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吴敬琏捅破窗户纸,解放了林炎志!
吴敬琏捅破窗户纸,解放了林炎志!
韩强
大家都知道,在2001年吉林省委书记林炎志同志曾经有一篇文章《共产党要领导资产阶级》准备发表在某杂志上,目录都发出来了,网上也有了。但是不长时间,这个杂志停刊了,文章也没有发出来。还好,这个杂志向全国的订阅者退了钱。为什么呢?因为林同志谈了现实社会中有资本家,可以给合法地位,但是共产党要领导他们。
也许因为这个文章没有发出来,当时“资本家”这个词是个禁区,因为什么呢?理论家们说,现今只能叫“民营企业家”、“企业家”,不要“叫资本家”,容易让人想起1949年前的资本家。
转眼过了6年,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7年年会于2007年2月11日下午3时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大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论坛成员吴敬琏、龙永图、王建等做主题发言。新浪财经对本次论坛独家进行网络直播。以下为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发表演讲。 吴教授在发言的最后一段说:
真正一些发达国家走向社会的稳定,持久的繁荣,他有一个基础,就是社会结构的问题。这个传统社会是个哑铃型的社会,中间阶级是非常弱小的,即使到了近代开始中间阶层,叫中产阶级,叫中间阶级,中间阶层,或者叫中等收入阶层,开始壮大,但是总的来说人数还是非常少的,他是一些什么人呢?是中小资本家,就跟毛主席在好几篇文章里都讲到了旧中国,中间这个中产阶级就是中小资本家,这个人数是很少的,这个情况在20世纪,就是说增长模式发生转变以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增长模式转变以后专业人员在整个社会生态体系中的作用变得非常重要,所以他们的人数增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所以现代社会就变成一个橄榄型了,而这个组成人员是专业人员,在一本书里讲了一个数字,其中一个我说一下,美国劳动力总人数1900年是2900万,1970年是8000万,其中体力劳动者1900年是1000万,1970年是2900万,增加了190%,白领工人在1900年是500万人,1970年是3800万人,增加了600%,它的总人数比蓝领还多,蓝领是2900万人,白领是3800万人。这个哑铃型社会通常是不稳定的,是充满动乱的,而橄榄型的社会则容易实现稳定增长与和谐。所以从别的国家经验看,我对于最近流行的分析我是感觉到非常的怀疑,就是说现在我们社会有两种,一种叫精英,一种叫草根,或者叫大众,我对这种分析表示担忧。(鼓掌) (吴敬琏:从大国崛起看民族富强之道2007年2月12日 09:12 新浪财经)
话虽然说的婉转,但是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终于捅破了窗户纸:中间这个中产阶级就是中小资本家,这个人数是很少的,这个情况在20世纪,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变成橄榄型的社会还依靠这个中间阶层。虽然拐了了弯用了毛主席这个旗号,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吴教授所希望的未来橄榄型的社会。也就是只有依靠中间阶层的中小资本家和专业人员,社会才能稳定,否则就充满动乱!
有了吴教授这样著名经济学家说的话,我们可以不用再拐弯抹角地说什么民营企业家或者民间所说的老板了,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之为“资本家”了,也可以叫中国现实的民族资本家了!禁区突破了,那么吉林省委书记林炎志同志也可以解放了,不会再因为那篇敢说真话的文章,而感到压抑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中国目前的现实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前两天我还写了一篇《最近报刊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民营企业被称为私人企业,这个提法很准确》说: “资本家”这个称号,很多人觉得不好听,很容易让人想起解放前的各种资本家。于是有专家发明了一个词,叫“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其实“民营”是个模糊的概念。其实民间把国企负责人称为国企“老总”,把私人企业负责人称为“老板”!民间的叫法是很实际的!一听“老总”,大概就能判断出是国企,一听“老板”,也大概能判断出是“私营企业主”了。当然这是大概,民间的说明,不必咬文嚼字,日常用语嘛!但是,总比报刊上那些“民营企业家”的说法更多让人明白。
现在我们的报刊用“私人企业”的提法,是实事求是,因此用私人企业、私人企业主的提法更准确!不要再遮遮掩掩了!
因为我们的政策允许私人企业存在,给予合法地位,而且当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愿意叫“资本家”,就叫“私营企业主”吧!简称“私企主”也可以!
我还觉得与时俱进了呢!没有想到,变化那么快,叫“民族资本家”更准确!
条留言