宿没睡。
24日凌晨6时,魏巍病情突然恶化,陷入昏迷。7时上了呼吸机,呼吸机的管子插入鼻腔,一直伸到肺里,当时他非常痛苦,曾经用力想要摆脱。晚上7时18分,魏巍永远地离开了。当时全家人都在场,跟魏巍相濡以沫63年的刘秋华,所有的孩子和孙辈,一个都不少。一直坚持很多天没有掉泪的家人,全都失声痛哭。
他总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
在29岁的外孙李唯同眼中,姥爷其实就是一个“最可爱的人”,他不仅是家中慈祥的长者,更是一个总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家。
21日,魏巍已处于弥留之际,说话有些口齿不清,他在护士换药时握住护士的手说:“这些天我病得很重,经常不配合治疗,希望你们谅解。”这个时候他依然在做自我检讨,更多考虑的是医护人员的感受。
有一天,家人推着魏巍在医院院子里散步,他指着远处一座高高的塔吊,让家人看。家人附和说,真的很高。他却马上挥手说,你看那上面的工人,他们的工作多危险多辛苦呀。他的眼光永远能看到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
李唯同供职于京城媒体,魏巍曾对他说:“当记者要有人民性,要替人民多说话。”多年来李唯同一直牢记姥爷的教导。
一个懂得大爱的人
魏巍一直把事业看得比家庭更重,儿子魏猛说:“父亲一生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我们要做一个革命者。”家中所有的儿孙都很尊重魏巍的信仰、追求。
李唯同讲述姥爷最后的日子,哽咽几不能语。他说:“姥爷是一个懂得大爱的人,最后几天姥爷经常不认识家人,有一天我去看他,他认出了我,对我说,‘你过来,让我亲亲你!’”李唯同哭着接受了姥爷给他的最后一吻。
当24日魏巍离开家人时,李唯同送姥爷到太平间。他亲眼看到姥爷被装进黄色的塑料袋,封好,送进冰箱,在他的手离开姥爷的最后一刻,他感觉到姥爷的背部依然温暖。这两天他忙于姥爷后事,总是担心,姥爷在那个冰箱中会不会太冷。
与老伴相濡以沫63载
虽然这些天魏巍家人总是绕开他生前住过的医院走路,却都不得不面对魏巍已经离开的事实。反而是魏巍的老伴刘秋华,在孩子们眼中最为坚强。
两老是一对超级模范夫妻。结婚63年来,魏巍一门心思扑在工作和创作上,不知道怎么买米、不知道菜市场在哪儿,不知道家里的钱放在什么地方,甚至不知道孩子在读几年级。家中事务全由刘秋华承担。
在魏巍住院期间,刘秋华每天去医院看望,为了不让家人难过,她从没在众人面前掉泪。直到魏巍走后,她才放声哭出来,那一刻,她对躺在病床上的魏巍说:“我们回家吧。” 记者韩玉晔
郑州作家魏巍昨日去世 “最可爱的人”离去各方悼念
时间: 2008-08-27 07:34:42 : 大河网—东方今
1920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的一个贫苦家庭,抗战爆发后参加了八路军。上个世纪50年代他三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其后,他历时2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这部长篇小说与《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一起,构成了魏巍的“革命战争”三部曲。
8月24日7时18分,著名散文家、小说家魏巍因肝癌医治无效于301医院去世,享年88岁。昨天,魏巍就读过的郑州关岳庙小学(现在的创新街小学)校园里,老校长拿着当年魏巍在学校的照片和题字向学生们讲述着这位老校友的故事。
1931年,魏巍曾就读于关岳庙小学,1985年,魏巍回母校和师生们座谈。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的女主人公蔡芸芝就曾在这所小学任教。
●很重感情,小事都记恩
谈起对魏巍的印象,郑州市管城区创新街老校长郭廷震跷起大拇指说,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郭廷震回忆说,1989年前后,郑州市的小学也有点类似于划片入学,如果要去离家远的学校“择校”,也得找熟人。魏巍亲戚家的小孩该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去创新街小学上学,魏巍专门找了当时在创新街小学任教的一个朋友去找校长说情。“当时学校虽小,但资源还不是那么紧张,我就毫不犹豫地帮他安排了一下。”郭廷震说。一两个月后,郭廷震几乎都忘了这件事,可突然有一天,学校一位老师送给他两瓶杜康酒,说是魏巍托他转交的。“这人就是太重感情了,这么小的事都记得感恩。”郭廷震说,最早见魏巍是1985年4月。当时,魏巍还给全校师生做了一次讲座,讲座的开篇话郭廷震至今记忆犹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郭廷震说,魏巍惦记着母校,惦记着郑州的朋友,还专门把自己在关岳庙小学上学的情景讲给大家听。随后,随着学校的改造和更新,魏巍又“偷偷”地回了母校几次,把校址和残留的一些东西都用相机拍了拍。“他对母校很有感情,就连学校的校名都是他亲笔题的字。”郭廷震说。
●很随和,没有作家的架子
“他最喜欢绿豆丸子和小米汤。”回忆起1985年4月魏巍回母校的情景,管城区创新街小学总务主任王伯苑印象很深刻,当年,他26岁,是学校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魏巍很随和,没有作家的架子。”王伯苑说,那天老师们邀请魏巍和大家照相,魏巍很爽快地答应了。当天中午,大家正商量着要请魏巍吃什么时,他笑了笑,亲自点了菜——杂粮。因为王伯苑家就在学校住,当天中午,王伯苑的母亲就做了魏巍最爱吃的绿豆丸子、杂面窝窝头、小米粥以及几道家常小菜。“魏巍吃得很香,窝窝头都吃了好几个。”回想起当年,王伯苑乐了,当时魏巍长得又高又壮,但吃东西的样子却很可爱。
●父亲和他有说不完的话
王伯苑的父亲王力生曾和魏巍是好朋友,两人小学就开始是同学,直至师范毕业。1975年,王力生生病住院,魏巍专门寄了400元钱资助。1991年,王力生专门去北京和魏巍彻底长谈了一番。“以前见面都是礼节性的,这次算是把一辈子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从北京回来,王力生逢人就说,这趟北京去得值。
1995年,王力生去世,魏巍专门寄了300元钱给王力生的爱人。
知道父亲和魏巍的铁杆关系,王伯苑对魏巍也是充满了尊敬。1985年,魏巍回来时,还专门给王伯苑题字“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在王伯苑的心里,魏巍就是他的一个叔叔。不过现在唯一让他遗憾的是,他没能见到叔叔最后一面。
●哥哥一直都想回郑州看看
得知哥哥去世的消息,如今生活在郑州的堂弟魏柏年伤心不已。昨天下午,身体本来就不好的魏柏年,住进了医院。“哥哥一直都想回郑州看看,结果,竟成了他的遗愿。”72岁的魏柏年痛心地说。“第一次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我掉泪了,觉得这文章写得太好了,但当时署名为‘红杨树’,我还不知道就是我哥。”
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知道哥哥的消息?魏柏年说,哥哥上师范时,家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可不被旧思想观念束缚的他,为了逃过这段婚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跑到延安去了。“他是个热血青年,很有自己的想法。”魏柏年说,哥哥这一走就是十多年,直到后来他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成名后,家里人才知道他还活着。
魏柏年说,上世纪50年代,魏巍从北京回郑州,“我一个叔叔说,他当了官,该请咱吃顿好饭”,结果,魏巍就带他们来到东大街的一家丸子铺,一人一碗绿豆丸子。魏柏年感慨地说,其实,哥哥的生活十分俭朴。“今年三四月份我去北京看他,包括上个月跟他通电话,他还说特别想回一趟家,看看郑州的变化。”提起魏巍最后的心愿,魏柏年痛心不已。
•各方悼念
曾就读过的郑州关岳庙小学(现在的创新街小学)师生讲述魏巍的故事
●听到魏巍去世的消息,十分哀痛,他的去世是中国作家的一大损失、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被收入教材,我们从小就读,他的《东方》也令人难忘,尤其前十章提笔写家乡,对河南地域风情的描写入木三分,十分精彩。
魏巍的为人,透着河南人的忠厚和朴实,他的人品和作品,对一代又一代河南作家的成长影响很大,大家一直很敬佩他。
——省作协主席李佩甫
●魏巍是我特别敬仰的前辈作家,他的心和着祖国的脉搏,连着人民的灵魂,谁是最可爱的人?他就是最可爱的人!
——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作家用敏锐的眼光、节约的语言对时代精神的一种提炼,也是作家对所有对社会有贡献者的一种赞誉和对时代的一种关心。老先生虽然去了,但是他的作品永远留了下来。希望魏老一路走好。
——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张宇 (记者 高冬丽 梁新慧)
魏巍生前的生活照。
马玉祥(左二)和魏巍激动相拥。
作家魏巍与笔下人物“小老虎”合影

魏巍和夫人刘秋华

墨宝
魏巍手迹(资料图片)
魏巍去年给郑州晚的题词
魏巍生前曾到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纪念牺牲的战友。
马玉祥就是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图为马玉祥、魏巍(中)夫妇在一起。(图原载《人民铁道》)
魏巍(资料图片)
魏巍酷爱书法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