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通货膨胀会否到来?
全面通货膨胀会否到来?
李国旺 2007-11-16
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讲是流通中的货币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通货,其表现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者货币价格对内贬值或者对外升值。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确实出现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者货币价格对内贬值或者对外升值等现象,但全面通货膨胀还不会全面到来。这个结论必须将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放在国际历史背景下考察才可能有一清晰脉络。
本轮原料、能源、资源类商品的价格上升,是中国为应对东南来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成功、中国加入WTO后和逐步形成的。中国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从此,中国经济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运转,不管你冠上什么名称。国际惯例是能够定价世界商品价格的国家或者企业来制定的,即以有利于这些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为前提制定的。工业化初期,剩余价值的获得是低级的,如延长工时或者增加劳动强度或者商品倾销来实现。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财富转移完全可以在和平的条件下,通过货币倾销来实现。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其说是某个国际投机者打跨几个国家,还不如说是国际垄断资本集体通过外率这一新式武器对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次大规模扼杀。
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虽然挺过来了,但仍然面临着国际垄断资本间一场更大规模的“博奕”:加入WTO后中国突然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中国利用劳动力价格优势,扩大出口、迅速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几十年的外汇储备不足和东南亚危机的影响造成了中国“藏钱”的民族文化心理或者民族潜意识,这种民族潜意识表现为国家意志即为对外汇的国家集中管理制度。但现在的对外汇储备集中偏好与历史时空形成了错位,历史上对货币的储备是以金银形式存在,但如今的外币已经脱离 了“金银”的联系,其内在价值完全是一种国家“政策”执行的后果,这就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外汇积累过程中可能造成国民财富的快速外流过程:
(1)外向型经济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不到十年时间,经济增长的外向依赖度从不到30%迅速上升到70%以上,因此,中国经济已经离不开“对外开放”,也即国际经济的任何波动特别是价格波动将无所阻挡地影响到国内经济中来。
(2)加入WTO后迅速积累的外汇储备,确实为增强抵抗风险能力起到巨大作用,但其反作用力同样巨大。由于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巨大力量存在,美元的持续贬值已经成为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意志。只有美元不断贬值,美国才能将其国内积聚的巨额双赤字问题化解于无形,即通过美元的倾销转移全世界财富的同时还“注销”了美国对全世界的欠帐,因此,美元形式的储备越多的国家,对美国的“贡献”自然越大,中国就是首当其冲的国家。
(3)国家高额的储蓄和外汇储备的迅速积聚,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资本输出国。但中国的资本输出到目前为止主要不是以对外投资而是以相对低价的商品出口和对美国国债的投资等形式出现。美元的贬值,使中国出口商品在低价的基础了二次贬值,当中国再次巨额投资美元国债时,实际工资上三亿民工为美国财政部在“送钱”。
就在大量出口的同时,中国需要进口能源和原料,刚刚好在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大增长的时候,国际上却吹起了“中国概念”的炒作,所有宏观商品(国内称为物资),凡是中国没有定权又需要进口的,都出现了成倍的涨价,无论是铁矿石还是石油。这样,已经成为外向型上瘾的的中国经济形成了高价进口原料、相对便宜出口(因为处于微笑曲线低端)、外汇储备又因美元贬值而不断损耗的状态。这是一次世界规模的价值转移过程,其基础是三亿民工的低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成本又与中国严格的户口制度下形成的劳动力组织低成本相应。因此,除非出现突然的自然周期形成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粮食减产原因,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将在下游企业利润率逐步下降的过程同步中消化,而工资水平的上升因为无法与企业生产率上升对应,消费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建筑于民工低水平工资基础上的外向型经济的最大好处是不大容易出现需求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即上游原料和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升不会全面传导到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来。
因此,只要控制住食品价格,就可以控制通货膨胀的总水平,通过对农村政策的改革,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行,有可能让一部分进城市的民工重新回到农村,从而逐步抑制食品价格上升的势头,特别是猪蓝耳疫病已经过去三季度时间,生猪的价格将会随着存栏量的上升而逐步稳定,在一个更高水平上的的新的涨幅肯定会下降,因此,我们可以预测2008年夏天以后中国的CPI同比下降,从而偏紧的货币政策会趋缓,这与新一届政府在科学发展观下协调发展经济的时机吻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