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3名90后打工者相约自杀……
http://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10/05-12/2277155.shtml
在今天的新华网上,看到了一则令人悲痛欲绝的消息: 5月4日晚10点多, 21岁的陈建、 19岁的阿友和李鑫三人相约,来到台州街心的草坪上——“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一起喝下了李鑫从家里带去的亚硝酸钠。
药力很快发作,痛苦在躯体蔓延,阿友实在疼痛难耐,便拨通了120。晚上11点16分,医生赶到现场,两人抢救无效身亡,阿友得以幸免。当地警方介入调查,初步判定这是一起通过网络、手机等相约集体自杀的案件。
阿友说,当天下午,他去网吧碰到李鑫,对方说在网上看到陈建,想约定一起去自杀。“一个人没有那么大的勇气,3个人的勇气就大了。”上网出来,还有几十元钱没用完,想想不花掉死了就浪费了,于是他们在网吧外的小摊买了5瓶啤酒,一瓶大二锅头。“哥哥说喝了酒才能壮胆,白酒我没喝,他们喝了一点。”
他们曾约定跳楼,最好是“大楼,要死得轰轰烈烈”,还打算买一条麻绳把彼此的腿绑在一起,这样就不怕有人不敢跳了。当晚,没找到上天台的楼梯,爬到4楼,上不了5楼,打算放弃时,李鑫说家里有药(亚硝酸钠),临时决定吃药自杀。
“身上的皮肉之痛,怎么比得过内心的痛。”阿友觉得活得很内疚。他们从四川随父母到台州,读完民工子弟学校,留在台州,成了第二代农民工。因为没有遗书,他们的自杀,让悲痛的父母不知自己哪里错了,他们说没打骂过孩子,事前也丝毫没觉察到意外。
近年来,从单独选择自杀、结伴自杀到群体自杀……一件件、一桩桩,令人震惊!令人悲痛!而今发生在台州的“贫二代”“相约集体自杀”,再次将自杀类别升级。
3位正当豆蔻年华的青年,本应是意气奋发开创人生未来的最佳年龄,可偏偏选择了自杀。说他们成熟吧,可实在还都没长大;说他们看破红尘吧,也实在没有来得及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说他们自私吧,他们却号称是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说他们真的不怕死吧,可有谁能相信呢?!只能说他们太不懂事、太缺乏关爱、太缺乏教育、太缺乏帮助。选择自杀一死了之,以为万事皆空。然而,这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还扔掉了应尽的社会责任,辜负了赡养父母和培育后代的责任和义务。
不能否定,这三名90后农民工之所以相约自杀,有一定的冲动因素,比如幸存下来的阿友就说,他们三人在自杀前都喝了酒。但冲动就是他们选择自杀的理由吗?不是的,阿友的回答很清楚,他们喝酒只是为了壮胆,而不是因为喝了酒才想到要自杀。用他自己说的“好累,活着没意思”这短短7个字中,让我们看到了这三名因为贫困早早辍学的孩子,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高度概括:他们为啥会自杀?不仅因为他们书念得少,更因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于是,他们便……
记得小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曾郑重告诉我们,集体自杀只会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总说那里的人生活的很压抑,也只能通过自杀的方式去摆脱生活的困境。可现在,类似的自杀却在社会主义国家屡屡出现了,谁说集体相约自杀是资本国家的专利呢?“贫二代”相约自杀,虽然只是第一案例,但这样的事情肯定会在以后有增无减的。
三名“贫二代”相约自杀背后,折射的是他们上升渠道被阻隔过后的绝望,是他们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的一种另类选择。这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教育体制、分配机制、就业体制、保障体制等急需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挽救“90后”,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困难、挫折和危机面前要有勇气、毅力和自信心,提高对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一切。但同时不可或缺的,还要从教育、就业、分配等多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有思想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有理想地生活、有追求地生活!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