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找工作”的故事——30年变化杂忆之五
“找工作”的故事——30年变化杂忆之五
80年代初,面临毕业,同学们开始就工作去向问题动心思了。其实,那个时候,动不动心思关系不大,绝大部分得照车辙走。从国防系统来的,基本上还是回到当地国防企业去;农村来的,也基本上回到当地的国防工厂去。只有少数谈了对象的,动着心思找老师,要求分到一个单位,这些最后都基本满足了。
老实说,我没在这个问题上动过任何心思,心想分到哪都行。果然,领到派遣证一看,和我猜想的一样——我们30几个同学被分配到了一个国防基地。大家同一天出发,也就同时到达了某地的火车站。
有人接站,有人帮助取行李,把我们带到了基地招待所。当然住宿、吃饭,都有人管,不用自己掏钱。大家在那里等分配。
时间感到很漫长,一天接走一个两个,其他的人继续等。原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基地下属很多工厂和事业单位,按计划给各个单位分配。等了一个星期,全部都被接走了,房子里就留下我一个人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就没人要我呢?正在困惑时,有人叫我接电话,是基地组织部打来的,让我赶快去一下。
我到了组织部,管分配的同志对我说:你就留在机关了,先回家去休息一个星期,然后来上班。就这样,我一个人被分在了基地机关。后来知道,那位同志叫成立。
我在城市,其他同学都去了工厂(很多厂不在城市),我这里就成了同学们的大本营,凡是星期天,总有进城的同学来找我。有一个同学,是唯一的党员,当过班长,偏偏被分到了边远的工厂,对我留在机关很想不通,当着我忿忿地说:什么成立,我看他就“不成立”!
呵呵,当时找工作就这么简单,不用找关系,不用送礼,更不需要动心思。这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到了80年代末,情况就变了,大学生到单位报到,自己来,没人接,自己取行李,自己扛着来。因为住宿紧张,我单位有位大学生和门卫在一张床凑合了一个多月。
对比起来,我们这些在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真的很幸福。
80年代初,面临毕业,同学们开始就工作去向问题动心思了。其实,那个时候,动不动心思关系不大,绝大部分得照车辙走。从国防系统来的,基本上还是回到当地国防企业去;农村来的,也基本上回到当地的国防工厂去。只有少数谈了对象的,动着心思找老师,要求分到一个单位,这些最后都基本满足了。
老实说,我没在这个问题上动过任何心思,心想分到哪都行。果然,领到派遣证一看,和我猜想的一样——我们30几个同学被分配到了一个国防基地。大家同一天出发,也就同时到达了某地的火车站。
有人接站,有人帮助取行李,把我们带到了基地招待所。当然住宿、吃饭,都有人管,不用自己掏钱。大家在那里等分配。
时间感到很漫长,一天接走一个两个,其他的人继续等。原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基地下属很多工厂和事业单位,按计划给各个单位分配。等了一个星期,全部都被接走了,房子里就留下我一个人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就没人要我呢?正在困惑时,有人叫我接电话,是基地组织部打来的,让我赶快去一下。
我到了组织部,管分配的同志对我说:你就留在机关了,先回家去休息一个星期,然后来上班。就这样,我一个人被分在了基地机关。后来知道,那位同志叫成立。
我在城市,其他同学都去了工厂(很多厂不在城市),我这里就成了同学们的大本营,凡是星期天,总有进城的同学来找我。有一个同学,是唯一的党员,当过班长,偏偏被分到了边远的工厂,对我留在机关很想不通,当着我忿忿地说:什么成立,我看他就“不成立”!
呵呵,当时找工作就这么简单,不用找关系,不用送礼,更不需要动心思。这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到了80年代末,情况就变了,大学生到单位报到,自己来,没人接,自己取行李,自己扛着来。因为住宿紧张,我单位有位大学生和门卫在一张床凑合了一个多月。
对比起来,我们这些在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真的很幸福。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