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圈争哼:漫扯上山下乡的历史重彩
百圈争哼:漫扯上山下乡的历史重彩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世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这段历史重彩的深深回眸,不但牵涉着对于当代中国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功过评说,牵涉着对于一轮中国农村历史沧桑的理性透视,牵涉着对于现代中国城乡藩篱演变趋势的客观展望,而且牵涉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农村再造、经济转型、政治进步以及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事业等发展政策的总体看法。因此有必要漫扯一些上山下乡的历史重彩。
上山下乡运动的重彩之一,是锤炼了一大批现代中国城市知青。无论运动本身怎样起落,但一大批社会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顽强成长起来,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无论是当代中国崭露头脚的政治人物、经济人物,还是指点江山挥洒时代的作家、诗人、文艺工作者;无论是社会各行各业崛起的大腕,还是网络论坛活跃的明星;无论是失落的坚强者,还是矫情的嚎丧派,包括强国论坛的云淡们和疯僧们,尽管他们在历史潮流的冲刷中,呈现了多样化的历史色泽,总之都是上山下乡知青中才华出众的各式人物之一。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即使到了今天看起来,也比后期成长起来的众多猛男超女眩目英才们毫不逊色,可见上山下乡确实锤炼了一大批的知识青年,并且应当承认他们中许许多多平凡工作者的创业史话,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上山下乡运动的重彩之二,是激活了千年小农经济的历史波澜。新中国初期的广大农村,带有典型的千年小农经济的刀耕火种特色,并以人口之众地域之广基本展示了中国社会的主体构造。这种千年小农经济的封闭状态、宗族状态以及文盲科盲等落后状态,不去亲历是无法体会的,尽管北方地区由于生活艰难多少还有背井离乡的流动性,但南方山乡甚至呈现相当程度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十里不同天”的闭塞景象。这种千年小农经济形态被城市知青的上山下乡全面冲决,如同死潭中激起了层层波澜,使世代农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使农村基层的人民民主政治播下新的种子,使广大农村的水利电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明显改观,集体化、民主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雏形基本构成。
上山下乡运动的重彩之三,是破除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城乡藩篱。尽管城市知青为了摆脱就业困境,成群结队地奔赴落后农村,但更主要的一点是,他们客观上真实担负起了破除城乡藩篱、缩小城乡差别的历史重任。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现代中国的新兴城市,以知识和人才最全面最彻底最有力地反哺了广大农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巨大的城乡交流力度,尽管流动带有单向性、以城市发展产业扩张促进的反向流动环境没有发达起来,也仅仅说明产业延伸的基础还不具备,城乡互动的条件还不成熟,历史壮举功败垂成,但城乡一体化的步子已经坚定迈出,已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崛起积攒了新鲜经验。
很显然,上山下乡运动也给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全部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但现实要求人们不得不回到政治的层面描述历史,假如农村集体化的科学发展,能够把握好农业技术改造的时代进程和历史规律,能够进一步带动整个粮食产业链的稳步发展,能够有效控制基础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全流通环节,能够充分保障农业大生产劳动价值的全面实现,能够进一步推动以农业产业链为中轴、服务业稳步增长的新兴城镇建设,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然大有作为大有希望。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