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资产泡沫谁的盛宴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传自太平洋东岸的金融海啸极大地震撼了本已极度失衡的中国经济,在外需陡然收窄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频频告急,沉醉于GDP高速增长迷幻中日久的决策层终于慌急了,重拳出击,四万亿投资大单,地方配套十来万亿,其实中央地方没多少钱可投,除了三公(公吃,公车,公游)不差钱,保增长的经济重任自然落到了银行,几大国有银行虽然经过商业化改造但还是掌控在政府手中,于是开闸放水,就成了银行的政冶任务,前四个月放出天量的接近五万亿的贷款量,前所未有,就是要用一匝匝钞票托住下滑的经济态势,托住房市,托住股市,托住需求。但钞票托市可以托住一时,却不可长久。经济长久持续良性的发展源自其自身健康充满活力的机体,来自其自身的增长动力——民富,民享基础上的最终消费。  

但我们广大的民众穷呀,出卖廉价劳动力直接为GDP增长作出最大贡献的亿万打工者,微溥的工资扣除了房租,水电,伙食所剩无几,他们无力消费呀,工薪阶层如果不是公务员,不是垄断企业人员他们已是无从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的除了养家糊口已没有多余的消费能力。中国已是一个贫富极端分化的国家,有数据说中国4%的富豪占有中国70%的社会财富,这些富豪该有的都有了,除了赌和嫖,包二奶能引起他们兴趣外,不能再为拉动经济做什么贡献了。危机之前,巨大的外部需求遮蔽了内部需求的危机。贫困者渴望改善生活,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但却没有支付能力。富豪有支付能力,但除了买几片伟哥增加夜总会营收外,也不再有什么内需。贫富极端分化,社会失衡,才是一切经济危机的总根源,不是靠什么经济技术手段能根冶的。西方经济学应对经济危机依赖于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前者凯恩斯主义是典型路线,后者是时下各国正轰轰烈烈采用的救市手段,包括中国。央行下调利率,放松银根,甚至开动印钞机,大撒钞票,钞票滚滚,,真正是不差钱。巨量的流动性,冲向股市,股市应声漂起,免于经济危机的灭顶覆没之灾;冲向楼市,在经济低迷,收入预期下降的本应下调的时期,楼市却令人讶异地反周期火热,又是一个小阳春,骚动不己,除了服货币春药外别无解释。  

最近报道,由于越来越多的货币投向市场,有钱人对通胀预期越来越不安,苦于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收缩,投资机会减少,盈利下滑,手握钞票的资产富豪阶层正将资金输往股市,楼市,资源性产业产品。于是股市不但撑住了,还浪花翻腾;本来价格超高积压严重的楼盘解套了,又成了保值增值的资产。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货品上涨,很大程度上也是套期投机资金追逐的结果。在需求萎缩,实体经济低徊区间,资产价格却逆势上扬,真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观。  

究竟谁是这场资产泡沫的受益者,狂欢者,吸吮者。是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日益庞大的食利阶层。中国股市是大小庄家的天下,机构,上市企业,私募资金,资本大鳄合纵连横,纵横捭阖,圈钱劫掠中小投资者,股市的上涨攀高只是一次次引诱中小投资者入瓮。时下经济预期下跌,经济势急,政府力托股市,,一来为IPO圈钱融资保经增长作铺垫,二来象某些经济学家蛊惑的制造虚幻的财富效应,刺激消费。三来,涂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很多公司是靠权益投资收益维持资产负债表的,股价下跌势必影响一些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收缩,资产减值,都会震动企业运营。在信贷开闸,国家队入市的背景时下中国股市在世界经济风声鹤唳中,一枝独秀,在各路资金(包括国际热钱)涌入,单边投机做多的热情高涨,讲故事,喊政策,题材炒作,板块轮动,市盈率节节冲高,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尚处低潮期的实体经济。零和博弈中,广大中小投资者永运是受伤者,输血者。  

如果说股市泡沫滋滋冒泡,引人兴奋。那么中国的楼市则是资产泡沫膨胀,严重危害经济和民生,并埋下极大的金融风险。高昂的房价远远超越普通民众购买力,透支了民众有限的收入。由于先天性的制度缺陷和错误的理念,中国房地产业成了政府和开发商合谋攫取民众财富的的平台,成了投机者疯狂投机食利的天堂。无论此次是否发生经济危机,房地产都到了要拨乱反正,重新定位的时候,由房地产泡沫化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前车之鉴。但经济危机发生后,有权有势的开发商打着保增长的大旗,操纵政府通过了一所系列所谓救市举措,力托高房价,强令银行向房地产商放贷输液。政府就是要拚尽全力向大众传递房价不降的预期,迎合强势资本,被强势资本操纵玩弄的结果是牺牲民生,扼杀经济的复苏,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扭曲,巨大的潜在的真实住房需求被压抑,成交量不能持续放大,无法带动相关产业重新活跃。高昂的房地产价格必然抬高各行各业的商务成本,成为各行业不能承受之重,创业型公司无力入住写字楼,店铺小本经营,扣除高昂的店租难以为继。地价,房价的飙升,就相当于民众被迫向政府和开发商,炒客缴纳大额税收。在鼓大的房地产的资产泡沫中被掠夺者只能是普通民众。  

一切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贫富分化,社会分配失衡,经济循环阻断。要想从根本上走出经济危机,冶本之道在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二次分配,大幅提升劳动者保障水平和社会福利。长远之计在于提升人力资本。妄想在不触及既得利益者,维护既有利益格局的前提下,通过所谓的经济技术手段渡过危机,恢复良性增长,是不可能的。冶标救急的思路和做法,不能解决深层矛盾,只能延缓经济复苏。迷信货币政策,一味刺激,力托资产价格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实体经济未振兴,资产泡沫却逆势膨胀,吸干经济血脉,滞胀的局面是我们这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不能承受的困境。  

  

标签:经济   资产   中国   股市   经济危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