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颜安生:内地信贷有刺激泡沫之嫌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重要举措之一。人们可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内地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新增信贷资金增速十分惊人,大量银行信贷资金大举涌入各产业领域,对于缓解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生产、消费、流通领域所出现的资金困难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央政府出台宽松货币政策的宗旨当然是为了刺激经济,扩大投资和消费,但银行和各金融机构在执行宽松货币政策过程中,是否充分领会了中央的意图,是否做足了调查研究的功课,是否将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得其所,即信贷资金是否用于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或技术改造,则令人担心。种种迹象表明,银行虽然放宽了信贷限制,但大量信贷资金却没有流向那些急需要得到信贷资金支持的产业或企业,而是流入了仍具有严重泡沫成分的股市和楼市。
中国经济仍存泡沫成分
众所周知,经过2006和07年的疯涨,中国的楼市已经严重背离了社会购买力,股市也严重背离股票的本来价值,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虽然在过去一年,中国的楼市有所调整,但楼价下降幅度相当微小,楼市泡沫化状况依然如故。中国的股市虽然经历了大调整,但其市盈率仍然堪称世界之最,较之香港股市及周边市场,可以说,中国的股票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泡沫成分。如果在金融危机之下,内地的信贷资金不能有效地刺激经济,不能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高,却助长了房地产和股市这些已经形成了严重泡沫的行业和领域,那么,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由美国次按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仍在燃烧,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根本上就是金融泡沫爆破的结果,其教训无论对美国还是中国都同样深刻并且值得永远引以为鉴。此次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中国产生致命打击,但已经给了中国足够的警醒:不仅泡沫经济和产业没有出路,最终有害经济,而且传统的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必须想方设法以此次金融危机为转机,通过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千方百计着眼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之大计,是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
银行放贷未能对症下药
当前,一些银行曲解中央货币政策,在信贷资金使用上不作为不努力,以为信贷资金只要能够保证一定的安全性,能够贷出去就万事大吉了。于是不少银行争先恐后将大量信贷资金贷给那些本来不存在资金问题的垄断或大中型企业,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却只能望银行兴叹。为了将资金贷出去,银行对资金的流向放松监管,对企业将信贷资金转入楼市和股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于是,人们看到,本来开始逐渐消除的楼市和股市泡沫又被重新吹起,也就是人们近期所见到的楼市和股市的所谓「回暖」。
事实上,对于中国楼市和股市的反常「回暖」,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声称如果这种状况如何任其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形成比美国次级贷款更大规模的危机,其破坏力也是空前的,并直接危及人民币的货币体系,由此必将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给普通民众带来深重的痛苦,甚至30年来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有可能被掠夺一空,中国经济或开始历史性倒退。笔者以为,多听听这种警醒言论对中国有好处。如果中国出现了泡沫经济爆破,那么中国将远没有美国那么幸运,因为美国有全世界为其买单,全世界共同分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而中国则只有独自承受,泡沫经济酿成的悲剧将会比美国次贷危机惨烈得多。中国在对待泡沫经济问题上的确必须高度重视,三思而后行。
要避免信贷资金出现浪费
中国当务之急是产业的升级、转型和提高,要加大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如果把宝贵的信贷资金资源投向了房地产和股市,那就是本末倒置,经济发展就会偏离正常轨道,误入歧途。为了纠正目前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导向,避免宝贵的信贷资金出现浪费,更为了避免信贷投放给以后的中国经济埋下祸根,中央有关金融管理和监督部门除了需要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监管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新的信贷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升级的银行信贷投放新机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