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央行应降低存款准备金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央行应降低存款准备金

  今年上半年,不到半年时间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5%。造成实体经济和股市资金空前紧张。由于过度紧缩,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多数无处告贷,生产难以为继,不少被迫走上高利贷之路。而A股市场更是被紧缩的货币政策直逼,跌落至2400点附近。

  这是一种用铁腕手段硬着陆的治理经济方法。如果通胀纯粹由内需经济过热所引起的,这也不能不说是经典的治理方法,但本次通胀的主因比较复杂,引起通胀固然有些国内因素,但国内经济是“二元经济”,格局,经济过热的主因主要在于政府、国有企业的过热投资,而紧缩的货币政策恰恰对这方面的投资无能为力,调控对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引起通胀的另一方面因素在国外,美元大幅贬值、原油、矿产资源大幅涨价。这种输入性通胀国内是不过治理的。相反,对应此通胀的正确办法,还需要增加流通中的相应货币份额,以抵消因输入性通胀所引起的币值损失,才能保证实体经济中正常的货币流通。

  这次紧缩的错误就在于是采用一刀切的数量性紧缩,此办法对实体经济的损害已经十分明显,对股市的紧缩作用更是立杆见影。股市的巨幅下跌,不仅将严重影响到基本经济面,而且会产生金融安全问题,因为,过低的股价,将使我国战略资产以极低的价格暴露在国际资本面前,这又是新一轮、新形式的金融战。紧缩使中国的老百姓失去资产性财富,而国际热钱则用很小的资金就可获得股币涨跌的主导权,从而构成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威胁。

  PPI的高涨,反映了输入性通胀的较严重程度。在PPI高涨情况下,CPI则快速回落(七月份6.3%,六月份的7.1%,五月份8.5%),表明本次宏观调控确实起得了效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本次的PPI高涨,是我们根本无法治理的输临性通胀。七有份PPI高达10%,而CPI仅6.3%,虽然有统计对象上的差异,和传导时间上的差异,但此两数据差异,可能说明国内经济已产生了通缩,最少可以说,当前的货币紧缩如果持续下去,国内经济一定会产生较为严重的通缩。

  既然输入性通胀不可治理,那么我们何必过多地在乎PPI?以至于经济发生如此多的困难而在所不惜?这到底是思想障碍,还是照搬来的别的什么理论产生的误导?中央政治局紧急到各地调查,情况也十分清楚。央行应立即放松一些过度的紧缩,立即降低一些存款准备金,采用中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大幅的下滑,股市一竭不振,金融安全、战略资产受威胁。

  今后,对于防止过热,我认为更应关注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中的过热,这才是真正的热源。当投资过热时,可改变国企向民众分红的比例,采用国企多向民众分红的方式调控投资过热,增加内需。国家财政在这时也可更多的用于民生支出而不是投资方面,如此调控,过热的投资自然就不会存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采用货币紧缩一刀切的方法,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训。(蔡定创)

标签:经济   通胀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