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拍到马蹄子上
年初,国家决定投入四万亿进行救市,我看是四万亿拍到马蹄子上了。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不足,所以投入七千亿美元进入市场,中国的危机也是流动性不足吗?中国的危机是老美老欧没钱消费了,占中国鸡的屁75%的产品一下没有销路了,是产能过剩,而且内需不振,老百姓也没打算消费救国,还是存钱救己更现实,至于为什么老百姓存钱不消费,不言而喻,老、小、医、住。结果,四万亿就轰然而出了,那四万亿又投入哪里了呢?钢筋水泥!要想让老百姓放心消费,要想让老百姓消费救国,不外乎两条路,要么大幅度提高老百姓收入,要么解决老百姓的基本问题,结果,一条都没做。钱投入钢筋水泥,修公路、修铁路、盖机场、盖房子,那钱到哪里去了呢?钱到了寡头手里,少部分到了状况更不如意,更没老、小、医、住保障的农民工手里,那前还有不存起来的吗。内需不振,产能过剩,实业回暖无望,到了寡头手里的钱岂有不去炒房、炒股的道理吗?所以,最近各地的地王都是国有企业——中化方兴、保利、城建集团,万科、华远、SOHO都没敢高位接盘;所以最近的股市很快站上了三千点,六千点也为之不远了。最近,在北京开了个所谓的全球智库峰会,我国是这样说的,“中国经济已企稳向上。......我们将致力于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开拓农民和城市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把扩大消费重点放在住、行消费上,推动居民消费升级。”我的理解是,“企稳向上”,自欺欺人,四万亿的流动性,通货膨胀不远了;“把扩大消费重点放在住、行消费上”,房价又要继续往上涨了,快快买房吧,一万五每平方买进,三万每平方卖出,好赚钱,我得借点四万亿炒点房去,要抓紧机会!“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大家要从以前只买油盐酱醋差,买点家用电器,到多买点房,多买点车上,这才叫升级,才是消费救国!
说点题外话,社保,国家说目前社保的缺口一万多亿,所以设计的制度就是用年轻人的年养老,但是消费的主力军却是缴纳社保的主力军,而且社保基数年年提高,年年增加存款,何来的消费呢?如果四万亿有一万亿填平社保缺口,降低缴费基数,不知道一年下来要增加多少消费啊!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那时任的美国总统是如何解决经济危机的呢?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改革主要从银行着手,增加老百姓对国家、银行信心,剥离银行不良资产,重组优质银行,稳定金融,寻求资金来源;复兴主要从工业、农业着手,确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最低工资标准、工时(原工人每周工作55个小时,工资一共只有60美分,调整后标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周工资12美元),避免产能过剩,提高购买能力;那最有意思的就是救济了,罗斯福提出了“以工代赈”,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 200 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通过以工代赈,资本转移到了社会消费者手工,进而促进了工业的复兴。在目前的主流经济学家看来,这些以工代赈是很没有经济效率的,但是以工代赈保障了公平,也保证了资本的转移支付的效果。
“家电下乡”“四万亿”=头痛医脚!且,“四万亿”=推波助澜,推的是“经济危机”的波,助的是“经济危机”的澜。
在美国,是“金融危机”,是虚拟经济的危机,但是在中国,是“经济危机”,是实业的危机!
拭目以待!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