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
封神榜
网络有时是一个好的平台,能够读到各色人等的言说。得看多了,也就能够大体上准确地判断出他们所站的位置来。有时听说某个人要就什么问题发表意见,不用看这个人的具体言论,就可以大致不差地判断出其主要观点。但凡事都有例外,这不,就有一个人出乎我的意料,这个人就是一向有着另外名声的崔某。
琢磨了很长时间,我才慢慢想明白。
“我的长征”是当年很吸引人的一个动态的、连续性的节目,崔某即是这个节目的主持者。我之所说出乎意料就是指他对于这个节目的、体现“异质思维”的现今说法。后来读到了他之关于“三年”“非灾害时期”“饿死人”的说法,结合起来看,我才逐渐明白的。虽然他说了一些“我的长征”的另类话语,但那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不够的。人们完全可以就节目本身来分析,得出一点也不另类的结论来。所以“饿死人”话语属于后续性的或者说本就是统筹考虑的“强化”其立场的言说。
何以至此呢?我做一点推测。首先,是要作出一种判断,也就是选择立场。如果说一个人过了不惑之年以后,还没有自己的立场,这是不可能的。这里所说选择立场,准确地说应该是重新选择立场(因为觉今是而昨非,或是因为对立场之外的形势有了压宝式的新认识),还有一种可能是把自己的立场明晰化。其次,如果是因为立场之外的考虑的话,那么,立场选定之后,就需要得到一些人认可。这就要进行表态,文化人的表态自然要有文化人的特色,出乎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才能吸引眼球获得认可的基础,不仅如此,还需要重复一下“一些人”一直在说的某种话语(当然,对同一话语的表达方式也是需要自己特色的)以求巩固自己的立场表述,让他们彻底明白这种立场站位不是模糊的。
需要再次追问,何以至此呢?我继续做一点推测。既然选择某种立场,那就意味着这种立场有朝一日可能带来重大的收益——不仅仅是经济上,或者说主要不是指经济上的收益。是什么收益呢?封神榜上的座次大约是其中之一吧。如果我的推测可以成立,接下来就很好理解了。作为一个有着很大名声的人物,如果没有突出的表现,座次很难有希望靠前的。
2011年5月22日,是什么日子?就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是次日却是重要的日子: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5月23日也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日子。我没有指望对于后者有什么纪念活动,但是对于前者还是有所期望的: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整十年的纪念日。那一段时间,自己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到这上面去了。与前十年纪念活动不同,这次没有举行盛大的活动,没有中央代表团的赴藏,没有多少多少项献礼工程,表达纪念的小型活动有一些,庆典活动在回归平常。挺好的,我想。
就在22日,读到一位在《百家讲坛》上出了大名的人物的某本书的首发式“盛况”,我感到一丝惊讶:这般人物的这种书籍的首发式竟然有如此“豪华”的出席阵容。最初的惊讶之后,我明白是自己少见多怪了。
这也成了这篇短文的缘起。
出席首发式的人物阵容可以大体说明我的判断是根据的,或者说它在为我的判断作出证明:是存在某种榜单的。不过,要说已经排定了座次倒不见得,只是已隐隐有一点某样而已。
我有一些感想:首发式场面上形式上的主角,不是在2010年很是卖力地吆喝一阵吗?不是已经通过不止一种途径获得了较大的名声了吗?看来这样还不够的。首发式“盛况”已经作出了证明,还必须在这一表面上是主角实际上是配角的场合再次吆喝。除此之外,比较有看点的是,他还吆喝着这么几层意思:打气和鼓劲——“我们的力量是很大的”;示威——“你们能把我们怎么着?”;声援——“不怕那些乌合之众的攻击,哥们支持你”;召唤——“英雄榜名额有限,欲购从速”。还有哪些内涵,请大家自己去琢磨。
另外一点感想:某类人总是闲不住的,总是要搞出一些动静来以示他们的存在,这倒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怎么就整不出一点像样的事情来呢?朋友说,他们要是整出的事情像那么回事了,就不是他们了。也是。
还是回到封神榜上来吧,算是说句题外话。大家知道,是姜子牙封的神,但封神榜上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在读小说时替姜子牙不平:姜子牙的座次在哪里?我这里向“神话中的古人”问问:姜子牙在意否?抑或其立意更为“宏伟”而根本就不此?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